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南京力量,操盘一个扬州奇迹

麴义看金 2024-08-07 12:20:39

01.

扬州有个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博物馆界的一个奇迹。

2021年6月开馆,3年就成了国家一级博物馆,用业内专家的话说, “只用3年时间,走完了很多博物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走完的路”。

扬州的代名词,过去有瘦西湖、早茶,而现在,更多人第一次奔赴扬州,必去的是大运河博物馆。

在2023年抖音博物馆数据报告中,大运河博物馆被评为观众最爱打卡的博物馆第二名,过去一年,接待观众超420万人次;过去三年,累计接待线下观众超过840万,其中年轻人占了大多数。

也许只有真正的业内人士才能体会,从无到有打造出一个文化爆品,到底有多难。

把“大运河博物馆”这件事干成的背后,是一股怎样的力量?

它三年打造一朝成名的背后,是一个城市:江苏省会南京。

它美轮美奂精妙策划的背后,是一个高手:南京博物院。

今天,就让我们来讲述这一段故事。

02.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其中,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8个地级市,是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丰富、保存状况最好和航运利用率最高的区段,至今千里赖通波。

十年前,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伴随着古运河新生,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定址三湾,这里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关键节点。

2019年,南京博物院接到委托,对大运河博物馆进行前期运营。

调任扬州的首任馆长叫郑晶,是来自南京博物院的办公室主任。2021年3月,郑晶接到正式任命,从项目参与者转变为整个项目的操盘手。

短时间内新建一个主题类博物馆,而且又是“运河”这么重磅的题材,难度一看就不小。

毕竟,定位和体量在那里,真要比压箱底的藏品、珍品,这个新博物馆肯定是比不过的。

实际上,直到今天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依然是有“短板”的——

它缺乏有分量的“镇馆之宝”。

有人满怀期待而来,然后回去就吐槽:怎么这么多展品都是复制品。

这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从零开始做博物馆,项目刚启动时,南京博物院当时面临的情况就是:零藏品、零展品。

藏品可是博物馆最基础中的基础。而这个新博物馆的主题还是大运河,是中国的交通大动脉,经济的黄金水道,在全世界520条运河中开凿时间最早,历史最久,长度最长,利用率最高。

怎么呈现,如何操作?

以简驭繁、多管齐下。他们面向海内外多渠道征集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各类文物和展品,联合多家科研院(所)通过野外调查和考古发掘获得文物,广泛开展资料收集、模型制作、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数据采集和藏品复制等工作。

但即便如此,要和国内一流的博物馆相比,这里的藏品仍然算不上优秀。这一点,无可辩驳。

但南京博物院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们瞄准了一个字——

展。

归根结底,展览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征集的藏品只“藏起来”是不够的,还应该“展出来”“用起来”,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

郑晶表达了一个观点:展览才是博物馆最主要的精神产品。在执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后,她立马就策划了“运河城市”系列特展的首展“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开展一个月,就取得了巨大反响。

据悉,以“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作为首展,是因为扬州与洛阳在唐代因大运河联结紧密。展品从洛阳地区唐代遗存考古发掘或征集而来,其中一级文物数量丰富,且部分为首次展出。

接着又是第二个展:“大都——元代北京城”,这个展也很精彩,汇集22家收藏单位、近260件(套)元代文物精品,由文物见历史、由历史见文化,展现元大都的壮阔与风华。

一个系列打响之后,立马又是第二个系列策展,策划推出 “文化遗产”系列特展。首展选择了山西永乐宫,从永乐宫的整体搬迁经历可以一窥古往今来对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科学利用。

接着,2023年初他们又推出“运河艺术”系列首展“何止八怪——扬州绘画三百年”,以著名的“扬州八怪”为展览之核,以清代寓居或生于扬州的画家为廓,讲述清代扬州波澜壮阔的绘画兴衰史。

“运河艺术”系列同样聚焦国内外近当代著名艺术家。

莫兰迪色大家都知道吧,大运河博物馆出手就是一个“乔治·莫兰迪展”,展出了莫兰迪于1914年至1962年创作的46件真迹画作,紧随其后,他们又举办了“重回安第斯——印加人和帝国四方之地”展览,汇集秘鲁14家博物馆的168件/组展品,重现印加文明。

两个国际展览,也改写了扬州此前没有高质量国际展览的历史。

开馆两年多,这个博物馆就开创了五大临展系列,举办线上线下精品展览共计36个,推出巡回展览6个。一个接一个系列的高质量系列展览持续输出,带来的话题与流量也是不可小觑。

