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必备知识:8种传统习俗4种禁忌,了解一下,助你平安迎新年!

读书文史 2024-01-21 23:13:09

【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腊月,农历年的压轴之月,它就像画卷,铺陈着中国人迎接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从北国的雪域到南方的水乡,无论何地,这个月份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活动随即展开,比如杀年猪,赶大集,做腊肉,祭祀祖先等,它们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殷殷期盼。

此外,腊月还有不少的禁忌讲究,它们也同样凝聚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敬重和美好祝愿。那么,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让我们用正确的姿势迎接新年的到来!

一、腊月的八种习俗

腊月习俗多,民间有一首歌谣唱道: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形象地道出了腊月习俗的丰富多彩。

1.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农历腊月初八,是民间传统的腊八节日,这一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那时的先民们会在岁末举行盛大的“腊祭”,以祈求来年的丰收与平安。

在古代,“腊”即“猎”的意思。在原始社会,人们靠狩猎为生,腊祭指的是人们在猎取野兽后,将猎物作为供品,奉献给祖先,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崇敬。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如今,中国人一般举行各种祭祀活动,除了极少数特别的,比如观音等只供素食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有鸡鸭、猪、羊、牛肉等供品,这其实就是对原始社会对祖先崇拜的一种遗风传承。

而喝腊八粥,则是从古印度传入的民风习俗,关于这点,在前面的文章中读书君有详细提到过。

2.腊月二十三(小年夜),“灶王爷上天日”

进入腊月门,就要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如果说腊八初八是过年的前奏,那么腊月二十三,就正式拉开过年的帷幕了。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到天庭去汇报一年的工作情况。

传说灶王爷原本是天庭里的“御用厨师”,专门给玉皇大帝掌勺做饭的,后来因为偷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被罚贬到了人间当灶台神,每天看着别人做饭,看别人吃好吃的。不过,相比于织女,灶王爷好像幸运很多,至少每年年终有长假放,可以回天庭探亲。

每年到了灶王爷升天这一天,人们非常紧张,害怕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所以在灶王爷升天的这段时间,民间老百姓都会在灶台旁贴上灶王爷的画像,并供奉糖瓜、糕点等甜食,希望灶王爷在上天汇报时多说好话,为家人带来好运。

3.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扫尘,也就是年终的大扫除,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说“掸尘”,这叫法不同,也多少体现了南北方人的性格特征,北方人豪迈,不拘小节,南方人儒雅,注重讲究。

年底大扫除,一项不起眼的,再寻常不过的清洁卫生工作,但却是一项习俗,且它的由来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这么干了。据古籍《吕氏春秋》所记载,远在尧舜时代,我国便已经有了春节扫尘的风俗。在民间,春节扫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尘”与“陈”谐音,所以在腊月扫房去尘,有“除陈布新”的美好寓意。人们希望通过扫尘,可以将一年所有的霉运,晦气都扫出门,以此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日)

腊月二十六,是杀猪割年肉的日子。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吃肉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品尝到那份美味。

因此,腊月二十六这一天显得格外重要。天还没亮,村里的屠夫便开始了忙碌的工作,磨刀霍霍,准备迎接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屠宰,准备过年的肉食。而村民们也早早地起床,围观这一盛大的场面,期待着能吃上新鲜美味的年肉。

读书君小的时候,每年过年前,都能看到这样的习俗。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肉已经不再是过年时的专利,但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的习俗仍然流传着。尤其是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或比较偏远的乡村地区,杀年猪依旧流行,且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5.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日)

腊月二十七,是宰鸡赶大集的日子。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不仅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进行一场盛大的集中采购。比如采购春联、香炉、香烛、灯笼等物品,为过年做着最后的准备。

当然,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了,商品也丰富起来了,也并不一定要等到集日那天采购了。比如读书君身处的广西地区,不仅是腊月二十七,进入腊月,尤其是到了小年后,乡下地区几乎每天都是赶大集的日子。对于农村人来说,年关前的每一天,都是采购年货的日子。

6.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日)

腊月二十八,是打糕蒸馍贴花花的日子。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其每一样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贴春联的习俗,更是源远流长,与古代的“桃符”有着不解之缘。

古人认为桃木为五行之精,可以用来制百鬼。所以,从汉朝始,古人就开始用桃木来制桃符,悬挂在家门口上,以此祈求平安。后来,到了五代时,对文学格外钟爱的后蜀君主孟昶,每年都让人来提写桃符,寄予美好的寓意和希望,这也是如今我们沿用的春联的雏形。

