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书现世,细思恐极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9-27 10:23:44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吕坤)

万历十八年,一个叫做吕坤的人,赴任山西,担任按察使。

这个职务,相当的重要,权力很大,掌握山西一省的法律和监察工作,最低也是个正四品。

这吕坤呢,在做官之前,就是明朝大儒,很有文化,喜欢编个书写个书什么的,他到了山西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就编写了一本书籍,名字叫做《闺范图说》。

这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主要记录了明代以前历朝历代的贞洁烈女,贤妇良女子的故事,表扬她们的行为,认可她们的品德,从而起到一个宣传推广,让天下女子学习效仿的作用。

这书编出来之后,广受好评,在山西地界上刊印了不少,后来有个叫做陈矩的宦官,从京师宫里到山西出差,他到山西之后就读了这本书,读完,认为写得不错,还专门买了一本带回宫中。

这书由陈矩带回,几经辗转,就落到了万历的宠妃郑贵妃的手上。

郑贵妃一看这书好啊,都是表扬古代那些贤良女子的,那自己何不把这本书的内容增补一下,把自己也加入进去,那么自己也就可以和古往今来的这些贤妇烈女相并列了。

不过如果只是把自己加入到这本书里,那有点太刻意了,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加入变得自然一点,郑贵妃一口气加了不少人,从汉明帝刘庄的皇后马氏开始写起,加了十二个人,最后以自己作为结束。

大功告成之后,郑贵妃找来自己家的亲戚,他伯父郑承恩和兄弟郑国泰,让他俩代为刊刻印刷,出了一套新版的《闺范图说》。

那么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大明,就有了两版的《闺范图说》,第一版是吕坤写的 原始版的,这版里没有郑贵妃,我们称为旧版,而另外一版是郑贵妃策划出版的第二版,也就是新版。

这两套书,看似区别不大,因为新版比之旧版不过就是多了几个历朝的贤后,但是实际上两版书的意义已经是天差地别了,吕坤写的这版,没有私心,他纯粹是选编了一些大家都公认的贤良女子,把她们的生平辑录成册,目的是为了宣传推广这种古代女子的品德,而郑贵妃改造出来的这个新版,说白了纯粹就是为了吃这点醋才包的饺子,目的只是为了抬高她自己的身份。

《闺范图说》

可是糟糕的是,郑贵妃改写吕坤的原版,她并没有告诉吕坤,吕坤是不知情的,她改写完之后刊刻发行,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这本《闺范图说》,所以当时朝野间都会把旧版的《闺范图说》和新版的《闺范图说》混为一谈,认为这两本都是吕坤写的。

这事儿过去几年之后,吕坤已经从山西按察使的位置上调回了京师,在朝廷里做刑部侍郎。

吕坤这个人吧,可以说是个名臣,他操劳政务,忧心国事,回到中央之后,每天看到万历不上朝,整天泡在后宫里跟郑贵妃谈恋爱,他很担心呐,于是他就向皇帝上了一封奏疏,这封奏疏的名字,叫做《忧危疏》,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劝皇帝要好好工作,好好上班,要皇帝勤勉节俭,远离女色之类的。

这封奏疏送上去,万历不痛不痒。因为万历不上朝,已经是常规操作了,他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是单凭吕坤一封奏疏就能改变的,但是这个时候朝廷里有个叫做戴士衡的给事中,也就是监察官员,看到吕坤上疏,甚为不满,立刻上疏弹劾吕坤,说吕坤是个两面派。

吕坤也愣了,自己一把年纪,行的端,做的正,丁是丁卯是卯的,自己上疏劝谏皇帝,那是忠臣行为,怎么还成了两面派呢?

戴士衡也不是乱咬吕坤,他还拿出了弹劾吕坤的证据,那就是郑贵妃刊印出来的那一版《闺范图说》。

戴士衡拿着书,振振有词的说,你看,这书是你写的吧,你这书里一方面大肆给郑贵妃歌功颂德,甚至把她和古代先贤烈女并列,另外一方面,你还上奏疏指责皇帝的不是,你这不是既邀宠于郑贵妃,又在在朝廷里树立你忠贞之臣的形象吗?

