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张喜才:痴迷书法50年,耗时8年抄完四大名著,专家:没意义

星期九的北风 2024-11-07 09:26:53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之际。

一位来自山西农村的老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他竟然耗费8年时间,用毛笔抄写了四大名著,共计367万字。

直接整理成了152本手抄本,其中一卷展开时更是长达25米。

然而他的行为在社会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甚至一些自以为“懂行”的专家称这种行为是浪费时间。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花了八年时间,一笔一画写下三百六十七万个字,结果却被人说"这是在浪费生命"。听起来有点儿哭笑不得,但这事儿却是真实发生的。

故事主人公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张喜才老人。这位七十多岁的退休农民,用了整整八年时间,抄写完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四大名著。

别看老爷子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这一手小楷写得那叫一个工整漂亮。

可就是这么一件看似了不起的事,却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他是文化传承的楷模,有人却觉得他是在哗众取宠。

甚至还有自称"专家"的人跳出来说:这字写得一点儿不专业,纯属外行人的涂鸦浪费时间。这下可有意思了。一个农民的书法作品,居然引发了这么大的争议。

张喜才从小就对学习有股子执着劲儿。虽然家里条件不好,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但他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停止。

十六岁那年,张喜才参了军。要说当兵最大的好处是啥?那就是能吃饱饭,还能学文化。就这样,张喜才在部队里开启了自己的"书法之路"。

退伍后,张喜才回到农村务农。别以为种地的人就没文化,我们这位老爷子可是把书法当成了精神寄托。

每天干完农活,他就捧着字帖临摹练习。就这么一天天坚持下来,张喜才的书法水平蒸蒸日上,竟然自学成才,掌握了楷书、隶书、草书等多种字体。

有意思的是,张喜才还是个"文艺青年"。他最喜欢的是柳公权的"柳体"和颜真卿的"颜体"。这品位可不是一般的高。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二零一一年。那年张喜才跟团出国旅游,没想到在异国他乡遇到了"知音"。当他挥毫泼墨,写下几个汉字时,周围的外国人居然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张喜才的心。他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是不是应该为传承中华文化做点什么?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张喜才脑海中萌生:用自己的书法功底抄写四大名著。说干就干,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立马投入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

看张喜才年纪大了,干起事来可一点儿不含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午练字,下午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翻字典查资料。这股子钻研劲儿,连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张喜才的家人也是非常支持他。老伴儿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生怕他累着;儿女们经常打电话问候,还帮着网购纸墨。有这样的"后勤保障",张喜才干劲儿更足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年时光悄然流逝,三百六十七万个字终于完成。

当张喜才合上最后一本抄本时,老人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对知识充满渴望的那个自己。

本以为这是个皆大欢喜的故事,没想到网上却炸开了锅。有人说张喜才是活字印刷术的传人,是文化传承的典范。

可也有人说他是在浪费时间,纯属无聊之举。更有甚者,还说他是在作秀博眼球。面对这些争议,张喜才却显得格外淡定。

他说:"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我就是想为传承中华文化尽一份力。如果能让更多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番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也许正是这份执着和真诚,感动了很多人。

张喜才获得了"中国好人榜"的荣誉称号,他的抄本还被山西省图书馆永久收藏。有专家认为,张喜才的行为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

他现在开办了免费的书法培训班,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支持,为他提供了展览场地。有人甚至建议把张喜才的事迹写进教材,让更多年轻人受到启发。

回过头来想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张喜才老人,静下心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也许,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类似张喜才这样的“民间书法家”还有许多。他们或许没有卓越的才华,但以自己的方式持续着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翻阅张喜才的手抄本时,似乎能映现出那位每天埋头工作的老人形象。在他的每一笔每一划中,不仅记录了四大名著的故事,更传达了一个普通中国人对文化的热情与坚持。

张喜才的抄写行为虽然看似简单朴素,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通过抄写,他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书法技艺,还重新领略了四大名著的韵味。

更重要的是,他将这一传统文化以独特的方式传承了下来。这种执着与热爱,恰恰是文化传承中最宝贵之处。

这个普通农民的不平凡之举,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不管年龄大小,学历高低,只要有热爱,有毅力,每个人都能创造价值,传承文化。

张喜才的故事,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新尝试。

在这个充满争议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张喜才",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文化的魅力,让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本文信息来源

环球网2015.2.3——山西古稀老人手抄四大名著 预献礼党百岁生日

中国新闻网2019.3.17——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光明网2019.3.18——367万字152本 山西七旬老人耗时八年手抄四大名著

文/编辑:Likkke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