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古诗五首:芦荻滩头秋气味,一年今夜最先知

初衣胜诗词 2024-08-06 11:18:58

立秋秋热五首:凉虽来缓缓,热好罢休休

最近高温酷暑简直热死人,白天烈日高照,天气预报上的高温恒定停留在39度,很多苦暑的市民抱怨预报中的气温不准,这哪里只有39度?有人带着气温表实测,大桥上地表温度超过50度。按照现代的夏季划分,离凉爽的秋天早着呢。当代的入秋,是用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那得熬到两个月后吧。

然而在热腾的暑热中,总会听到一两句清凉话,马上立秋了,立秋就好了。又有资深的老人会说,立秋,早晚会凉快些。立秋后,不要下江游泳,水有寒气。

是的,在依然酷暑高温中,立秋这个节气居然悄悄来到。而在传统中国,立秋代表秋天的开始。

难道秋天来了?回答是,传统的秋季来了。

虽然立秋节气常常在高温暑热之中来临,但是要相信中国人古老的智慧。在至少四千年以前,就观察到了太阳有规律的运行在天空,测定了以太阳运行为周期的一年的长度,太阳一年中在头顶最高的位置时间,称为夏至,太阳一年中离地平线最近的位置时间称为冬至,又

测定了白天和夜晚等长的春分和秋分,从而将一年平均为春夏秋冬四季。

立秋,就是太阳达黄经135度的节点,对应现代天文学,是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的中间时段。

按照常理,太阳在夏至是光照时间最充足,所以温度应该最高的时段,现在明明太阳已经南行,为什么最炎热的时段,出现在传统的晚夏和早秋时段呢?这是因为地球本身的热量积存和散射有个延缓的过程,所以夏至并非全年最热的时段,至少在中国大部分平原地区,中部和南部,晚夏和早秋,也就是公历的七八月,农历的六七月,才是最热的时段。

到了立秋节气,气温和温度虽然高,也有局部的气候影响,比如长江流域的副高气压长期占据上空,形成炎热酷暑的高温状态,但是,整体气温会有平缓下降的趋势。

比如,白天虽然炎热,但是夜晚逐渐边长,昼夜温差加大。尤其是早晨太阳升起前,晚上太阳落山后,会有舒适一点的凉风吹来。而随着时间推进,这样的凉爽会逐渐加强加深。

古人重视立秋,不仅仅是此时会逐渐走出酷暑炎热的天气,还因为,传统的秋季,是各种植物农作物成熟收获的旺季。而粮食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从古到今。

立秋,不因为有一个秋,会让人觉得真正凉爽而舒适的时期到来,因为真正舒适的时间,一年之中,是仲春和仲秋,此时还在早秋,但是历史和经验证明,一切美好值得期待。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㬠曝旧芳茵。

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中唐 · 王建《秋日后 》

这是靠近山区的立秋节气。当然有经验的当代人喜欢去山林旅游避暑,因为那里的树木多,生态环境好,形成天然的空调环境。就算是高温时段,树木形成的荫蔽和植物生长吸纳的热量,会降低温度。自然比城市要舒服多了。

我住在靠近山林的地方,这里常常有雨。山雨的形成很多样,因为山地环境多样,会形成小气候,山地雨,这些雨水消散暑热,也滋润着山林。

不过这样的夏秋季节,雨后的阳光依然炽热,迅速升温,草木处在高温高湿里,生长繁茂。

不过节气到了立秋之后,这里炎热的天气渐渐少了。

也渐渐感觉单薄的夏衣已经觉得凉冷,开始要穿厚一点的衣裳了。

这是从酷暑到渐凉的过程。缓慢添衣。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南宋 ·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五首 其四 》

杨万里和我们现在的状态差不多,因为酷热,盼着早点立秋,至少传统上,立秋会有小小的凉风,渐次吹来,消散暑热。但是现在,只是快到立秋,天气依然热得让人受不了,没办法,传统老法子,黄昏太阳稍弱的时候,就赶紧去有水有荷花的湖中游玩一下,借荷花塘生出的淡淡清凉水汽缓解炎热。

