1949年林徽因抱病设计国徽,多次被驳回,周总理:添上麦穗就好了

椰子族部落 2024-11-25 10:09:04

引言:

1949年林徽因抱病设计国徽,多次被驳回,周总理:添上麦穗就好了

身患重病的林徽因女士在1949年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设计新中国的国徽。尽管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她仍竭尽全力投入到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中。林徽因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修改设计稿,但多次被驳回。就在她几乎要放弃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在国徽上添加麦穗和稻穗。这一点睛之笔会带来什么改变?林徽因最终能否完成国徽设计的使命?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新中国缺徽,林徽因受命设计

1949年,这是新中国即将诞生的重要时刻。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取得了战略决定性的胜利。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民心开始迅速向新中国这边凝聚。

民心所向,新生政权亟需塑造新的国家象征,一面永不更换的鲜红旗帜,以及一枚永世辉煌的国徽,以昭示着新中国崭新的面貌和巍峨的气象。然而,时局已迫在眉睫,开国大典就在眼前,可中央征集来的国徽设计图案却一个不太合适,无一令人满意。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恩来总理着眼于林徽因夫妇在建筑艺术领域的卓越造诣,于是让他们担任设计国徽的重任。林徽因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更是当时最有名气的建筑大师之一。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对景泰蓝工艺的振兴,都作出了非凡贡献。

虽然当时林徽因的肺病一直未曾痊愈,且又刚切除了一侧患有病变的肾脏,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在接受重任时却丝毫没有退缩。林徽因向来对工作孜孜不倦、兢兢业业,这次更是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国徽设计中去。

二、国徽初稿遭质疑,夫妇灵感渐衰

1949年10月,林徽因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结合中国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创作出了国徽的首套设计方案。这套方案底色为喜庆的红色,圆盘中心是一颗金色的五角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被闪耀的齿轮环绕着,寓意工人阶级的支持。圆盘外侧是一圈金黄色的麦穗图案,象征农民的拥护。下方还有一条大红丝绸装饰带,四颗小星恭候在大星周围,分别代表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团结统一。

这一设计初稿新颖别致、寓意深刻,似乎已经具备了一枚国徽所应有的严肃庄重和深邃内涵。然而,在反复审核中,这一方案却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和否决。有专家认为,这一设计过于复杂拗口、过于追求装饰性而失去了应有的大气庄重。

林徽因夫妇对此意见并不完全认同,但为了工作需要,他们只能重新卷土重来。1949年11月,林徽因带病彻夜难眠,在床头反复推敲、临时涂改,试图从中国民族文化的根源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国徽图案。

然而,这种反复的修改只能使她的身体雪上加霜。曾几何时,林徽因也是一位活力四射的才女,她和梁思成相恋多年,两人的感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后终成眷属。可如今,她已是操劳过度、形销骨立,让人难以认出当年的风采了。

与此同时,中央美术学院的张仃小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徽设计。他们的方案以庄重大气的天安门建筑为主体,浑然天成、气势非凡,却也因过于单一而遭到否定。双方的设计都陷入了困境和瓶颈。

面对国徽这项具有极端重大意义的任务,压力实在太大了。梁思成见妻子憔悴不堪,再三建议放弃,但林徽因却死撑着不肯罢休。她曾在信中写道:"我有时会闭上眼靠座位上缓和一下,别人认为我是休息一会儿,其实我是有点晕,快站不住了。"可见,她当时的身体状况是何等的糟糕。

三、周总理点拨破解,创意灵动重现

国徽设计一直进展艰难,令人忧心忡忡。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周恩来总理亲自介入,给予了极为中肯的点评和建议。

1949年11月中旬,周恩来总理召集林徽因、梁思成、张仃等人,逐一评析了两个小组提交的国徽设计方案。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林徽因小组的设计虽有新意,但整体过于雕琢细腻、纤巧矫揉,缺乏应有的大气庄重。而张仃小组的天安门图案庄重大方、意境深邃,却又过于单薄质朴、欠缺内涵。

面对总理的一针见血的评论,两个小组的设计师们无不汗颜惭愧。他们在设计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和不足,急需整合双方的长处、互为补充。

就在会议室里陷入一片沉默时,周总理突然豁然开朗,提出了一个天才般的点子:"我看这两个方案都很出色,但如果能在外围环绕上些麦穗和稻穗的图案,就更有气象了。"

"麦穗?稻穗?"在场的人们顿时豁然贯通,领会了总理的深意所在。麦穗和稻穗,不正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见证么?它承载着亿万农民辛勤劳作、丰衣足食的期盼,是物质生活的重要象征。把它镌刻在国徽之上,不正能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激励大家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么?