不过,在古代,桃木毕竟稀缺,不是每家每户都能拥有。当然,放在今天也是稀缺,经不起这样的“霍霍”,否则桃树早就濒临灭绝了。确幸的是,之后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普及,红纸逐渐取代了桃木,成为了张贴春联的主要材料。这一变化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让春联的制作更加方便快捷,使得这一习俗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除了贴花花,腊月二十八这一天,人们还会制作各种糕点,如年糕、馒头、糖果等,为过年准备更充足丰富的食品。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日)

腊月二十九,是上坟请祖的日子。对于中国人来说,祖先崇拜是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尊老敬老的美德。

“事死如生”,这是我们对待逝去亲人的态度,也是孝道的一种重要体现。中国人相信,即使亲人已经离世,他们的精神仍然与我们同在,他们的爱仍然庇护着我们。因此,在节庆之际,我们需要对祖先表达敬意和感激。当然,这其实不仅是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我们自身情感的宣泄和净化,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这一天,人们会怀着虔诚的心情,前往祖坟祭拜。他们献上供品、焚烧纸钱,向祖先汇报家族的情况,祈求祖先的保佑。

腊月二十九的上坟请祖传统,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铭记过去、珍视现在、期待未来,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意义。

8.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大年三十,这是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我们俗称的除夕。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全家人团聚一堂,共度时光,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除夕的“除”字寓意着“去、易、交替”,意味着旧的一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是岁月更替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充满喜庆和期待的夜晚,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欣赏各种形式的精彩表演,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当然,也少不了的是放鞭炮和烟花。

除夕守岁,是对过去一年的告别,也是对新一年的期待和祈愿。在这个特殊的夜晚,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美好。

二、腊月的四种禁忌

在了解了腊月的八种传统习俗后,我们再来看看与之相关的五种禁忌。这些禁忌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反映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

禁忌一:腊月不宜动土迁居

在古代,人们深信,腊月作为岁末之交,是阴阳交替、气运转换的关键时刻,而动土迁居可能会扰动周遭的风水,打破自然与宇宙间的和谐平衡,进而影响来年的运势。因此,在这个月里,人们都会尽量避免启动重大的建设项目或进行迁居。

这种传统观念虽然带迷信色彩,但是经过世代的传承,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禁忌二:腊月不宜借钱讨债

腊月是一个喜庆的月份,在这个月份里,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团圆、和睦的氛围中,人们希望能够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因此,借钱讨债这种容易引发争执和矛盾的行为,被视为是不合时宜之举。

不过,话又说回来,自古以来,年关前讨债借钱的人向来不少,因为没钱的想要点钱过年,有钱的希望能够把过去一年的放的债收回来,安心顺遂过年。这就容易导致各种纠纷和矛盾产生了。

当然,识大体、懂事的人,在腊月的时候就已经还钱了;没钱还的,债主念着人情世俗,也不会在腊月追债讨债了。

禁忌三:腊月不宜吵架斗殴

古语说:“腊月不吵架,一吵吵三年。”

腊月,是祭祀之月,也是喜庆之月,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重要之月。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月份里,最忌讳吵架斗殴。古人认为,腊月争吵斗殴,会影响来年的运势。

抛开迷信不说,从理性的角度看,腊月,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更应该珍惜这份和谐,让家成为温暖的港湾,而不是争吵的战场。

老话常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发展的好坏,和一个家庭的团结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

禁忌四:腊月不宜说不吉利的话

说话,是一门艺术,说得好能让人如沐春风,让听者舒适。说得不好,惹来麻烦和祸端。

腊月,是中国农历年的尾声,也是新春的序曲。

作为新年的起点,在这个月份里人们更希望能够听到吉祥、祝福的话语,为来年的生活奠定一个美好的基调。

因此,在腊月期间,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辞,多说好话,少说坏话,禁忌说不吉利的话。

三、读书君说

总之,腊月的传统习俗和禁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迎接新年的过程中,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些传统习俗和禁忌,用正确的姿势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参考资料:

严敬群主编;李优秀,严睿副主编;卢淑芳,汪严华,陈曦洋,宋国云编委.中国传统节日趣闻与传说[M].2012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0 阅读:90
评论列表
  • 2024-01-23 18:06

    放鞭炮几千年的习俗说没就没了[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