可见这白天是热得在家中待不住,但是有太阳的时候更热,所以太阳还没下山,就出来了,哪里凉快哪里待。

但是还是觉得热啊,杨万里用了个很贴切的拟人形容,那蝉声简直是让人烦躁,仿佛它自己也热得受不了,使劲叫唤,直到把太阳催下山,仍旧还在嘶鸣。

那么蝉的发声通常在24度以上,越热越鸣,鸣叫和温度有着直接关联。这太阳落山了还在叫,可见当夜的气温肯定不低。

而蝉声分贝大,其实属于噪音,这样炎热的时段给人增加了精神上的压力和烦恼。

可见古代的立秋和当代一样,不是立秋就凉爽,还要经历一段暑热的煎熬。

比如三伏中的末伏,就在立秋之后,只不过,白天高温,早晚气温略微降低些。

但是立秋,给人信心和指望,除非太阳不再有规律的运行,那就是真的末日了。

“火候犹骑伏,金行已立秋。

凉虽来缓缓,热好罢休休。

岁月随鞭箠,尘埃老置邮。

年年禾黍熟,吾道得无忧。”北宋 · 赵鼎臣《伏日还府题王村铺》

炎热还骑在三伏这个时间的马背上,仿佛夏天不肯归去,但是节气已经立秋了呀。

那凉爽虽然来得太缓慢,但是终究会来,好好送炎热慢慢走吧。

这是早秋天气依然炎热的无奈,但是,秋天已经来了呀,炎热的天气是兔子尾巴,长不了的。

我在三伏天里,去往王村铺,是为了考察那里的农业,因为季节到了水稻谷物走向成熟的季节。

所以这么大的热天,我依然无怨无悔,因为看见了丰茂成熟的乡村土地,我身上是热的,心却是欣慰的。

宋朝的官员多有乡村基层的管理阅历和经验,催耕督农,是他们必要的工作内容。这也成就了宋朝的农业富庶。

也正是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亲近农业和农民的基层官员,他们汇同最朴素勤劳的基层农民,铸造了悠久传承的农业文明和文化。

“争秋殊未已,酷热似城中。

水气暮方冷,林声朝尚空。

汗沾纨扇雪,香驻縠衣风。

菱藕充饥渴,佳人玉齿融。” 明末清初 · 屈大均《立秋后五日作 其二》

立秋之后,天气不会马上凉爽,气温下行是个缓慢的过程,而且高温天气时有反复,古代被称为秋暑,秋热,民间称为秋老虎。

人们从城市奔赴乡间避暑旅游,也往往会因为极端的高温,而觉得,这里的热和城市里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比如在画舫游船上的佳人,依旧挥汗如雨,那扇子摇个不停。

但是乡间比城里好,那就是瓜果天然而廉价,这不,这边乡民们端出菱角莲藕,美女们也不大有吃相了,拿着就啃,还说好吃好吃。

但是这样的热极而无吃相,也确实是暑热天气中的人之常情,大口吃瓜,大口饮水,无饕鬣不成盛暑啊。

不过这首诗也写出了立秋后的一些气温特点,入夜之后,水气会凉冷些。

“直从日落风生后,坐到星稀月淡时。

芦荻滩头秋气味,一年今夜最先知。 清初 · 查慎行《立秋夜泊召伯㻖热极竟夕不成寐》

查慎行,就是金庸先生的祖先,清朝文学家,康熙时期翰林编修。

某一年立秋的时候,天气热到什么程度呢,在船上过夜,居然热到彻夜不眠。

这有水的地方,居然都解不了暑热,那么夜晚很可能温度也在29度30度左右。

他说自己和朋友,是从日落有点小风的时候,就在船上,一直坐到了接近黎明。

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在这酷热的夜晚,能够闻到四处弥漫的芦苇的香气。

虽然这种香气,缭绕在湿热的夜晚,但是这种香气很特别,因为古代粽子的叶子,也多芦苇叶子包成,那种清香,确实有一种清爽的气息。

查慎行此夜最大的收获,就是闻到了这种带着秋气的清香。

这夜又是立秋,芦苇香气,是最美的秋气息,被他最先闻到。

关于立秋,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物候,会有些微的变化。古人说一叶知秋,说的是到了立秋,会有树木感知秋天的到来,开始落叶。你观察到哪些呢?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