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究竟有多长?细菌可以繁衍2629800代;100年,蜉蝣轮回36525次;100年,亚历山大帝国崛起然后覆灭;100年,人类从工业时代大步跨入信息化时代;100年,东方古老民族走出历史峡谷,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后来提起这场伟大复兴,人们常常会说,是中华民族老一辈人忘我的付出筑起了复国的高墙,是中华魂的引导让东方巨龙再次觉醒立于世界之巅,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与牺牲锻造了震惊世界的中国奇迹——
然而回到事情的开始,我们会发现,曾经的东方大国,满目疮痍,山河破碎统统映入眼帘。清政府时期的一场灾难,险些让巨龙血脉尽断沉入海底。好在整整100年后,一切都已重新开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建党百年,中国是如何一步步将碎片拾起,重新拼凑成东方帝国的。
1956年,伟人会见藏族客人,在谈到教育重要性时,伟人大手一挥,无比霸气的预言:一百年后,全国人民都将会从大学毕业。
对于当时文盲率高达80%的社会环境而言,伟人的一番话,无疑是十分大胆的。毕竟,当时大部分人几乎都不识字,仅有的几大学校,也是在1917年时才确立师生平等制度,在当时干部都不怎么识字的艰难条件下,立下“百年后人民都是大学生”的宏伟壮志,就显得极不现实。
更何况,阻碍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还有交通运输上的不便利。我们都知道,因为种种因素限制,当时国内的大学数量屈指可数,普通人想要顺利捧起课本,除去需借助家族在经济上的助力外,更多的还要仰仗自己的造化。毕竟在消息闭塞的大山深处,想要走出来到大城市读书深造,实在是太难太难。更何况,在告别清政府,进入新社会以来,我国的各项发展都十分迟滞,国外早已经见怪不怪的铁路及公路设备,在国内都还是个稀奇货。好不容易1937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公铁两用桥,却又在其后不久便由我方主动拆毁,只为抵抗张着血盆大口而来的日寇。
可以说,直到新中国初具雏形,我们仍未扬眉吐气,实现初步的工业化——毕竟工业是一国立身之基,在处处弥漫着硝烟的20世纪,仅靠人力畜力的资源链接,与封建王朝的“烽火戏诸侯”几乎无异。所以在发觉交通领域的巨大短板后,我国作出的第一个所谓“复国”决定,就是启动“全国运输线路铸造计划”,用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隧道,击穿物理屏障,实现地区与地区间的无缝交流。
这并不是件易事。我国的地形图,就已经将这一问题暴露的淋漓尽致:虽说国土面积优渥,但山地和丘陵占到了总国土面积的60%以上,地形复杂,资源分布不均,大江、大河、高山、平原参差错落,毫无章法的被大自然安放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依靠外力将这些不和谐因素全部连接,需要扎实的技术,更需要超人的眼光。
特别是在后来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后,我们面对的处境,就变得更加艰难了。因为没有技术,也缺少相应的经验,原本就重重阻碍的“全国链接”,此时更像一场笑话。即使有源源不断的海外人才毅然决然回国支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步伐仍旧举步维艰。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建造方案,工程师,需鏖战数月,从一个又一个不可能的设计草图中,琢磨出哪怕千万分之一的可行之处,然而再将这沉重的接力棒送到一线工人那里,由他们带着血与泪的牺牲,完成这关乎国运的基建。
幸运的是,我们做到了。在日以继夜的努力中,1991年上海南浦大桥建成,这座主跨423米的桥梁,成为了我国自主建设大跨度桥梁的开端。而在其后,当金山隧道、吕梁山隧道、太行山隧道接连到来,深度也从万米跃升到了两万米,甚至是三万米。这些隧道的不断精进,打破了昆仑、祁连、横断、秦岭等众多山脉对交通的阻断与隔绝,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东西南北一家通。曾经青壮年2个小时才能翻越的关角山,现如今被3万多米的超长隧道所贯穿,仅仅需要20分钟,无论男女老少,都能翻越从前可望不可及的高山。
再加上后来公路网、铁路网的陆续建成,整个中国,彻底打破了从前闭塞封锁的尴尬困境。数以千万计的交通运输线,每年的人、货运送量均突破百亿。货物年运量最高的大秦铁路,贯穿腾格里沙漠的包兰线,以及全世界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青藏铁路,共同铸就了新中国的交通框架。
凭借着这些框架,我们搞运输、运资源、送人口,这才得以让生机回到了这片神州大地上。西起内蒙古,中起四川的西电东送计划,更是将极为珍贵的电力送到了全国各地,而当能源优势成功被转化为经济优势,人口的红利将进一步显现。
