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直径近1米巨型蘑菇,为什么能长这么大?能不能吃?

生态环境捍卫者 2024-07-22 05:08:36

近日,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村民们发现了一丛罕见的巨型野生菌群,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在,随着盛夏逐渐进入鼎盛时期,我国南方特别是云南各地的野生菌进入了“疯狂”的生长期,昌宁此次发现的巨型蘑菇,在为人们提供一个充分认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让野生蘑菇到底什么样的才能吃创造了一个绝佳的话题。

云南发现巨型蘑菇的过程

7月17日上午,保山市昌宁县漭水镇河尾村,村民在自家饲草地里进行日常割草活动时,意外在草地中发现了一簇白色的巨型蘑菇。

只见该野生菌群为白色,个头巨大,一朵挨着一朵,一层一层叠加着向上生长,有些已经打开的菌伞比人脸还大一两倍。经实地测量,最大的一株直径达到90厘米,高度为80厘米,估计重量超过100斤。

当地林草专家判断,该野生菌名为“巨大口蘑”,由于巨大口蘑在云南是比较少见的食用菌,有关专家不建议居民随意采摘食用。因此,该巨型野生菌并未被炖食,而是采取了更为妥善的处理方式。

7月19日晚,该野生菌已被送往当地加工厂进行烘干处理,并计划制作成标本,未来供游客参观。

巨大口蘑的自然特征

巨大口蘑,又名洛巴依口蘑、大白口蘑、白色松茸、金福菇等,隶属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自然分布于我国福建、云南、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非洲、南亚次大陆的孟加拉国、印度的曼尼普尔邦、西孟加拉邦以及恒河平原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从形态特征看,巨大口蘑的子实体丛生或簇生,呈现大型的特点,这使其在众多食用菌中显得尤为突出。子实体的颜色多样,菌盖表面初期为污白色至象牙白色、浅奶油色、洁白色或浅金色,成熟后色变暗,并可能上被茸毛和白色菌丝。

菌褶直立或近弯生,短而密,边缘波状,淡黄白色,褶髓有规律,由平行的薄壁菌丝组成。菌柄幼时基部明显膨大呈瓶状,长3-45厘米,粗0.7-4.6厘米,纤维疏松,中生或偏生,光滑,呈圆锥形,上细下粗,略弯曲。菌柄表面与菌盖同色,上被纤毛及纤维状条纹,内实,纤维质,有一个实心的亚鳞茎状基柄。

从生长环境看,巨大口蘑属于高温品种,偏爱高温高湿的环境。在温度方面,菌丝在20-35℃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以25-30℃为最适生长温度。子实体的形成温度在10-35℃,但以25-30℃最为理想。

巨大口蘑喜欢生长在富含草腐物质的环境中,如凤凰木等树桩附近、榕树下、竹丛中的沃土或草地上。

从发育特点看,巨大口蘑的生长周期大约一个月,从种子发芽到长大、凋谢,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积累营养物质。其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良好。但子实体的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散射光条件有利于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和原基的形成。

为什么能长那么大?

巨大口蘑之所以能长那么大,关键在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自身的生物学特征两个方面。

从生长环境条件看,巨大口蘑偏爱高温高湿且富含草腐物质的环境,这些条件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空间。而云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非常适宜巨大口蘑的生长,特别是夏秋季的湿热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更为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自身生物学特征看,巨大口蘑的生物学特性也决定了其能够长成大型子实体。其子实体丛生或簇生,菌盖和菌柄结构坚韧、致密,能够支撑起较大的体积和重量。同时,巨大口蘑的生长速度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从而长成较大的个体。

巨大口蘑能吃吗?

之所以专家不建议居民随意采摘食用,主要原因在于巨大口蘑在云南属于比较少见的品种,从而减少误采误食而发生中毒的问题。实际上,巨大口蘑不但能吃,而且味道还不错。

巨大口蘑菇体肥大,菌肉鲜美,口感佳。子实体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等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已达到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要求。

同时,巨大口蘑还富含钾、钠、钙、镁、铜、铁、锌、锰和硒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其中镁、铜、铁、锌和硒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常见食用菌子实体。

在药用价值方面,巨大口蘑长期以来在亚洲作为一种民间药物,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抗辐射、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功效。

但是,笔者在这里还是建议大家,在野外遇到蘑菇时,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还是不要采摘食用,特别是在云南地区,有毒蘑菇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高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