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式发起对苏联的战争,一路攻城掠地,不到一个月,苏联大量国土丢失,几十万苏联士兵被俘。
此时斯大林慌了,猝不及防的战争,让他像个无头苍蝇般到处乱撞。
更让他着急的是,他不仅要在正面战场面对德国的进攻,更担心日本从远东出兵夹击苏联。
实际上,斯大林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就在德军在节节胜利的同时,日本也在准备开始行动,他们等着希特勒拿下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后,全面占领苏联。
于是,日本立马给中国的东北地区增加至20个师的兵力,想想20个师,还是很恐怖的,总人数超过70万,看来动作不小,似乎对拿下苏联势在必得。
德日针对苏联欲形成东西包夹之势,一时间远东地区乌云密布,斯大林内心惆怅万分。
这一难解之局,又该如何化解?
斯大林第一时间想到了中国,确切地说,是毛泽东。
1941年7月,斯大林第一次致电毛泽东,要求中共方面不要让进攻苏联的日军麇集在北平、张家口和包头方面,要求中共方面“采取行动,破坏上述地区的铁路交通”;在这封电报中,斯大林还以商量的语气询问毛泽东“能不能抽调若干旅或团摆在长城附近,以牵制日军”。后来又加了一句:“只有保证苏联的胜利,各国人民才有可能争取自由。”
接到斯大林的电报,毛泽东沉默了好久,对于苏联如今的处境,他自然是同情的焦虑的,但是对于对方“只有保证苏联的胜利,各国人民才有可能争取自由”的态度,他是有些想法的,什么意思?只有你们苏联的国土才是国土,别国的国土就不是国土了?从斯大林的态度里,毛泽东嗅出了一点大国沙文主义的味道。
但斯大林的要求不能不回应,经过考虑,7月15日,毛泽东给远在重庆的周恩来发了一封电报,让他把电报转给苏联驻华使馆武官崔可夫将军,并请崔可夫转告斯大林。
毛泽东在电报中一开始自然是表示要支持苏联的,原话是:“苏德战争起,我们即刻加紧侦察和准备破坏交通,借以牵制敌人,我们决心在现在条件下最大可能帮助苏联红军的胜利。”
但紧接着,毛泽东话锋一转,指出敌我力量的悬殊差距,强调:“假若日本进攻苏联时,我们在军事上的配合作用恐不很大。假如不顾一切牺牲来动作,有使我们被打坍,不能长期坚持根据地的可能,这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的”。
这话说得很明白,精神上我们支持,但以八路军目前弱小的力量,想全力提供支持真力不从心。
毛泽东的意思很明显,我党我军对苏联的军事援助是间接的,是长期的,是通过巩固我各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和开展游击战争,牵制日军的军事力量,从战略上来配合苏联红军,这一方针用毛泽东本人的话说就是“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方针,而不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
没有史料证明,斯大林收到毛泽东的电话后是什么态度,不爽是肯定的,但似乎也不能苛求中国同志,毕竟那时的中国正遭受日寇蹂躏,实在力不从心。
2三个月后,即1941年9月,经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基辅保卫战和敖德萨保卫战之后,苏联红军消灭了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恼羞成怒的希特勒只得把全线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在他看来,只要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就可以瓦解苏联军民的斗志,取得对苏战争的完全胜利。10月2日,德国军队出动35个师的兵力向莫斯科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就在斯大林指挥苏联军民进行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刻,苏联方面得到了一份绝密情报:如果德军攻下莫斯科,日本就要进攻苏联远东。完全可以想象,这份情报对最高统帅斯大林的触动有多大;自苏德战争爆发以来,斯大林最担心的就是苏联在东西两线腹背受敌,此时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上正节节推进,所以斯大林对于日本方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极其敏感。
于是,斯大林又慌了,1941年11月12日,他第二次致电毛泽东,提出了在日本进攻苏联远东地区的情况之下中共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斯大林希望中共方面派出一部分力量向长城内外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斯大林还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共中央、毛泽东施加压力,不断要求毛泽东派遣部队尽一切努力向日寇发动进攻,以配合苏联红军。
于是,在斯大林唱完红脸后,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接着就唱黑脸。1942年2月27日,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书记处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指望苏联胜利,却又不积极开展军事行动”。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都一心指望苏联,但丝毫不出工也不出力,怎么着,想坐收渔人之利啊?
