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波:⼀⼭⼀⽔慰我意,⼀草⼀⽊驻我⼼

私享艺术交流 2024-10-17 20:28:37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面对生命的探索,

诗人也曾这样追问,画家也在寻找解答。

星一法师曾说:丹青难亏是精神,但更有笔端浩气展虹霓。

在嶙峋苍岩间,我们看到了坚毅的品格; 是遒劲枝千间,我们看到了挺拔的傲骨;

在笔意挥洒间,我们看到了不屈的意志;

在简练清雅间,我们看到了超脱的从容。

……

周扬波

1981年生于安徽合肥,现居北京。曾于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深造,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专项高研班执行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河北省文学艺术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员,中国水墨画院画家,李可染青年画院画家,法国singulart画廊签约艺术家,入选中国文联新文艺群体拔尖人才,《诗境》系列作品入选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站立的山川——周扬波中国山水画创作新表达系列画展”入选2023年度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美术类唯一画展项目。

【精选·甲辰山水册】

《故园春色》纸本设色-240×200cm

⾏⾛在故乡的⼩径上,沉浸在春意盎然的景致中,每⼀步都踏出了诗意与远⽅,⼼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与升华,春⾊照亮了⼈⼼,让⼈在这份壮阔与细腻并存的美丽中,找到了内⼼的宁静与⼒量。

《周末行者》纸本设色-240×200cm

这幅作品构图⼤胆,采⽤“Z字形”呈螺旋上升趋势,之间的穿插取势,链接的是⽆限可能。正所谓:⾏之其中,背靠⼤⼭,⼼怀壮志,⽆惧风⾬,砥砺前⾏,勇往直前。

《黄土地》纸本设色-240×200cm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源”,这幅《黄⼟地》超越形似⽽重在传神,以勾皴点染、枯湿浓淡、疏密繁简等表现⼿法描绘图像景物,结构布局不拘于焦点透视,讲究⾊、墨、空与点、线、块的变化对⽐。将中国的黄⼟地貌进⾏艺术加⼯,彰显这⽚⼟地的质朴与坚韧,博⼤与宽容。

《山水四条屏》纸本设色-240×70cm×4幅

中国画的四条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装饰性、欣赏性俱佳,更具备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秋声遍林壑》纸本设色-200×80cm

这是⼀幅在绢本上描绘⼭川秋⽇多姿的景象:既有北⽅⼭⽔的恢弘⼤⽓,又有南⽅画派的细腻柔和,让⼈在欣赏之余,不禁对⼤⾃然产⽣⽆限的敬畏和遐想。

《⽩云如絮拥仓⼭》纸本设色-136×68cm

欣赏中国画⼀定要知道有“留⽩”⼀说。⽼⼦⽈:“天下万物⽣于有,有⽣于⽆”。中国画中虚处,即空⽩处、笔墨清淡虚灵处。画中既有实处,又有虚处。虚与实,相辅相成,经过艺术家的巧妙设计成为⼀种艺术化的留⽩。这种空⽩之美的意境增添了⽆限的神秘之感,使⼈不禁产⽣⽆尽的联想和审美愉悦。

《蜀山飞瀑图》纸本设色-244×122cm

⼀抹淡墨,⼏笔清韵,远⼭含黛,秋⽔横波。在这尺幅之间,群⼭连绵,重峦叠嶂,仿佛能听见⼭风的低吟,感受到溪⽔的潺潺。近观⼭⽯峥嵘,树林葱郁,每⼀处细节都透露出⼤⾃然的⿁斧神⼯。抬头仰望,蓝天⽩云之下,轻风拂⾯,让⼈⼼旷神怡,仿佛置⾝于巴⼭蜀⽔的美景之间。

《敬亭山秋韵》纸本设色-180×96cm

敬亭⼭下的⽣命以它们独有的⽅式,在这⾦秋时节绽放出最耀眼的⾊彩,红得热烈,红得深沉,宛如⽆数簇⼩⽕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相互依偎,又各⾃绚烂。

《巍巍昆仑山》纸本设色-144×366cm

万⼭之祖,龙脉之源。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昆仑⼭被誉为“万⼭之祖”,是中华“龙脉之祖”。它不仅是⼀座⾃然之⼭,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数英雄梦与传奇故事。

