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何入朝作战的三野表现不如四野?
要知道,三野的王牌第9兵团可是最早入朝作战的我军部队之一,该兵团还是长津湖战役时期的志愿军主力。
那么为何精锐尽出的三野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表现,却和国内时期的势如破竹相比,稍显不如呢?
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造成三野在抗美援朝期间,和国内战场差异大的原因……
入朝作战的9兵团将士(剧照)
首先,就是长津湖战役的后遗症在抗美援朝开始前,我军曾在东北组建了“东北边防军”,主力部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野13兵团(第38、39、40、42和50军),算上炮兵部队,总兵力在25万人以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并非是边防军的全部力量,在粟裕接任边防军司令之前,就曾想将他手下三野最强王牌的第9兵团调到东北,担任东北边防军的二线兵团,作为第二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
在二次战役(著名的长清战役)开始前,为了能从东西两翼击退美军的入侵,在9兵团还没完全准备好冬装的时候便入朝作战,并负责东面的长津湖地区。
因此,从这里来看,在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第9兵团(三野)和13兵团(四野)一样都是入朝我军所倚仗的一支王牌部队,志司和彭总对三野部队还是有很多的期待。
9兵团入朝(剧照)
结果我们也是显而易见,长津湖之战三野9兵团给了美军一个“耻辱的败仗”……
在将近一个月的作战中,9兵团在东线重创了美军埃奇蒙德的第10军,其中美军第7师的北极熊团,被我王牌27军直接抄了指挥部,团长被我军击毙,军旗都让我军给收缴了。美军所倚仗的王牌陆战1师,在我9兵团的打击下惨遭重击,只能狼狈逃窜,损失之大,前所未有。
其惨状也被美军战史称之为——“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
整个长津湖战役,9兵团一共歼灭敌军2.3万人,其中纯正美军1.7万人(其中包含7000的非战斗减员),这里面以陆战1师损失最大,以至该师被调到后方进行长达1年的整训,于到了1952年,该师才恢复战斗力,重新披挂上阵。
获得长津湖大捷的9兵团(剧照)
但于此同时,我9兵团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根据9兵团在长津湖之战结束后,也就是12月17日给军委和彭总的电报中指出
“第9兵团入朝时为成建制的3个军12个师合计15万人,在战役结束后当时的减员数量已经达到4万人。而且在这些减员中因寒冷天气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要远远超过战斗减员。”
长津湖战役期间的冰雕连(剧照)
其中,在这些减员和伤亡中,以三野最能打的第20军和27军损失最大。
王牌20军(1纵)的损失很大。全军的冻伤减员也超过40%,第27军的冻伤减员在10000人左右,整个第9兵团的非战斗损失超过3万人,在战场上的直接伤亡中,9兵团阵亡7300人,受伤140000人,合计损失超过53000人,损失率达到了30%以上。
就这样我军还能取得大胜,可见三野战斗力之强悍。
基于这么巨大的损失,在休整期间志司也对第9兵团的编制进行了调整,由原来入朝的的12个师缩减为9个师。其中20军89师、26军88师和27军的94师,这三个原本就是从其他部队调过来的3个师全部被裁撤掉,所部人员全部填充到其他师中。
战后的9兵团
长津湖之战过后,被调到后方休整的9兵团后遗症是巨大的
一方面,战后9兵团被迫休整数月之久,在这期间接连错过了志愿军第3、4次重要的战役,哪怕是战果最大的第5次战役,休整结束的20和27军也仅仅是参与东线的防御作战,除了20军在华川的阻击战是主要防御点之外,9兵团的参战率其实并不高;没有作为主攻部队,战果和其他兄弟部队相比自然是有所不足的。
另一方面,战场主要集中在西线,东线因为战事任务一般还是以人民军为主,没捞到大仗可打,而且还是非主攻方向,再加上后期入朝的杨得志19兵团表现也不差,比如63军在铁原就打的不错,所以9兵团的机会就更少了……
铁原阻击战期间的63军,打的不错(剧照)
其次,就是后期作战任务的转变上面,我们说的9兵团的机会少,其实还源于我军在1951年之后战术的改变。