吕坤拿过戴士衡手里的这本书一看,头都大了,脑瓜子嗡嗡的,这里边增加的包括郑贵妃在内的十来个人物,根本就不是他写的,他压根就不知道,吕坤委屈死了,他也向皇帝上奏疏,说自己的确是写过一版《闺范图说》,但是自己写的这版,里头就没有郑贵妃,现在这个新版的,包含郑贵妃的,不是自己写的,自己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戴士衡)

万历呢,还是老样子,无论是戴士衡的弹劾,还是吕坤的自辩,他全不理睬,其中一点是因为这种小事儿根本就无关宏旨,而另外一点,皇帝也知道这新版的《闺范图说》就是郑贵妃鼓捣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这事儿他自己知道就得了,没有必要弄的水落水出,到时候拆穿了郑贵妃的为自己制造热搜的手段,郑贵妃脸上难看,回到后宫又哭又闹,那还得自己哄。

所以,冷处理的万历把这事儿就遮过去了,谁也没收到处理,谁也没被处罚。

但是所有人都没想到,事情才刚刚开始。

民间一个叫做“燕山朱东吉”的人,针对旧版和新版的《闺范图说》写了一篇读后感,名字叫做《忧危竑议》。

他写完还不算,还把这篇文章印了出来,以传单的形式在京师大量散播。

我们看“燕山朱东吉”这个名字,它就很值得玩味。

朱东吉,翻译过来就是,朱明王朝的皇帝的长子,也就是当时万历的庶长子朱常洛,如果能被立为储君,之后继承大统,那就是天下大吉,那就是绝对正确的事情。

而这个神秘人“燕山朱东吉”,他这篇文章的内容,则直接指向了吕坤给皇帝呈上的那封奏疏,也就是《忧危疏》。

文中说,你看吕坤啊,他向万历皇帝上疏提意见,提了很多,劝皇帝这个,劝皇帝那个,就是没劝皇帝早点立太子。

这里为读者们科普一下前情,万历储君的候选人,有俩,一个朱常洛,一个朱常洵。

朱常洛是长子,朱常洵是老三,按照继承制度来说,那肯定是长子做太子,以后继承大位,但是其中有个缘故,万历从来就不喜欢朱常洛,因为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最开始是个宫女出身,万历觉得这对母女身份低贱,不配高位,转而喜欢郑贵妃生的这个孩子朱常洵,一直想要废长立幼,把朱常洵立为储君。

(朱常洛)

皇帝这么整,大臣们肯定不愿意,于是皇帝就和大臣们杠上了,皇帝要立朱常洵,大臣们说不行,必须要立朱常洛,君臣吵吵闹闹十来年,一直也没个结论,因此本朝太子的位置目前还是空着的。

“燕山朱东吉”在文章里大说特说,说吕坤身为文官,自然应该知道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他既要做重臣,要上疏劝谏,为什么劝了一大堆,偏偏不劝劝皇帝早点把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呢?

很显然,吕坤就是故意没提,他故意没提,就说明他其实是郑贵妃的亲信党羽,不然他也不会写一本《闺范图说》出来为郑贵妃歌功颂德。

这一篇文章,满京城里发的沸沸扬扬的,你说要调查这个“燕山朱东吉”是谁吧?那不太容易,因为这就是个署名,根本就无从查起,也查无此人。

吕坤这算是解释不清了,因为他之前上疏自辩过,已经说了新版的《闺范图说》根本就不是他写的,但是皇帝只是把这事儿压了下来,没有替他证明清白,围观的大臣和百姓呢,不明所以,旧版新版分不清楚,干脆认为这两本都是吕坤所编著,大家一看好啊,好你个吕坤,枉称本朝三贤之一,竟然为郑贵妃摇旗呐喊,你为人臣子的臣节到哪里去了!

这样的舆论压力,这样的攻击和指责之下,吕坤太委屈了,他受不了,一气之下竟然患病,不能上朝,没过几天就辞职回乡,退出了政坛。

这传单四下流传,众人皆知,受影响的还不止吕坤,万历皇帝也大为恼火,因为这个“燕山朱东吉”字字句句都是意有所指,是在表达对自己不立朱常洛而要改立朱常洵的反对和批评。

眼看这事情越闹越大,万历终于也坐不住了,为了保护好自己的老婆,平息这场舆论风波,他站了出来,顶缸把所有事情都揽到了自己的身上,说吕坤写的这个《闺范图说》吧,是朕买来送给郑贵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郑贵妃学习一下历代先贤女子的品德,所以你们就别瞎议论了。

(郑贵妃)

说来说去,这事儿又被万历皇帝给遮过去了。

但是呢,事情还是没完。

不久之后,京师里又出现一份匿名传单,而这份传单上也是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续忧危竑议》。

什么意思?就是说这《续忧危竑议》,是上一次在京师疯狂流传的《忧危竑议》的续篇,是前文的连载,是小说的第二章。

而且,这一篇《续忧危竑议》,传播更广,力度更强,不仅民间风传,甚至京师大部分的官员们的门口,都有人偷偷送到了府门一份。

印传单得花钱吧,派发传单得花钱吧?组织人四处散播得花钱吧?而且这还不是光花钱就能解决的事儿,你还得胆子大,你还得有人脉,所以这两篇文章背后的主谋,那肯定不是一般人。

