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面前,龙得盘着,凤得趴着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6-19 11:03:52

(前蜀高祖王建 形象)

公元918年,前蜀开国皇帝王建晏驾,死了。

临死之前,王建有遗言如下:

太子王衍能力不行,性格也不行,本来不打算立他做皇帝,奈何你们一帮大臣们极力推崇,那也就算了,等我死了,王衍表现如果可以,你们就尽心尽力的辅佐他,如果他不太行,皇帝这个工作做不了,那建议你们把他拿掉,另外在我的儿子中选择有才能的拥立,不过我可说好了,这王衍毕竟也是我儿子,拿掉他可以,可千万别把他给杀了,还是要让他安度余生,王衍身后的外戚,大徐妃和小徐妃,你们也要尊敬爱戴她们,只是不要让徐氏家族中的男性干预朝政,也不要让他们带兵。

巴拉巴拉一段话说完,王建就死了。

关于王建的死,史料上有很多记载,这里暂且主张两个可信度比较高的。

这第一种,是说王建是社会底层出身,屠猪宰狗偷牛,绰号贼王八,因出身太低,所以实现阶级跨越的这个过程那是相当的费劲。

有人出生就在罗马,而王建离罗马十万八千里,他要去罗马,付出的成本当然更高。

多年打拼,风里来雨里去,吃吃不好,睡睡不好,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至于得了痢疾,经常拉肚子,中年的时候身体素质好点他还能撑得过去,岁数大了,这好汉架不住三泡稀,久而久之王建的身体就完蛋了。

王建晚年的时候,早就失去了初心,也不仗义了,也不仁义了,是今天屠杀大臣,明天祸害百姓,尤其是在他执政的时候,税赋颇重,很多百姓因苛政而死,老皇帝临死的时候竟然因此产生幻觉,看到无数因为暴政苛政而活活病死饿死的百姓化为厉鬼来找他索命,他本来就拉着稀呢,惊骇之下,当时就没命了。

(前蜀 皇宫 模拟图)

倘若真有此事,那么王建面对的不会是百姓的冤魂,而是他自己的内心。

平时不做亏心事,何惧夜半鬼敲门?

正如某部经典游戏所说,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这种死法其实就够奇葩的了,但是和第二种死法比起来,简直算是完美善终。

高祖王建晚年册立的储君,是小儿子王衍,当然他未必真的喜欢这个儿子,大部分是因为在大小徐妃和群臣们赶鸭子上架的拥立氛围下的无奈之举,后期王建也发现了,王衍不谙世事,一心只有玩乐,他就想要改立另外一个叫做王宗杰的儿子为储君。

可惜,刚有想法,王宗杰就暴毙了,死因不明。

自己刚要立王宗杰做太子,王宗杰就死了,老皇帝难免怀疑王宗杰是不是非正常死亡,是被人害死的。

老皇帝怀疑别人,那么朝廷里有两个人就比较紧张,比较惶恐,一个是宦官唐文庡,一个是宰相张格,因为王衍能成为储君,唐文庡和张格鼎力支持,而且出力最多,他们是太子党,现在能替代王衍做储君的王宗杰死了,他们担心老皇帝会把儿子死掉的这笔帐算到自己的头上。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步入暮年,王建性情大变,猜忌多疑,生怕臣下整事儿,诛杀王宗涤和刘知俊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

王宗涤,前蜀名将,东川,山南西道,剑南三川都是王宗涤带兵打下来的,可以说王建能有前蜀江山,一半功劳都在此人身上。

(剑南风光)

王宗涤打仗很猛,战斗力强悍,而且还很有智谋,性格也不错,对待士卒都很宽厚,行军的时候也不骚扰百姓,因此他深得民心,名望不错。

打江山的时候,王宗涤这样的大将对于王建来说是宝贝疙瘩,可是到了坐江山的时候,王宗涤就成了王建眼睛里必须揉出的沙子。

这剑南三川百姓只知王宗涤而不知王建,你让王建这个皇帝心里怎么想?

王建有心要整治王宗涤,可王宗涤毕竟是开国功臣,品行没毛病,没有小尾巴小辫子可以抓,一时半会还真处理不了。

往往这个时候,就会有奸臣应运而生。

我们说,奸臣很可恶,蒙蔽圣听,让统治者亲佞远贤,甚至错杀忠良,但有些时候,君王和奸臣是相辅相成的,有时候皇帝需要奸臣,奸臣才会诞生。

这唐末五代时期,有个传统,那就是人们都喜欢收养子,收义子,收干儿子,比如节度使们就很喜欢干这个事儿,一般他们会把心腹将领收为养子,又能拉拢人心,又能巩固地位,别人不说,当年王建也正是因为被大宦官田令孜收为了养子,后来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既然收养子这招好用,那自然要多多益善,于是王建多年时间陆陆续续竟然收了一百多个养子,王宗涤就是其中之一。

这才高者众矢之的,行异者讥议所集,一百多号人,大家都是王建的养子,凭什么就你王宗涤混出头来了?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叫做王宗佶的养子因为羡慕嫉妒恨,他不怀好意,立刻跑去找王建汇报,泼王宗涤的脏水,大概是说了一些王宗涤可能权势过重,要谋逆之类的话。

(大将王宗涤 形象)

王宗佶的这些话是真是假不重要,但是这话的出现对王建来说很重要,因为这是个由头,没有这个由头,他不好对王宗涤动手。

现在有了这个由头,王建立刻把他从剑南召回了成都,训斥他有诸多不轨的行径。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王宗涤也许早就有这种觉悟,因为这古来功臣能有几个善终的?自己不仅是功臣,还是养子,纵然是父子,也已然相疑...

