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军教授:DPMAS技术治疗肝衰竭的最新进展与挑战

建中康康 2024-10-21 22:04:47
编者按 据统计,我国约有五分之一的人饱受不同病因的肝脏疾病困扰,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大约50%的肝硬化患者最终会步入门静脉高压症的阴影之下,因此,对门静脉高压症进行合理、及时的诊断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基于此,10月19日,2024年第四届南香山门脉高压论坛于广州召开。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挑战与未来方向。《国际肝病》对大会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陈金军教授就大会设置、肝衰竭治疗新技术等话题进行了专访。 《国际肝病》 您担任本次南香山门脉高压论坛大会主席,请问在筹备这次会议的过程中,您最期待哪些话题的报告或讨论?本次大会有哪些亮点内容? 陈金军教授:门脉高压既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也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今年是第四届南香山门脉高压论坛,我们团队在筹备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门脉高压作为肝脏并发症的关键环节,与失代偿、肝衰竭乃至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让更多人关注门脉高压。进行会议设置时,我们把重要的门脉高压临床问题放在了演讲部分。 在筹备过程中,我特别期待几个话题的报告和讨论。例如,我们邀请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Rajiv Jalan教授。他在肝衰竭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Jalan教授的演讲将带来最新的肝衰竭诊疗及转化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期待,这也是我们与欧洲专家的一次重要交流。 其次,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Vincent Wong(黄炜燊)教授也将出席本次论坛。黄教授在肝脏纤维化、门脉高压以及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他将就肝脏的诊断及分层做精彩报告,特别是他团队在JAMA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将为我们提供新的疾病预后分层方法。 此外,论坛还围绕门脉高压的病因展开了深入探讨。比如,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柴进教授将讲述胆汁性肝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杨长青教授将讨论药物性肝病。这些报告都将从门脉高压的相关角度进行阐述,非常值得期待。 除了上述内容,我还想强调门脉高压的肝脏病理诊断的重要性。南京市第二医院杨永峰教授将展示通过肝脏病理诊断门脉肝窦血管病(PSVD)的研究成果。这将使临床医生和年轻研究者认识到,除了肝硬化,非肝硬化也可能导致门脉高压。杨永峰教授的数据详实、病例新鲜,相信他的讲座将给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最后,我还想提醒大家关注卓越论坛。届时,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何肖龙教授将展示肝性脑病的最新机制研究成果。这一机制将解释为何部分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不高,非常值得期待。 此外,本次大会首次举办了门脉高压相关的技能培训,包括肝脏门脉肝静脉压力梯度测量、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以及无创测量等。作为论坛主席,我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让越来越多的医生、研究生和科学家关注门脉高压领域。相信这次规模虽不大,但亮点颇多的学术论坛将给大家带来丰富的收获。 《国际肝病》 截至目前,“领航”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果,能否请您分享一下? 陈金军教授:首先,我想简要介绍一下“领航”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领航”项目是我们正在启动的一个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它基于肝脏硬度和脾脏硬度的测量,旨在对慢性肝病患者的预后进行风险分层。我们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慢性肝病肝硬化的患者,通过测量他们的肝脏和脾脏硬度这种简单且无创的方法,关注这些患者是否会发生腹水、出血、肝性脑病、肝衰竭、肝癌等重要肝病相关事件。 目前,“领航”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项目已经获得了南方医院的伦理批准,并且有超过4家中心也通过了伦理批准。我们正在积极推进这个项目,本次会上也举行了项目启动仪式。 我们的目标是,超过30家中心入组2000例患者,通过该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基于肝脏硬度和脾脏硬度的简单测量方法,建立一种无创模型。这个模型将能够帮助我们在早期预测患者未来发生肝病相关事件的风险,并进行风险分层,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更加精准管理。 我们预计在今年11月份可以全部中心参与启动,希望在2026年完成入组,并随后进行两年的随访。“领航”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提供基于中国肝病患者的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个简便且易于决策的模型。