在1951年下半年,在经历过五次战役之后,我军和美军实际上已经进入边打边谈的局面,类似前五次战役那样大开大合的运动战模式早已换成阵地战。
因此阵地战陈则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这种阵地战的具体战法为
“将是一种运动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拉锯战,也就是积极防御与短促突击相结合的作战方式。敌军进攻时,我军则主动收缩,不与阵地共存亡,并利用反冲锋和战术反击,击退敌军,夺回已失阵地。如此与敌军周旋,待将敌军削弱消耗到…-定程度,择其突出部或薄弱部进行战役反击,以歼灭敌军。”
在坑道里面作战的我军一线部队
而在这种阵地战法的指导之下,一线的防御阵地并不需要太多的野战部队,在阵地上我军投入的兵力皆是小规模得到营连单位,甚至部分山头仅一个班把守。对于志愿军而言,这是和美军的消耗战,打的就是正向版本的“添油战术”。
基于此,在半岛已经作战1年以上的四野三虎,第38、39和40军,以及三野的王牌20和27军,就没必要去一线进行防御,一来这几个军是志愿军的野战机动军,是用来打进攻,二来这几个军长期作战,也是很疲惫。
执行连排战术的志愿军一线部队
当然,不在一线并不意味9兵团就能高枕无忧,实际上9兵团在二线的任务还是很重。
在进入1952年初的时候,美军眼见在一线阵地和志愿军缠斗,不仅没有突破志愿军阵地,还让志愿军的坑道战术在战火中更加成熟,他们也想重新启动“仁川登陆”,企图攻击我军东西海岸的后方, 故而为了保证东西海岸的安全志愿军也建立强大的预备队,四野三个王牌军负责西海岸,而东海岸自然也是熟悉东线的20和27军接收。
在东海岸进行反登陆巡逻的9兵团战士和人民军士兵
基于这个现状,从国内三野调过来接替第20军(1952年10月,回国)和27军(1952年10月回国,驻扎在无锡),同样为王牌的23、24军也是置于东海岸,防止美军在东海岸登陆,打击志愿军的后方,9兵团在直到1953年也还一直是兼任任东海岸防御指挥所(部)。也错过了大部分的战役……
故而,一直呆在后方担任战略预备队的角色,自然也让入朝被编入9兵团的三野大部分部队一直未能在一线和美军大战,歼敌表现也不如51年后入朝的二野3兵团以及后来一直在三八线附近的华北野战军第19和20兵团。
在东海岸进行反登陆演习的9兵团炮兵
最后,就是三野作战任务的转变可能很多人也会问,既然9兵团是担任东线的机动防御部队,被部署在二线,那么为何三野不能增调更多的部队入朝参战呢?
要知道当时三野可是有4个兵团,一共12个军(原本有16个,但有4个被裁撤),他们完全可以让20和27军一直待在9兵团,随后入朝的21、22、23和26军抽调出来加入到一线战场上去,毕竟三野出身的部队哪一个不是王牌?
这里,我们暂且不论在1951年之后得到苏式装备加持的华北野战军以及二野3兵团等部队战力已经不输给在国内的三野部队,三八线所处一线部队不需要三野从东南特地赶过来支援。
进城战役期间的华北野战军部队,战斗力有很大提高
光从1951年以后三野的作战任务,我们就知道看似三野有80万部队,但真正能入朝作战的部队其实并不算多。
为何这么说呢?
在1951年抗美援朝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时候,三野所在的东南防区与其他战区相比可是一点都不太平。
这一方面,是老蒋先后发动了东山岛战役,以及从浙东沿海不断往闽浙渗透,派遣特工人员,鼓动这些地区抵抗分子,导致匪患不断,三野很多部队都要在东南剿匪,以及准备对盘踞在浙东诸岛的胡宗南等部进攻。
在浙东进行剿匪工作的三野将士
另一方面,就是在东南沿线三野原本制定的“宝岛战役”,虽然在1952年搁浅了(正是如此,才有23、24军入朝替换20和27军),但并不意味着我军要放弃这个作战,叶飞的第10兵团可是一直属于战备状态,时刻准备渡海作战的。
故而,无论是为了保卫东南沿海,防止老蒋的渗透,还是要主动出击收复浙东和闽浙沿岸的各个岛屿,都需要三野保持大量主力在东南一线,故而很难抽身将部队全身投入到抗美援朝战场上……
东南沿海进行反登陆训练的三野将士
从上面三个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三野之所以在抗美援朝期间,看似战功不是很显赫除了因为长津湖战役的影响,更多是战斗任务转变的因素。可并非三野部队战斗力不行,要是3野部队不行,在50年代,组建最强的沈阳军区的时候,军委就不会让第23和24军一直驻扎在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