而人口,恰好就是我们继交通运输线后的第二个“整治目标”。我们都知道,截至到目前,我国共有14亿人口,相比百年前的区区4亿,光在人口数量上,我们就整整翻了3倍不止。更重要的是,曾经高达80%的文盲率,现在也几乎完全消失。据数据统计,仅仅是2024这一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就预计将突破1179万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百年后的中国,确实已经实现了伟人当年的目标。现如今提起文盲,新世代出生的年轻血液甚至已经无法想象。这无疑是教育界取得的巨大成功。当然,这份成功里由交通运输线被打通的功劳,但更多的,还在于国家对人口发展路线的精确把控。
这是什么意思?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同一间教室走出的同学,多年后有的成为一线工人,有的成为白领,有的成为国家建设者。然而在被问起最初的梦想时,几乎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自己想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梦想所赋予的最大上限,但天赋与运气等现实因素,共同构成了梦想的下限,我们将之称为人生的航向。虽然同样接受教育,同样憧憬能够成为普世意义上的英雄,但毕竟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在14亿的人口的大体量面前,如何将这些超过全球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人口利用起来,就成了百年前中国面临的头号问题。
不可否认,在短短的数十年间,骤增的人口数量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巨大的压力。但幸运的是,凭借着周密的协调机制,这些膨胀起来的人口,都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了不可缺少的力量。在敏锐的政治眼光审视下,我国的人口,完成了建国以来最为重要的一次重组。尤其是工厂内。当受过教育的人口大量进入工厂,开始在车间一线、指挥二线、甚至是领导三线参与建设,全球的生产资源便开始源源不断向这里转移。
再加上移动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新兴领域的强势助力,资源优势开始在神州大地上不断积累。也正是借助这些资源优势,中国制造业完成了历史上最漂亮的一场翻身仗。就连靠烧杀抢掠完成暴力发家的西方社会也迟迟不敢相信,凭借一步一个脚印的生长,中国竟然真的在百年后实现了弯道超车,车速甚至还比这些“零元购”来的更迅猛畅快。
当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镇迁移,现代化的浪花迸溅到祖国的山野农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10亿级人口的先进文明也就随之而来。在此之前,谁也无法想象,区区一个城市,竟然有着承载超百万人口的强大吞吐力,而这些超百万的特大级城市,就是代表国家角逐未来经济之战的头号力量——更难以置信的是,从“东亚病夫”到如今的所谓的“世界新霸主”,我们仅仅走过了百年的时光。
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这都是对新中国的一场顶级讴歌。然而在对这百年倾尽一切溢美之词时,我们也十分遗憾的看到,在埋头苦干拼命发展的同时,神州大地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坏。就连环境史学家马立博都曾在书中直言,早在建国伊始,我们面对的是严重退化的自然环境。所以在一切发展都步入正轨时,重新抬起头来的中国,坚定不移的开启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修复。
所以在过去的几年,乃至于时刻进行着的现在,我们都随处可见生态修复的脚步。为了能将前几十年工业化的污染收回,为了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造福万民的金山银山,以蓝天、碧水、净土为主题的环境攻坚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当然是场宏大的战争。所以站在个人微观的视角,我们只能看见限塑令的发布、垃圾分类的施行、禁渔禁猎的坚定,但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一切都在不知不觉的发生变化:从前困扰一代人成长的沙尘暴,此时已经鲜少出现在大众面前;无数人疯狂诟病的雾霾,渐渐成为了时代的眼泪。相关单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高达23.04%。相比于建国前仅仅8.6%的历史数据,这一路,我们肉眼可见的走得步履艰难。但好在,笔墨未到最终章,捷报就已成竹于胸。
回望建国百年,无论是连接、重组,还是最后为时未晚的修复,一切的一切,都太像是一场不可重复的奇迹。但凡行差踏错,毕竟困境重重。不过幸运的是,我们成功走过。对于世界而言,100年或许只是历史书上无关紧要的四页,但扯下这四页空白的中国,完成了跨世纪的破碎与重组。而这,就是人类史上最耀眼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