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领航”项目的关注。未来,我们还将基于新的模型进行扩大的验证,并希望更多的老师能够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这个项目的发展。 《国际肝病》 在会上,您作了题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应用进展》的精彩报告。请问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相比传统肝衰竭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人工肝支持系统,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或差异? 陈金军教授:DPMAS是一种新兴的人工肝脏支持治疗技术。具体来说,DPMAS能够在分离血浆后,进行胆红素吸附,还能去除许多小分子毒性物质,如胆汁酸。此外,DPMAS还包含一个血液灌流柱,这个柱子能够进一步吸附掉许多细胞毒性因子和其他有害物质。因此,经过DPMAS处理后的循环,肝衰竭患者体内的毒性物质会显著减少,包括促炎物质,从而改善患者的内环境,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和疾病的进展。 目前,我们正在分析关于DPMAS的大量数据,这也是大家所关注的“远航”计划的第一期研究数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入组了1270例患者,其中645例接受了DPMAS治疗,而其他患者则接受了标准药物治疗。分析发现,DPMAS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4周的病死率,并且在首次治疗后就能明显降低胆红素、C反应蛋白等炎性物质的水平。因此,从目前的数据来看,DPMAS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有效的肝衰竭治疗方式。 当然,我们的数据仍在分析中,特别是关于哪一类患者最适合接受DPMAS治疗的问题,这是我们“远航”计划想要深入探究的。我期待未来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详实的答案,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最后,我要感谢参与远航一期研究的57家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医生、护士以及1300例患者。 《国际肝病》 实施DPMAS治疗时,如何精准识别并有效清除患者血浆中的有害物质,同时保留必要的有益成分?这一过程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是什么? 陈金军教授:这是我们在远航项目中设定的首个探索性问题。众所周知,肝衰竭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当前存在多种人工肝治疗模式。我们尚不完全清楚DPMAS清除哪些物质的效果最好,以及这些物质在肝衰竭的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中扮演的角色。 在“远航”计划中,我们收集了治疗前后的样本,并希望通过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分析,找到一组分子标志物,这样我们就能识别出哪类患者最适合接受DPMAS治疗。此外,这也可能为将来更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一些选择。例如,如果我们发现某些对预后至关重要的毒性物质而DPMAS无法处理,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前后对照的组学分析,找到人工肝脏确实需要清除的毒性分子。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 《国际肝病》 目前,DPMAS技术的临床应用处于哪个阶段?取得了哪些可喜的进展?未来是否有进一步优化的方向或潜在的技术革新点? 陈金军教授:目前,DPMAS技术正处于临床逐步熟悉、摸索及流程建立的阶段。通过远航一期,我们称之为“基石研究”,已对645例患者进行了1600多次治疗,并基于此总结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操作规范。这包括确定适合接受DPMAS治疗的患者类型,选择建立血管通路的最佳方式,以及初始抗凝治疗的选择,如低分子肝素或枸橼酸钠等。此外,我们还提出了一些建议,用于判断患者是否达到治疗终点,即治疗应何时结束。 这些知识和经验已被我们整理成一份DPMAS治疗技术规范文件,并已投稿至《中华肝脏病杂志》,预计将于今年12月发表。我们目前正在等待编辑部的反馈,因此这也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进展。这份文件的发布将为DPMAS技术的应用提供相对完整的规范性文件指导。 然而,目前DPMAS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之前提到,我们尚无法清晰描绘出哪些患者确实适合接受DPMAS治疗,哪些患者则可能无需此治疗,因为对他们而言可能无效。这是我们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 另一个我们正在关注并等待解决的问题是,患者在接受首次DPMAS治疗后,是否可以暂停治疗或继续进行。这需要我们进行治疗应答的判断,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将要开展的研究方向。 远航一期的数据非常详实且丰富,我们已经确定了临床表型和预后。在远航项目开始时,我们就表示这些数据将对所有研究者开放,因此57家参与中心的研究者都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我相信,在我们57家中心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深入挖掘远航一期的数据,我们将能够解答更多有意义的问题。最后,我要再次感谢这57家中心的全力投入和付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