可是,任谁被这么卸磨杀驴,心里一定不得劲,王宗涤更是悲伤气愤,反问道:

如今三川已经平定,您倒是可以听信谗言而屠杀功臣了。

王宗涤不讨饶,反而顶撞王建,王建更生气了,训斥道:

以前你就多有不轨言行,我念你有功,不跟你计较,现在把你叫过来你还这么放肆,我岂能再容你?

面对养父的逼迫,王宗涤无言以对,他知道说什么也没用了,干脆我什么也不说了,爱咋咋地吧。

沉默,是最后的原谅。

就这样,王宗涤被削去了所有的职务,流放松州,终身不赦,当然还没等王宗涤到松州,王建就命令宠臣唐道袭在半路上把王宗涤杀掉了。

听闻王宗涤的死讯,王建长出了一口气,截然不同的是,剑南士卒们听说王宗涤已经被害死,纷纷落泪,掩面哭泣,成都百姓更是涕泣如丧亲,悲伤国家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

五年之后,王建称帝,称帝后一年,王建令人惊奇的追溯了王宗涤的功绩,甚至亲自洗刷了他的冤屈,追还了王宗涤的生前荣誉。

是啊,非你不忠,非我不明,你王宗涤的清白在这里,可我王建的天下,也在这里。

为了帝国的千秋稳固,你必须死。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只是王建和其它帝王不同的是,别人知错改错不认错,王建是知错改错又认错。

可是,人已经死了,追悔又有什么用呢?不过聊以自慰罢了。

(大将刘知俊 形象)

另外一位被王建杀掉的将领,是刘知俊。

刘知俊,字希贤,徐州沛县人,搞不好还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

他这个人,仕途比较复杂,最开始跟着感化节度使时溥混,后来又归顺了朱温,辅佐朱温建立了后梁。

朱温麾下的将领很多,刘知俊是比较重要的一位,他官至忠武军节度使,是后梁镇守关中地区的核心将领,曾经为防御李茂贞的歧国势力做出了一定贡献。

后来朱温做了皇帝,他也犯猜忌臣下的毛病,时常诛杀大将,刘知俊每天一上班,发现不是这个同事被朱温杀死了,就是那个同事被朱温杀死了,在这种惶恐不安的情况下,刘知俊选择了叛乱造反,归附了李茂贞的歧国。

当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之时,人性总是会发生形变。

李茂贞当时正愁没有人手用,悍将刘知俊带兵来投,对他来说是大好事儿,所以刘知俊在歧国被拜为上将,混的也很不错。

后来因为普慈公主非要闹着回娘家的事儿,歧国和前蜀开战,歧国越打越弱,逐渐不敌,在两国交战的过程中,刘知俊的家人因战乱迁徙到了蜀地生活,刘知俊在歧国心里不是滋味,一是因为想念家人,二是既然他家人在蜀地,那么李茂贞就有可能因为这事儿猜忌他。

啊,你家人都在蜀地,你是不是也想去啊?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知俊又开始害怕李茂贞杀害他,于是他又投奔了前蜀。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个刘知俊屡屡叛变,几易其主,很难说得上是一个忠臣,而且他似乎有点被迫害妄想症,很多时候危机还没来,他就先跳槽了。

(岐王李茂贞 形象)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知俊在五代乱世的名声不是很好,蜀人都不喜欢他,王建虽然接纳了他,可是也不太中意他,和人谈到刘知俊的时候,还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刘知俊这样的人,一般人驾驭不了他,所以还是要提早把他给解决了。

这时候唐文庡已经在王建身边做宦官了,内侍嘛,自然要懂得揣摩圣心,唐文庡一听王建这是话里有话啊,二话不说就开始诬陷刘知俊谋反,王建就等唐文庡这句话呢,也是二话不说,直接就把刘知俊给处死了。

这个在乱世中不断观望,不断跳槽的刘知俊,危机预警拉满,还是死了。

沙场征战一生,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刘知俊惶恐乞命,就连负责行刑的人都为之发笑,刽子手心说了,怎么有这么怕死的人呐。

是啊,人生在世,谁不畏死,谁不怕死?

有人说,我不怕。

这个世界上当然有人不畏惧死亡,可却鲜有人不畏惧毫无意义的死去。

刘知俊不想这么毫无意义的死去,他想不明白,五代十国多少人都是三心二意,两面三刀,都是今天侍一主,明日再投一主,他朱温不是吗?他王建不是吗?马殷不是吗?高季兴不是吗?

明明自己已经很努力的活着了,为什么偏偏身首异处的还是自己?

其实很简单,兵变叛乱是五代时期军阀们摸索出来的一条路,这条路太多人走了。

你走的不是自己的路,是别人的路。

既然路是别人的,那么命当然也不会是,自己的。

2 阅读: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