可这位“不是一般人”,究竟是谁?唉,那年代也没监控呐,想查是真不容易。

要知道,这第二篇匿名文章在京师疯传的时候,距离第一次匿名文章出现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万历顶不住大臣们的压力,他已经妥协了,已经把朱常洛给立为太子了,所以现下这篇匿名文章的主题不在于抨击万历不立朱常洛为太子,而是话锋一转,宣扬郑贵妃存心不良,整天跟皇帝吹耳边风,目的是为了让皇帝废掉朱常洛,改立朱常洵。

而且这一次,文章打击面更广,说不仅郑氏试图废立太子,皇帝更是偏袒老三,更说时任内阁首辅的大臣沈一贯和大学士朱赓都是郑贵妃的亲信爪牙。

这一回,万历是彻底绷不住了。

啊,我没立朱常洛的时候,这个匿名文章攻击我,说我迟迟不立太子,说我偏心老三,现在我已经立朱常洛做太子了,你们又说我要废掉朱常洛改立老三,说我也就算了,还得顺便埋汰一下子郑贵妃,这也太欺负人了吧?怎么做都不满意是吧?

(沈一贯)

不光皇帝红温了,破防了,朝野之间的局势也因为再度出现的匿名文章而彻底乱套了。

因为没人知道这文章到底是谁写的,京官们都战战兢兢,生怕皇帝怀疑到自己的头上,他们人人自危的同时相互构陷,A大臣说是B大臣写的,B大臣说是C大臣写的,C大臣又反咬A大臣一口,好好一个朝廷,乱的和免费发鸡蛋的菜市场一样。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真是控制不住了,这一封又一封小小的匿名文章,竟然把大明王朝搅动的是天翻地覆。

万历一看这不行啊,这朝廷里乱七八糟的,自己还能无所谓么?自己听见看到,那也是心烦。

皇帝有压力,他就要往下释放压力,要求东厂,锦衣卫,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甚至五城兵马司都要赶紧行动起来,一定要把这匿名文章的幕后黑手给揪出来。

可是大家心里也都清楚,真要容易那么查出来文章是谁写的,这匿名的文章也不会有第二篇了。

幕后黑手找不出来,那没办法了,只好找替罪羊。

这替罪羊,一共找了两只。

第一个,是顺天府生员皦生光,咱都不用介绍这人具体的一些信息,光看他这个身份,是生员,就是个普通学生,哪儿有这么大的手笔搞出如此翻云覆雨的事情来?

(万历皇帝)

朝廷把皦生光抓来,也用不着他解释,皮鞭子沾凉水,一天打三遍,很快就屈打成招,死了。

第二个,是大臣赵士桢。

这个赵士桢,是个普通官员,级别一般,但是他是有明一朝著名的军事发明家,火器研究专家,造出过不少的火器,在当时明朝抗击沿海倭寇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一个人,他肯定是醉心于技术,他哪儿有时间鼓捣参与这些朝堂权谋之事?

可是,皦生光这个替罪羊啊,找的太草率了,太不合格了,难以服众,所以虽然皦生光已死,朝野间还是议论匿名文章背后另有主谋,这股舆论竟然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转移到了赵士桢的身上。

当年大家给吕坤上压力,议论吕坤,吕坤因此患病,还把工作辞了这才了事,而现在舆论的风向又对准了赵士桢,赵士桢也走了吕坤的老路,也病了,而且病的比当年的吕坤更严重,不久之后竟然一病不起,就此谢世了。

终明一朝,有关这两次匿名文章的传言不计可数,可却再也无法得知,这背后主笔之人,究竟是谁。

赵士祯患病离世,是在万历三十九年,那时万历已经怠政多年,不朝,不见,不批,不阅,不庙,不祭,他已经习惯了隐身于庞大的宫室之中,对一切默然不问。

因为万历的怠政,古老的皇家宫殿在夕阳的照拂之下,似乎没有多少生机可言,好在,也就是在赵士祯病逝的这一年,大明皇族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带来了一丝活力。

新生儿,在所有人的眼里,都代表着希望。

而这个孩子,姓朱,赐名,由检。

参考资料:

《明实录》、《明会典》、《明史》、《明史纪事本末》

6 阅读:888
评论列表
  • 2024-11-18 01:29

    你可别,朱由检朱由校这哥俩还不如万历呢,那不是希望,是绝望

  • 2024-10-03 14:03

    按察使是正三品好不,镍司居然和一个大府的知府平级(大府的知府才是正四品)

    7564791 回复:
    按察使 别名 臬司、臬台、廉访 类别 地方官职 初设朝代 唐代 品级 明代:正三品→正四品→从三品→正三品;清代:正三品。正常情况下是正三品,还要看官员自身资历和受宠情况,毕竟有加衔和挂职这些情况的
    7564791 回复:
    巡抚和总督在明代是京官。特别是巡抚隶属上是归属督察院的。你举的例子正好就能说明,海瑞初任巡抚(职务)是以督察院签督御史(本官)来担任的。签督御史是四品。而布按两司,在明代就是正式的地方长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