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百科:文昌帝君,功名守护与劝善之神

侯哥说道说道 2024-12-03 13:06:43

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在道教的全称为“九天定元保生扶教开化主宰长乐永佑灵应大帝",文昌帝君成为中国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与梓潼帝君张亚子有关。

文昌帝君两边伺童,一个叫天聋,一个地哑,因帝君负责考试,所以天机不能泄露

梓潼帝君张亚子事实上有两个人物结合而成,一个是在二十四书《晋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人物张育,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

而张亚子,在正史中不见其名,而是流传于四川越西县一带的传奇人物,只有在《越西厅志》中有记载,张亚子原籍越西,生于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二月初三,后徙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劝善数十年,直至终生。因张亚子在七曲山行善治病,死后被梓潼百姓奉为梓潼神,建祠祭祀,称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而张育从历史人物变成更具神话色彩的张亚子,成为道教主管世间文运功名的最高神。而道教中也一直以传说人物张亚子出生日,即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的诞辰日。

地处四川绵阳的七曲山文昌庙是全国最大文昌庙,

与道教其他尊神一样,梓潼帝君从一个地方神成为国家级正神,离不开人间帝王的不断敕封。

在唐朝时期,由于张亚子名声越来越大,所以在安史之乱时,当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时,他便为张亚子举行了隆重祭祀,同时还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

唐玄宗第一个对梓潼帝君加封的皇帝

后来唐僖宗在躲避黄巢起义逃到蜀地时,也途经七曲山,学其曾爷爷唐玄宗,也亲自祭祀梓潼神张亚子,并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

到了宋朝时期,宋真宗加封张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又加封他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再次加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

而张亚子从王上升到帝君,是在元朝的时候。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王朝,为了更好的稳固政权,彰显其传承的正统性,得到汉族认可,开始加大文化教育,在公元1285年,元朝的太史官就上书说“天下文运将兴”,到了第二天,元仁宗就出生了,后来元仁宗继位做了皇帝,便开科取士,这也成为了元朝首次考试。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文昌帝君的信仰体系,涵盖了文运亨通、仕途升迁、智慧增长、学业有成等多个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学业、事业、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这种信仰也不仅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学问、智慧的追求,更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古代,文昌帝君成为了无数士人学子心中的精神支柱,激励他们刻苦学习、追求上进。

此外,在道教信仰体系中,文昌帝君不仅是掌管功名的神灵,更是慈悲救苦、度化众生的天尊,被视为慈悲和智慧的化身,他教导人们要广行阴骘(即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的功德事),积德行善,方能获得福报。这种思想在《文昌帝君阴骘文》等经典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些经典不仅强调了善行的重要性,还提供了许多具体的行善方法和途径,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昌帝君阴骘文》是道教劝学行善思想的主要体现之一

当下,虽然我们已远离了科举制度,但各类选拔人才考试仍然存在,从中考,到高考,再到考研,公考,很多人的青壮年时期,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考试的路上,因此,对文昌帝君的信仰依然深入人心。在学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巨大的当下,文昌帝君成为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守护神,通过祭拜文昌帝君,祈求智慧增长、学业有成。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