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小儿子张光东读书,张云逸交代:若问起我来,就说失踪了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9-30 09:10:57

张云逸是我国的开国大将,他出身贫农家庭,因此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便后来当上了将军,依旧保持着农民本色。

一次,张云逸到山东农村做调查,来到一户人家时,老乡热情地拿出大碗用抹布往碗里一擦,准备给他倒水喝。警卫员见状立马拿出一个随身带的杯子放在桌上,张云逸立刻板起了脸说:“拿走!”然后拿着老乡的大碗喝了起来。

事后,张云逸批评警卫员道:“人家好心情咱们喝水,你还拿自己的杯子,这不就是嫌弃人家不卫生?打仗时候哪有现在这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怎么就嫌这嫌那了?”

张云逸不仅自己没有一点儿官架子,还不准孩子们有一点高人一等的思想。

战争年代,张云逸因常年与妻子聚少离多,所以直到54岁时才有了第二个儿子张光东。虽然是老来得子,但张云逸从不溺爱。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一家在北京定居,张光东也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当时北京有专门的干部子弟学校“八一小学”,有人便提议张云逸把儿子送到那里学习,张云逸却说:“离家最近的北池子小学我看就很好,没必要去什么干部子弟学校。”

张云逸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孩子上学离家近,而是想让儿子能够与老百姓的孩子打成一片,不脱离群众才是他所期望的。

到了上学当天,学校要让学生填表,张光东就去请教父亲。张云逸看后说:“就写你母亲的名字,不要写我。”

张光东问:“那如果别人问起你是干什么的,我怎么说?”张云逸说:“若是问起我,你就说我失踪了!”当然,这只是张云逸的玩笑话,他嘱咐儿子要是别人问起,就说他在外地工作,不经常回家。

张云逸注重培养儿子俭朴的良好习惯。张光东小学旁边有个豆腐坊,张云逸就让儿子把没用的豆腐渣拿回家,晚饭时做成一道白萝卜拌豆腐渣的菜,里面一滴油也没有,味道十分寡淡。

张云逸教育儿子:“我们都是普通人,一定要勤俭节约。”

小学毕业后,张光东考上了北京四中,分外语班时,他却被分到了人人都不喜欢的英语班。

当时,中苏关系亲密,俄语自然成了同学们争抢学习的对象,但名额有限,干部子弟优先。张光东因没有填写“父亲”一栏的信息,被误认为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因此被分到了英语班。

张光东很伤心,回家将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安慰他说:“那些百姓家的孩子不也都在英语班吗?”张光东不再抱怨了,决定认真学习英语。

英语班的老师是一位在英国待过很多年的海归,口语非常地道,张光东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英语。

后来,张光东考上了哈军工学校,随录取通知书下来的还有一套军人的行装。看着儿子穿上军装的样子,张云逸欣慰极了。

开学前,张光东要去学校报到,母亲在为他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没有枕头,便给他装了一个。然而张云逸却又将枕头拿了出来,从家里翻了一张白粗布出来,把张光东的衣服包在里面说:“军人就是用这个当枕头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张光东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习惯,他从不靠父亲的关系为自己寻找便利。毕业分配时,他本可以通过父亲的关系分配到条件更好的北京,他却硬是没说出自己的身份,去了四川的大山里。

听从父亲的要求,张光东一心扑在事业上,很少回家陪伴父母,这导致他留下了遗憾。

1973年,张云逸重病,张光东恰好调到北京工作。但仅仅几个月后,他又要被调走。张云逸此时也舍不得儿子离开,流着泪问儿子什么时候回来。那个场面让张光东一生都难以忘怀。

仅过了一年,张云逸的病情再次加重,张光东闻讯连忙赶回。但此时张云逸已无法开口说话,父子俩再也无法交流。

11月19日,张云逸去世,张光东悲痛不已,他说:“回想起来,我甚至没有好好和父亲谈过心 ,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同时,张光东也感到庆幸,因为父亲将一生的良好品质都留给了他。

之后的人生中,张光东一直保持低调,他和妻子双双离休后在北京一个普通又陈旧的大杂院中安了家。

这个大杂院中住着4户人家,每家都比张光东家显得更加富有,而张光东家除了客厅里一整面墙的书,所有家具都十分破旧。张光东对自己的家很满意,他说:“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住在这里我觉得又舒服又自然。”

张云逸生前将家里的工作人员都当做家人一样平等对待,临终前他曾嘱托儿子帮忙照顾曾经陪伴照顾过他的人,张光东答应了。所以直到自己退休,他都与这些人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