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为何疯狂抹黑自己的三哥晋王朱棡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08-30 14:23:29

按照朱棣本人的描述,朱元璋晚年最器重的那个人应该是他。可是从实际角度去看,老朱最后真正信任的那个儿子应该是老三,也就是晋王朱棡。

这位三皇子不仅是当时朱家孩子里面最大的一个,而且打仗能力也不差。靖难之役当中到处作妖的朱棣,在他眼里那真是"论单打独斗,我不怕你,要说打仗,我更比你强"。

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棡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下来的第三个儿子,和太子朱标、秦王朱樉,以及燕王朱棣、周王朱橚一样,都是孝慈高皇后生出来的嫡子。

我发现,每次说到朱元璋的这些嫡子们的时候,永远都会有一大堆的人,要么说朱棣不是马皇后生的,他的母亲是蒙古人,甚至还有说他的母亲是朝鲜人;要么就干脆说,马皇后一辈子一个孩子也没有生下来。

这个争议我们都提到过很多次了,其实这个本身就没有什么可讨论的。毕竟清朝人编《明史》的时候,都没有说过马皇后她没有孩子这件事。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以《明实录》以及清修《明史》为准。你要是非得刨根问底的话,那就只能去明孝陵和十三陵当面问问,看朱家人晚上能不能显显灵。

朱棡出生于元至正十八年,这个时间点其实真不算特别好。因为大哥朱标出生的时候,老朱是从一无所有到有家有事业,心态非常好。

可是这会儿朱元璋虽然拿下了南京,但是东边有张士诚,西边有徐寿辉,北边的小明王韩林儿这会也正在兴风作浪。此时此刻的朱元璋属于是焦头烂额,老大老二都有了,那这个老三显然就是"仔生多了无所谓",关注度也就不大。

朱棡出生的一个月之后,朱元璋成功招揽了朱升。这位爷提出了著名的作战方针,那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方针的意思很简单:低调,让其他的起义军先去给蒙古人放血,你就在一旁发育,偷偷地攒钱,打仗都不要。直到这个时候开始,老朱才算是真正的站稳脚跟了。

那既然事业已经稳了,那接下来就该省出力气,指导指导自家孩子的教育工作。这会的朱棡才3岁,但是老朱觉得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自家的孩子3岁也够了。

3岁的朱棡就开始和两个哥哥一起,在宋濂的门下学习。此后的老三跟老二一样,毛爵位都没有,完全是给身为太子的大哥当背景用的,直到洪武三年,朱棡被朱元璋封为了晋王。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对于儿子们的教育看得是非常非常紧。《明太祖实录》当中记载说,几个皇子长大之后,朱元璋就要求他们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不仅要干活,这些皇子们出去干活的时候,穿的是麻鞋,而且出门骑马只能够骑总路程的2/3,剩下的全都要给我走路。除了体力劳动之外,朱元璋还亲自监督皇子们的学习进度。

在这种严格的管理之下,成年后的朱棡,堪称是地摊穿越文学当中妥妥的男主:学识高、武艺强,长得还巨帅。在老朱的眼里,这简直就是自己给儿子朱标培养的最完美的打工仔。

在洪武六年,老朱亲自指婚,将开国名将谢成的女儿谢氏指为晋王妃。两年之后的洪武八年,老三这一家就给朱元璋生下了第二个皇孙朱济熙。眼看这个老三已经成家了,也生娃了,培养这么些年,该给组织干活去了吧。

洪武十一年,朱棡离开南京,正式在太原就藩。太原这个地方可是相当重要了,它不仅是明朝进攻北元的前线,而且连接燕藩、秦藩两个重要的藩系。关键是山西这个地方,在明代它就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防御区。老三接手的就是一个非常重的担子。

在朱元璋的眼里,自己的孩子,一个一个从小亲自看到大的,教育上肯定没问题。但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问题似乎还真不小。之前咱们就聊到过,老二秦王到了西安之后,就一个劲地给朱元璋上眼药。结果这个老三晋王在整活这一点上,完全不输给老二。老二好歹是到了藩地之后才开始搞破坏,结果老三人刚出南京,还没有到太原的时候,就放飞自我了。

《明史》当中记载说,晋王出发之后,这个路上也不知道是吃的不对味,还是闹肚子了,就把自己的厨子给疯狂地鞭打了一顿。这个事情传到老朱耳朵里,这个老父亲立马就吓蒙了,赶紧写信告诉晋王说:"我是真没有见过你这么胆肥的。你爹我打了一辈子仗,谁有错我都敢罚,唯独给我做饭的那个徐厨子,你爹我是从来都不敢得罪。你要是惹了厨子,万一他背后给你在饭菜里放点啥,你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教育问题确实很严重。因为老三到了太原之后,就立马跟老二一样,一没了爹看着就疯狂地搅扰地方。结果这个晋王的一裤兜子屎,最后全是朱标给擦的。大明的九州万方,朱标没有打理完,倒是这个老朱家的几个混账儿子的锅,朱标给挨个扛了个遍。