从这话可以看出来,季氏很生气,后果似乎也很严重。
那么,毛泽东该怎么办?
能怎么办?简单,就两个字:不办!
因此,面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批评和压力,毛泽东的态度十分坚决。他给苏联方面回电,就一句话:“1942年我军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积蓄力量,恢复元气,巩固内部;而不是直接出兵援助苏联。”
可以想见,斯大林接到毛泽东的回电后,是多么不爽,但又不能太生气,毕竟,他现在正有求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
3果然,几个月后,也就是1942年5月,随着德国法西斯在苏德战场上发动夏季攻势,对战场南翼的苏联红军发动重点进攻,不仅突破了苏军在刻赤半岛的防线,而且击退了苏军在哈尔科夫的进攻。
恰在此时,苏联方面再次得到日军向中苏边境秘密集结的情报,这使得斯大林更加紧张起来。
为此他授意苏联国防部起草电文,第三次向毛泽东连发两封电报,要求“八路军在日苏战争发生时,派一部分正规军开赴南满,策应苏军,以牵制日军”。
也许是觉得仅发电报,表达不了诚意,于是,斯大林又派弗拉季米洛夫带着他的另一封电报,以共产国际驻中共中央联络员和塔斯社随军记者的双重身份,立即飞往延安,面见毛泽东,督促派八路军开赴南满地区,配合苏军的行动。除此之外,苏联派驻延安的联络小组频繁地就八路军军事行动的问题同中共中央进行磋商,并且派人前往晋察冀根据地实地考察八路军活动的情况。
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斯大林和苏联方面一再要求中国共产党方面立即在军事上采取行动,袭击日军,破坏交通线路,并且同国民党蒋介石当局搞好关系。
斯大林这一系列动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进攻苏联的时候,中共能出兵援助,配合苏联红军作战。
显然,斯大林的要求是有点强人所难的,他只是站在苏联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压根不关心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困难。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抗战形式已经到了极其严峻的时刻——1,那时,蒋介石为防止共产党力理壮大,已经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最著名的就是“皖南事变”,让新四军的精锐丧失殆尽;2,日本法西斯一方面扶植汪伪政权,一方面改变对蒋介石的强硬政策,腾出手来把主要兵力用于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3,苏德战争爆发后,国内的反共顽固势力更是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国民党顽固派不仅派重兵围困我陕甘宁边区,而且停发八路军的军饷、弹药和被服等重要物资;4,根据地面临严重又频繁的自然灾害。从1941年至1943年,抗日根据地出现大饥荒,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小,人口由1亿减少至5000万以下,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减少到约40万。
倘若斯大林当时哪怕稍稍关心一下共产党当时面临的困难,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我们出兵,更不会不顾事实地说什么要和蒋介石搞好关系。是我们不想搞好关系吗?
所以,面对斯大林这两封电报,以及他所作的一系列指示,毛泽东的态度依旧十分坚决,明确表示:“一旦苏日开战,我们自然要配合苏军作战,但这种配合必须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是孤注一掷的。在目前形势下,我们极端困难,八路军的任务只能是积蓄力量,巩固内部,休养兵力,恢复元气。这时要求八路军打大规模的运动战阻止敌人和牵制敌人是不切实际的。大动必伤元气,于我于友均不利。”
一句话:我们可以牵制日军,但要我们打运动战,我们真爱莫能助。
41942年7月,希特勒再次纠集150万兵力直逼苏联南部重镇斯大林格勒,企图切断苏联南北水陆交通要道,截断苏联红军的补给线,进而包抄莫斯科。德军凭借数百辆坦克的冲锋,上千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于9月13日突破苏军的防线,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苏联形势十分严峻。
此时,日本法西斯虽然忙于太平洋战争,但是关于日本在远东配合德国进攻苏联的种种传闻仍然不断传到斯大林耳里。
当时正忙于指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斯大林,无法准确判断这些消息的真实性。远东地区的日军一直是斯大林的一块心病,为了以防万一,在积极组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同时,斯大林第四次致电毛泽东,要求出兵。
但是,鉴于前几次见毛泽东无动于衷,这次,斯大林决定改变策略,答应给中国同志一点好处,即,提供武器。
他在电报中要求毛泽东:“抽调八路军一两个师的兵力到内蒙古和外蒙古交界地区,接受苏联方面提供的新式武器装备。”
看到没有,斯大林的表面意思是:我们苏联不是要你们中国同志出兵帮助,只是希望你们来两个师的兵力搬运武器。
什么样的武器,需要两个师的兵力去搬?
