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那时候我们学校一到五年级一共百余人,上下课敲犁片

维达正能量 2024-09-25 07:36:09

中秋节前,我拜访了退休教师吕俊杰(1947年12月生),说起以前的学校生活,吕老师感慨万千。

她回忆说:我1973年参加工作,1998年退休。期间,仅在长山梁子村学校就干了11年(1979年到1990年)。那时候我们学校叫做芦草沟第八小学,也有人叫它“八大队学校”。学校规模太小了,一到五年级,共有五个班,一个班级只有20多个学生。有的班级人数太少了,我们就把两个年级的孩子们放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前半节课给低年级学生上课,让高年级学生复习预习。下半节课再给高年级学生上课,让低年级学生写作业。这样的班级叫混合班,一个老师兼任多门课程,因为老师不够用啊。

吕俊杰老师

除了几位公办老师,其余的还有许多代课老师。小学老师没有专业课一说,一个老师可以教语文,也可以教数学,甚至连音乐、自然和体育都是一个老师教。

1976年到1979年期间,我们的校长李俊儒也在给学生上课,大家在一起办公,谁家有事了就集体出动,不分彼此,也不推让,就和一家人一样。我到现在了还很时常怀念那时的他们,比如孙翠芳、李惠芳、郑国学、焦保春、雷震、褚福勇、索玉良、宋静香、毛诗文、杨桂洁等老师,虽然那时他们都很年轻,但他们年富力强、极具朝气,扫雪、抬煤、生炉子、提水的事情,不用指派,他们都自觉地提前都做好了。因为学生们都很小,班里的许多事情都是年轻老师来帮着做。

吕老师讲述她过去的故事

1983年到1990年,我担任了第八小学的校长,办学条件也稍加改善了一些。教室宽敞了,门窗不漏风了,桌椅也不摇晃了。但是道路还是泥巴路,遇到下雨或者是下雪天,路远的老师无法正常上班,因为他们从别的大队赶来,最多的要走10多公里的路程,自行车根本没法骑。所以,我的家就成了单身老师的临时宿舍,回不去的老师就住在我家,我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有个女老师在我家住了半个冬天。

不过,有的老师也很客气,也经常把自己家里的土特产送给我们品尝,大家一起分享。比如炒瓜子、炒大豆、爆玉米花、卤菜和自制的泡菜、咸菜等,虽然东西不贵,但那份情谊却让我终生难忘。

那时候我们家老宋(吕老师爱人)经常调动工作,他到哪里,我们家就搬到哪里。他到三大队工作,我就跟着他到三大队学校教学,后来他又调到八大队工作,我们娘几个就去了八大队,我就在八大队学校教学。频繁搬家很麻烦,但是我们也没有办法。主要是路太远,而且路也不好走,有的地方就没有路,要从荒地里穿过去,还要过几条沟。晴天或者是白天还好一些,如果是雨雪天,或者是晚上,那就很困难,甚至很危险,不摔几跤就到不了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是真实的场景,一点都不夸张。

从1973年一直到1989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到了1990年,我调到了芦草沟中学,才真正稳定了下来。我的几位同事像李惠芳、雷震、郑国学等,基本都和我一样,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看着眼前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谁还有什么适应期呢?拿起书本就进了教室,上了讲台就是老师,许多民办教师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吕老师一家人

七八十年代,我们的工资都不高,像民办老师每个月20块钱,再加上大队给的补贴(老师按照成年劳动力算分值,一天10分),大概有12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就是32块钱。1980年我转正以后每个月工资是48块钱,现在看来觉得太少了吧,但那时我们觉得特别满足。除了家里的开支,每个月还有一些节余。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我们还适当买一些学习用具给他们。

现在的长山l梁子村小学

那时的学生也很听话,经常主动到老师办公室帮忙干点活,对我们也很尊重,有时候也邀请我们一起做游戏,校园里经常是一片笑声。给我印象深刻的学生有:胡建霞、姚新霞、宋如每、张学菊等,还有一个姓的学生李(现在是老板了,办了一个大餐馆)。因为时间久远了,很多孩子的名字都想不起来。有时候在路上,经常有人对我表示问候:“老师好”,可是,我真的想不起他们是谁了。虽然我不记得他们了,但从他们对我的问候中,我体验到了“老师”这个职业的崇高和神圣,我感谢在长山梁子村的这段苦涩又暖心的经历,我忘不了那些和我一起奋斗过的同事,更忘不了这里的朴实忠厚又勤劳的父老乡亲。

新一代长山梁子村人茁壮成长

听了吕老师带着温馨和微笑的回忆,我也被她那慈母般的温暖感动了。教书育人,答疑解惑,吕老师全都做到了。她就是学生心目中最可爱的人,您说是吗?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好故事,请说出来分享给大家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