《满坡红影照峥嵘》纸本设色-122×244cm

在那悠远⽽明媚的晨曦中,⼭峦轻披薄雾,仿佛是⼤⾃然最温柔的笔触,在⼴袤的天地间勾勒出⼀幅幅动⼈的画卷。此刻,满坡之上,红影斑驳,绚烂夺⽬,犹如天地间最炽热的情感倾泻⽽出,映照着岁⽉的峥嵘与不凡。

《独坐空山万虑忘》纸本设色-96×180cm

⼤⼭⼤河,是中国画的永恒主题。在这幅画卷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然的壮美与秀丽,更能领略到艺术家们对⾃然的深情厚谊和对⽣活的独特感悟。让我们⼀起沉浸在这份美好中:独坐空⼭万虑忘,清风拂⾯⾃清凉。

《烟山云树霭苍茫》纸本设色-122×244cm

⼭⽔画创作者都会有属于⾃⼰的笔墨语⾔,周扬波⽼师的笔墨语⾔⽓韵⽣动、⾜够鲜活,这幅描绘张家界的景致表现了他对⼤⾃然、⼤境界的⼀种质朴、厚重追求。

《天际白云如水流》纸本设色-60×96cm

天际⽩云如⽔流,描绘了⼀幅悠远⽽宁静的⾃然景象。从意境上来看,这句诗营造了⼀种超然物外、⼼旷神怡的氛围。⽩云的悠闲⾃在,仿佛也带着观者的⼼灵⼀同飞翔,远离尘嚣,达到⼀种精神上的⾃由和宁静。同时, “如⽔流”的⽐喻,还暗⽰了时间的流逝和⾃然的循环不息,让⼈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命和宇宙的奥秘与深邃。

《初日照高林》纸本设色-60×96cm

在中国画中,⾊彩不仅是物象外在特征的直接表现,更是画家内⼼情感与意境营造的重要⼿段。“随类赋彩”是中国画⾊彩运⽤的基本原则,意指根据物象的类别、性质、季节、环境等因素,赋予其相应的⾊彩。这种⾊彩运⽤⽅式,既尊重了⾃然物象的固有⾊彩,又融⼊了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意趣,使得画⾯⾊彩既真实可信,又富有艺术感染⼒。

《新安江胜景》纸本设色-144×366cm

碧⽔绕梦,画⾥江南。在浙皖交界的怀抱中,新安江悠然流淌,宛如⼀条碧绿的绸带,轻轻拂过江南的温婉与灵秀。这不仅仅是⼀条江,它是历史与⾃然的交响,是诗与远⽅的起点——新安画派的诞⽣地,每⼀滴⽔都蕴含着千年的故事与⽆尽的韵味。

《林亭闲寄傲 极目浩无边》纸本设色-144×366cm

“林亭闲寄傲,极⽬浩⽆边”这句诗出⾃明代诗⼈魏时敏的《江流天地外⼭⾊有⽆中》。前⼀句诗描绘了诗⼈在林⽊环绕的亭⼦中悠闲⾃得的情景,寄托了他⾼傲不羁的情怀。⽽“极⽬浩⽆边”则进⼀步将视野拓展到⽆限⼴阔的天地之间,整个画⾯以其深邃的意境和遒劲的笔墨,引发我们观者对⾃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哲理的深刻思考。⽽艺术家呈现的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然之美,也展⽰了他胸怀的宽⼴和志向的远⼤。

《黄山莲花峰雄姿》纸本设色-200×500cm

这也是⼀幅丈六巨制,描绘的是天下第⼀奇⼭——黄⼭的壮美景象。全景式的构图磅礴⼤⽓,精妙的留⽩犹如云海灵动的贯穿其中,云⽓也是⽔汽,⼭⽔相连,传递出“仁者爱⼭,智者爱⽔”的寓意。

⼭⽔,作为国⼈千百年的精神掣领,结庐于此,是多少⼈梦想之所在。

⼀⼭⼀⽔慰我意,⼀草⼀⽊驻我⼼,此⼼安处,⾃是吾乡。

—— END ——

出品人:王成业

学术顾问:阴澍雨

学术主持:刘大石

特邀编辑:杨公拓

运营责编:刘 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