毛泽东是何等聪明人物,一下就看出了斯大林心里的小九九。
于是,他回复斯大林说:“武器,我们自然很需要,但调一两个师的兵力通过蒙古草原到边境去接受武器却是不可想象的。敌人有空军,在我们的部队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会被敌机消灭掉。这个方案难以实现。”
跟我们玩策略,你们老毛子还嫩了点。
5见这招不行,斯大林并不甘心,过了一段时间,他第五次致电毛泽东,询问“中共方面是否可以派出较小型的游击队到满蒙交界的地区轮番接受较小批量的武器,以加强抗敌力量”。
几个师的兵力来不了,游击队总行了吧,这真的是搬运武器,不骗你,中国同志!
但问题是,游击队的命也是命啊,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跑去中蒙边境,那不是送死吗?
所以,毛泽东依旧否定了斯大林的这一方案。
6我们已经五次拒绝了斯大林,按理说,他应该知难而退吧,应该体谅中国同志的难处了吧,但是,他没有。
毛泽东的意志很坚定,斯大林同样锲而不舍。
从1942年11月开始,苏联红军开始对入侵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发起反攻,至1943年初已经完成了对德军33万人的包围,决战即将开始。为了在这个关键时刻稳住东线的日本军队,斯大林第六次致电毛泽东,建议毛泽东调若干师团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虽不是为了进行大的战役,但也能牵制日军的力量,或增加它的后顾之忧。
一看完电报后,毛泽东就猜测到了斯大林的意图,说实话,斯大林如此三番五次地请求,毛泽东感觉再拒绝,就有点不近人情了,中国人本性善良,哪怕自己再有困难,但朋友有难,怎么着也要帮助一下。
所以,这次毛泽东没有再拒绝。但并不是直接出兵,而是牵制。
毛泽东命令罗瑞卿、杨成武以及吕正操等部部署在长城内外一线,准备伺机向东北地区渗透。
主席这一战略部署,既避免了打草惊蛇,提前暴露自己的战略意图,又占据了长城沿线的重要战略位置。
这样一来,八路军就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进可以帮助苏联红军牵制华北等地的日寇,退可以依托长城沿线的晋察冀、晋绥等抗日根据地,避免我军在战斗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一举两得。
后来形势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毛泽东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前瞻性,它为抗战胜利后我军迅速出兵东北做好了准备。
咱们这一举动,确实牵制了日本。苏联那边也加紧反攻,1943年2月2日,苏联红军全部歼灭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之后,苏联红军一路势如破竹,而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联更是把希特勒推上了绝境。在远东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败退,根本无暇进攻苏联,斯大林的担忧已经不成其为忧了!
之后,斯大林再也没有发来电报。
7在出兵援助苏联的问题上,毛泽东体现出了极强的自主性和民族性,虽然,他是共产党员,是国际共产主义者,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中国以及中国革命,是“坚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民族英雄”。
面对压力和困难,毛泽东始终坚持从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长远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不为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指示”所左右。
这个时候,换了任何一个领导者,不说唯苏联马首是瞻的王明、博古等人,哪怕是张闻天等领导人,面对斯大林一而再再而三的压力,只怕早就同意援苏了,而以当时八路军弱小的实力,一旦援苏出兵,后果不堪设想。
但毛泽东以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斯大林的压力。
而历史的发展证明了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