但是晋王,你别看他能够作妖,但是论做起正事来,他倒是比老二靠谱一点。山西境内的很多边防,大多数都是老三在藩的时候给搞起来的。特别是这里面离草原特别近,晋藩也是明军战马的重要供给区之一。就领着明军,有事没事地跑到草原上去遛马,他也就成了和当时燕王朱棣一样,在军队当中影响力非常大的一个藩王。

这一点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当中体现得就非常明显。朱元璋之所以要除掉蓝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培养了很多年的太子朱标没了,皇孙朱允炆还小,蓝玉和他手下的那些军事集团,老朱就亲自给孙子拔刺。《明史》跟《明实录》当中,没有直接记载说朱棡参与了蓝玉案。

但是在老朱处理蓝玉期间,朱棡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就高得离谱。特别是在案发的前一年的洪武二十五年,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等人全部被调到了山西。这其中,怀远侯曹兴、定远侯王弼和蓝玉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冯胜、傅友德也被朱元璋安排到了朱棡这打配合。这个完全可以说是老朱为了在正式清理蓝玉的时候,可以用晋王调动冯胜、傅友德压制蓝玉手下的军官。而且蓝玉案发的时候,晋王也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蓝玉麾下的军官。你说他没有参与蓝玉案,那鬼都不信。

洪武二十八年,在西安一顿折腾的老二秦王,终于被宫女给毒死了。此后的朱元璋,对于老三的倚重就越来越强烈。这会儿他是老朱儿子里面最大的一个了。当时的晋王不仅拥有大量的军队,按照《明史》的描述,晋王他还一度负责过监视燕王。这对于后来那个一个劲说"我爹爱我,他不仅爱我,他还爱我儿子"的朱棣来讲,那真的是宛如在裤裆里面塞了个仙人球。

不过这个晋王也是一个短命鬼,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这个三儿子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非常大的打击。老头连着三天没上朝,最后竟然是一病不起。58天之后,明太祖就跟着一起走了。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的描述,朱元璋临终的时候告诉朱棣:"你二哥三哥都没了,你现在是年龄最大的皇子,以后保护国家的任务就得指望你了。你一定要做好朝廷的柱石。"老朱的意思是让朱棣辅佐好朱允炆,做国家的顶梁柱。但是朱棣明显就认为,顶梁柱这件事,还是得先把房顶拆了,换个新的才行。

于是四年之后的建文四年,也可以说是洪武三十五年,朱棣改头换面成了朱元璋的"指定接班人"。继位后的朱棣,把这4年闹得人尽皆知的谋反说成是大明的特别军事行动,所以就颁发了自己的老四辟谣小黄本,堪称是明朝版《大义觉迷录》的《奉天靖难记》。

这本书里面不仅把朱标写成了大反派,把朱棣包装成了一个直被欺负的可怜男主,而且他还把他的三哥朱棡给拿出来顿臭骂。说朱元璋当年最喜欢的就是我朱老四,但是太子朱标他不是人呐,他竟然勾结了晋王朱棡,一个劲地在我爹面前造我的谣。

我的那几个哥哥什么德行,你们还不知道吗?老二秦王,整天就知道祸害西安的人民群众;老三晋王,祸害太原的老百姓;至于说太子朱标,天天给这几个倒霉弟弟擦屁股的人,能是好人吗?大明的九州万方全都得由我来拉着,只有咱四爷,才能够让咱们大明再次伟大。这太宗的庙号妥妥就是我来拿。

朱棣的这一通抹黑确实很有用,因为《明史》当中大量借鉴了《奉天靖难记》,把晋王说成了是一个打起仗来就怂到不敢开门出去的怂包,简直就是徐阶的儿子徐坤,"坐飞机菜上天"了。

可是他这样的行为,就导致了晋王的记录前后出现了大量的矛盾。上一秒他还领着军队在草原上打草谷,偷蒙古人的老家,下一秒就飞进了晋王府抹眼泪去了。

果然拿亲人祭天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朱棣登基之后,晋藩也成了他严厉打击的一个藩系。永乐十二年,朱棣以朱棡的儿子朱济熙意图谋逆为借口,把这个朱元璋的第二个孙子一顿臭骂,说:"你竟然敢谋逆,你是自绝于天地,自绝于祖宗。"

说真的,这个话术和语气,很难不怀疑,雍正骂老八胤禩时学的就是Judi老师。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