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做“庸人自扰”,其中,“庸人”最初的意思并不是指平庸的人,而是指“庸”这个地方的人。
庸指的是哪里?我们从武王伐纣说起。
庸国是商朝时候由庸人建立的一个国家。武王伐纣的时候,八百诸侯会孟津,当时的庸君率庸、卢、濮、蜀、羌、髳、微、彭等八个西南的国家参战。此事被记录在《尚书•牧誓》里。
周初,庸国被封为伯爵。这个封爵已经不低了,秦国也是伯爵,而楚国才是子爵。
庸的地盘在哪呢?据一些专家考证庸国的都城在竹山县上庸镇,最强大的时候,庸国疆土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大约有四万平方公里。今天汉中的大部分地区,重庆的东部地区,湖北的西北部十堰等的,都是庸国的土地。庸国还号称“群蛮之首”,当时的百濮,儵,鱼,卢,罗等小国或者部落,也唯庸国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称霸的秦国和楚国,在西周时期还根本不是庸国的对手。
庸国开局非常好,按理说在精彩纷呈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应该有其的一席之地,但是,为什么刚刚进入春秋时期,庸国就灭国了呢?
庸国有两个如狼似虎的邻居,秦国和楚国,自然经常有摩擦。尤其是楚国,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先后灭掉了庸国的盟友卢国和罗国,开始和庸国争夺“百濮之长”的地位。庸国倍感威胁,准备寻机灭掉楚国。
公元前611年,楚国爆发了大饥荒。庸国一看机会来了,立即率领几个附属小国,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国的国君是“一鸣惊人”的楚庄王,面对这种危险局势,他立即派出使者,前往秦国和巴国,游说两个出兵从背后攻打庸国。楚庄王还亲自驾驶战车参战,鼓舞士气。
最终,庸国大败,国家灭亡了。
庸国在灭亡了之后,其王室贵族和军人背井离乡,四散逃命。他们越过长江,经过几年时间的艰难跋涉,最终来到了湖南天门山下的澧水流域。庸国的流亡者在和湘西的土著进行长时间的争夺之后,最终在今天今大庸溪、后坪、西溪一带获得了落脚点。为纪念故国,他们把澧水交汇的河流命名为“大庸溪”,在这里,还有大庸滩,大庸坪,大庸口等众多以“大庸”命名的地方,湘西大庸的地名也由此而来。据说,他们还重新建立的“大庸国”(后来的大庸国待考)。
历史上,有些文人把庸国的灭亡,归结于“庸人自扰”,意思是庸国不应该主动攻打楚国。熟悉春秋战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挨着秦楚两国,你不主动出击,恐怕也难逃被吞并的命运。春秋无义战,庸国战败被灭国,只能怪自己战略失策,没有预料到秦国和巴国会在背后捅刀子,至于先动手和后动手,那又有什么区别?
我们再来看看,庸国灭亡以后,原庸国的地盘后来怎么归属。
秦国和楚国,本来还不接壤。庸国灭掉了以后,两国瓜分其地,国土接壤了。在分地的时候楚国占了大头,尤其占领了盛产井盐的地方,秦国自然不满。自此之后,秦楚两国围绕着上庸战争不断。
我们来看看上庸地形。
我们都知道,历史南北对峙有三个必争之地,汉中盆地,南阳盆地和江淮地区。上庸的位置非常微妙,它刚好连接了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如果从汉中盆地顺汉水而下,无疑是为进攻南阳盆地开辟了第二战场。
所以,为了防备秦国进攻,楚国在这里布置了重兵布防。
赧王三年(前3 1 2 年),秦楚在丹阳(今陕西商洛))大战,楚军大败。接着楚国又起全国兵力与秦军在蓝田大战,同样大败。无奈,楚国只得把上庸给让给秦国。
公元前3 0 4 年,秦国为了分化瓦解楚国和齐国联盟,派张仪出使楚国,将上庸之地归还楚国,换取楚国和齐国断交。楚在秦国归还得土地上,分置了上庸郡和汉中郡。
但是,楚国还没高兴几天。公元前280年,秦国司马错从四川出发从西南攻楚,一举攻下了今湖南和贵州交界的楚国黔中郡,楚国腹背受敌了。无奈,楚国只好饮鸩止渴,把上庸又割让给秦国求和。自此,楚国的防线四面漏风,离亡国也不远了。
东汉末年,围绕着上庸,又有一段故事。
公元219年,为争夺汉中,刘备与曹操展开决战。刘备在获胜之后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派刘封、孟达顺汉江而下,夺取上庸郡。上庸郡守将申耽,因孤立无援不得不投降。
如此一来,刘备集团的北部防线连成一线了,从汉中可以通过上庸直达江汉平原的荆州,两头可以相互支援,不必再依赖长江了。
如此完美的开局,却很快成为泡影。关羽在攻打襄樊的时候,吕蒙背后偷袭。上庸的刘封、孟达没及时救援,坐视关羽大败,荆州丢失。刘封被斩,孟达叛逃到曹魏阵营。曹魏得到上庸以后,合并房陵、上庸、西城等三郡为新城郡。
刘备在丢失上庸之后,并没有再发兵夺回,为何?失去荆州以后,上庸孤零零突出来,三面受敌,需要重兵防守,对于实力已经大减的刘备来说,上庸反成了鸡肋。
就地理上来说,上庸也是古代南北攻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方。
西周的时候 没秦国 所以以此可以类推 作者小学没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