文物——藏品——展品的思维转变,也引出了他们的另一重创新:

活。

馆藏不算特别重量级,反而给了他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能用科技手段来尝试更多可能性。

跳出了藏品的束缚,将重心放在“让人们更好理解运河文化”,成为大运河博物馆的真正精髓。

比如他们做的“运河上的舟楫”展。

一条长22米、桅杆高17米的沙飞船(沙飞船是明清时期扬州至杭州一带的舫船,品格较高,是大户人家娶亲或看戏之船,也是康熙南巡时的伴驾之船),同周边环幕上的数字动态影像产生的视觉差,让观众在船上感受沿运河从杭州出发,经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一直驶向北京的景象。

观众可以移步上船欣赏周围船行运河的影像投影,仿佛置身真正的运河之舟。而沿途穿越的桥梁、经过的码头、沿途的建筑都是经考证真实存在的。

可以说,通过这样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大运河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存在的一些局限,比如信息碎片化、知识孤立化、传播单向化等。

这一刻,它通过直观、新鲜、炫酷的形象带给观众强大的感官冲击和心灵震撼。无论是展品,还是科技,最终服务的都是运河文化这个大主题。

据了解,“舟楫展”采取的是双策展人模式。两名策展人来自南京博物院,一位负责整体内容设计,一位负责沉浸式体验设计和技术实施。以二人为核心,南京博物院和其他文博机构的研究部门,以及外部的技术公司、专家学者、非遗匠人构成合力。

这样的模式显然是成功的,由南京博物院总体策划建设完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申报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沉浸式数字体验”项目还拿到了第八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优秀奖。

03.

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

千年文脉滋养下的南京,共有备案博物馆80座,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等级博物馆15座。

逛南京的博物馆,能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可以在明孝陵博物馆穿汉服、做花灯,在云锦博物馆看大花楼织机,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照一照”24面不同朝代的龙纹镜……

除了江苏藏品最多的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屡屡登上热搜的六朝博物馆,“金陵第一胜迹”美誉的南京市博物馆等,南京还有很多小众的博物馆,比如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科技馆、南京云锦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非遗体验中心、可口可乐博物馆、钢铁博物馆等等。

南京的博物馆这两年也有不少成了网红,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去年到访南京各大博物馆的观众中,10岁至39岁之间的观众占了七成。

2023年,南京博物院客流更是突破5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出身南博的郑晶,一直在南博从事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先后推出“南博公开课”等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服务内容,还推出“清溪学堂”分众教育品牌,每年推出教育活动近千场次。

当然还有南博“博物馆奇妙夜”,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博物馆界最著名的活动品牌。我和所有的朋友都推荐过,只要带小孩到南京玩,一定要去体验下这个活动,保证会让孩子留下终身难忘的回忆。

现在,这个打法在大运河博物馆的身上更加明显。

有一个观众的评论一语中的,它其实就是一个大运河文化的“主题乐园”。

10多个展陈,全部分众化差异化,对应不同目标人群。

不光有震撼的舟楫展,还针对儿童设置了“运河湿地寻趣”,针对青少年设置了密室逃脱——“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顺便说一下,“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这个项目在2023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最高奖项)。

如今,大运河博物馆的客流已经差不多和南京博物院相当,大约在每天2万人次左右,相当于又造了一个南博。

朱漆瓦顶的建筑,五彩斑斓的灯饰,百余米的运河街肆,再现着隋唐时期洛阳城的繁华景象。

不少身穿唐装汉服的年轻人结伴而行,沉浸式体验古时的大运河沿岸生活。

静静的博物馆仿佛在告诉我们:

站在历史的角度,所有的人都不过是匆匆过客,唯有千年流淌的运河才是这片土地永远的主人,每一代曾生活于此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运河,不只当下,而且永远。

参考材料:

[1] 任俊锰:《扬州热门景点不是瘦西湖,而是这个对外开放才3年的地方?》

[2] 郑晶:《如何激发新建博物馆的可持续生命力——来自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践探索》

[3] 郑晶:《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博物馆的文旅融合发展——基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实践》

[4] 王峰:《这座博物馆,藏有“六朝基因”》

[5] 京运河智库:《“中运博”这样呈现“大运河百科全书”》

[6] 南京日报:《这届年轻人为何爱逛博物馆?南京城里有答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