有了这个点睛之笔,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了。两个小组的设计师们受到鼓舞,脑海里的创意灵感熊熊燃烧起来,他们马不停蹄地进行创作和修改,反复勘酌细节。清晰明了、意味深长的麦穗稻穗图案在国徽外圈环绕分布,与张仃方案中庄重大气的天安门造型完美融合,体现出农民和工人阶级的统一。经过一番密集的头脑风暴和激烈的讨论碰撞,华夏民族的精神面貌被凝聚在了这枚简洁而不简单的国徽之中。

四、重症缠身艰难前行,毅力攻关终成功

周总理点拨获得突破后,国徽设计进入了最关键的收尾阶段。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林徽因的病情却加重了。

自1947年起,林徽因就一直饱受肺部疾病和肾脏切除后遗症的折磨。她经常咳嗽不止、气喘吁吁,时而大量咯血。有时她在工作中会突然晕厥过去,身边的人连忙将她扶住。这种情况在国徽设计期间更是屡屡发生,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尽管如此,林徽因依旧咬紧牙关,执迷不悔地投入到国徽创作中去。有时候,她甚至长时间蒙头werkurhne,直到双眼酸涩、太阳穴突突直跳才作罢。稍作休息后,她又会继续手舞足蹈地讨论设计方案。梁思成见状痛心疾首,可妻子已是孰不介怀这般虚弱的身子了。

从1949年10月下旬开始设计,到12月上旬获得最终定稿,林徽因和其他设计师们经历了数月的反复推敲和艰苦探索。对于国徽这种承载重大使命的物件,他们是孜孜不倦、精雕细琢,对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反复推敲,决不手软马虎。

比如麦穗稻穗的造型,他们就反复临摹了大量实物标本,争分夺秒地捕捉农民劳作时那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质朴神韵。又比如五角星的角度和比例的把控,他们就绘制了无数草图和临时稿,直到找准最佳黄金比例才万分肃然。

从总体构图到细节勾勒,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设计师们的智慧结晶和精雕细刻。当最终定稿问世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们都由衷赞叹:庄重大气、含义深远、意境空灵、线条流畅,可谓古香古色、包罗万象,堪称传世佳作!

一路走来,林徽因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太阳对人体无益,但它在黎明时分多么美丽!"这简单的几个字充分显露了她对事业的那份虔诚热忱。正是凭着这股不知疲倦、永不放弃的斗志和干劲,国徽的设计最终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五、举国欢腾庆典日,国徽首映气壮山河

1949年10月1日,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隆重、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个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梦想的日子里,新中国终于屹立于世界东方!

北京城华灯初上之际,万家灯火就已熠熠生辉。各行各业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共同分享这份喜悦的时刻。一些工人挥舞着红旗,有儿童高声欢呼。即便是清早,酒家小馆内也已经座无虚席,人们干杯痛饮,祝贺新中国的诞生。

天安门广场上热闹非凡,蜂拥而来的人群好不容易才让出一条中央通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神情,仿佛重新做了人生的主人。在现场服务的解放军战士们个个矫健挺拔,步伐矫健、充满活力。

广场东侧,一排排操作人员手持望远镜,不时将目光投向长安街的一端。所有人都在紧张地等候着一件大事即将发生——首枚国徽就要揭幕了!

九点整,广场内乐声骤然而起,一阵雄壮的号角声骤然炸开。随后,无数目光就被华盖顶上的那面五星红旗所吸引。当红旗徐徐升起,露出国徽的庄严轮廓时,全场一片欢腾热烈的呼喊声、掌声和欢笑声在广场内回荡开来。

太阳缓缓升起,在金色徽纹上洒下耀眼的光芒,使其熠熠生辉。徽中的五角大星闪耀夺目,周围一圈小星恭候簇拥。麦穗和稻穗的轮廓清晰可辨,图案的线条洗练流畅。大气与内涵,庄重与灵动,在这枚国徽上完美地融合一体了。

在升旗礼中,无数人的注视都被这枚国徽所深深吸引。他们久久地凝视着,观赏它精雕细琢、雄浑大气的造型,仿佛在品读一首充盈着农民工人气息的史诗长篇。国徽所凝聚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寓意,正是新中国的标志与精神象征。

就这样,一个虽小却承载着民族复兴重任的物件,终于得以在举国欢腾的庆典日上与世人见面。随着红旗徐徐升起,挺拔的塔楼在它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一时间,喜庆的锣鼓声、歌声、欢呼声在空旷的广场内久久回荡不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