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标志——壶山兰水
吴鹤云(1911—1991年)原名永春,福建莆田人。早年受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忧国忧民,投笔从戎,先进黄埔,后入陆大,怀着一腔报国之热忱,本着“亲爱精诚”之校训,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跃马扬鞭,驰骋疆场,智勇双全,屡建战功。从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抗日爱国将领,曾任二十五军、五十军、二十三集团军少将参谋长,五十军、八十八军少将副军长,赣南师管区少将司令,国防部兵役局少将副局长,国防部第五厅少将副厅长、中将厅长等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05年,吴鹤云先生获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追授颁发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勋章。
吴鹤云像
一、出身贫寒,投笔从戎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二十四日,吴鹤云出生于福建莆田西洙东埭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吴水泗,字春开,农闲时,从事制鞋手工艺,兼为村民行医治病,代写书信,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得到当地乡亲的尊重。母亲张氏,生有四男三女,鹤云位居第七。五岁时,鹤云进私塾接受儒家启蒙教育,并开始学做农活。民国十年(1921年),被送入当地教会学校“哲明小学”读书;次年七月,考入莆田哲理中学。在校期间,他博览群书,几乎读遍莆田城内所有古典书籍,尤其好读英雄传记,敬慕爱国先贤。他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享受学费减半优惠。民国十四年(1925年),吴鹤云升入哲理中学高中部;因六门功课全优,次年跳级进入高中三年级学习。
莆田哲理钟楼
1926年,广州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受孙中山先生救国救民伟大精神感召,差一学期就高中毕业并有可能赴美留学的吴鹤云决定弃笔从戎,投身军旅。1927年初,经任职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师中校参谋的大姐夫林文凤介绍,吴鹤云怀揣父亲给的两块大洋,从福州乘轮船到上海转乘火车到南京。经考试合格,被黄埔军校第六期录取,选入工科编为工兵大队第三中队第二区队,学无线电。民国十八年(1929 年)6月,参加总理南京奉安大典,与黄埔六期学生一起护送孙中山总理的灵柩至中山陵。8月,黄埔毕业后,被选入学校举办的机关枪研究班学习一年,结业后参加由教育长张治中为师长的教导第二师,担任工兵团第一营第四连长,参加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并获得了战功。
黄埔军校莆籍学员合影(后右一吴鹤云)
民国二十年(1931年),吴鹤云回黄埔军校任第九期入伍生班长。次年,陆军大学由北京迁到南京后,由黄埔军校推荐,经严格考试,吴鹤云被陆军大学十一期录取,成为国军高级指挥员的培养对象。1933年春节后去陆大报到,参加第十一期开学典礼,蒋介石亲临讲话。陆军大学的学习科目有战术、战略、兵器、筑城、情报及兵棋演习等。每年春秋两季到外地举行各种演习如海岸、河川、山地、丛林、平原等地形的攻防进退等实习活动。在校期间,吴鹤云深入研究“孙子兵法”,撰写《孙子兵法新检讨》一书,成为民国时期研究“孙子兵法”的重要著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吴鹤云参加由蒋介石主持的毕业典礼后,回到黄埔军校任第十期战术教官。
南京陆军大学大礼堂
1936年4月,应西南行营主任顾祝同邀请,吴鹤云到西南行营任侍从室中校参谋。7月,与杨黔英小姐在贵阳结婚。杨黔英是贵州印江县人。1933年随黄埔六期毕业的大哥杨亚仙到上海,在国祥中学读书,与时在南京陆军大学读书的吴鹤云认识。后杨亚仙奉调西南,委托同是黄埔六期毕业的吴鹤云照顾妹妹。吴鹤云经常利用节假日赴上海看望杨黔英,并带她去看阮玲玉、胡蝶等明星主演的电影,两人关系逐渐密切,成为了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情侣。当时婚礼的场面很大,请了二十几桌客人,贵州省主席兼西南行营主任顾祝同为吴鹤云的证婚人,前贵州省主席、川军二十军军长杨森为杨黔英的证婚人。婚后两个月,西安事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刘峙为讨逆军东路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准备讨伐张学良、杨虎城部。吴鹤云随顾祝同飞往潼关。
关中咽喉——潼关
二、足智多谋,战功卓著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1月5日,顾祝同出任西安行营主任,坐镇潼关,指挥陕北军事。吴鹤云被提升为行营第一厅第一组上校副组长。同年8月23日,日军进攻上海,吴鹤云随顾祝同参加淞沪会战,任参谋处第二科科长,负责收集战况,综合上报道;同时负责分析形势,拟写敌情判断,供司令部决策参考。淞沪会战国军前后共投入110个师,右翼依托租界,左翼至浏河口,与日军形成对峙局面。后日军从金山卫登陆,由松江包围我军苏州河的右侧背,坚守三个月的上海战役,不得不于11月9日撤退。1938年4月,国民政府在皖南成立第三战区,作战区域包括五省即福建、浙江全部,苏南、皖南和江西赣江以东地区。顾祝同任总司令,吴鹤云任第三战区参谋处少将副处长,后为少将处长。10月,调任为第三十七军团参谋长,后任25军参谋长。
第三战区总司令——顾祝同
由川军组成的二十三集团军改隶顾祝同指挥,总司令为唐式遵,下辖第二十一军、第五十军及第二十八军,担任长江南岸之安徽铜陵、贵池至江西湖口的江防,并以游动炮兵腰击敌舰、布放漂雷,阻断敌在长江的航运。10月,吴鹤云调任为二十五军参谋长。1939年9月,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几个重要地区发动冬季攻势。第三战区的冬季攻势选在二十三集团军的防区内。顾祝同临时抽调吴鹤云作为他的作战参谋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决定集中11个步兵师,轻重炮兵9个团的兵力,在荻港、大通、糊口正面攻占江岸,封锁长江。冬季攻势于12月26日开始,进展颇为顺利,一度将战防炮推进之江岸。后由于敌机轰炸、舰炮攻击并施放毒气,经数日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只好各自退至原出发阵地固守。
上海——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馆
在第三战区的冬季攻势中,第五十军损失较重,急需补充整顿。1940年元旦,吴鹤云调任第五十军参谋长。当时,五十军司令部规章制度缺乏,纪律风貌废弛。吴鹤云从完善制度入手,组织军风纪视察团,整肃军风军纪,发现官兵抽大烟、赌博、走私和嫖娼的恶劣行为,严加处理,士气为之大振。在集结整补的同时,第五十军还与友军各抽出一个步兵团,编为皖南和赣东两个支队,配合布雷队工兵乘虚挺进长江南岸执行腰击敌舰,布放漂雷的任务。1940 年春季,在吴鹤云将军的谋划指挥下,我军抓住战机进出江岸,在第五十军所在的江防航道布雷700多具,先后炸沉、炸伤日军舰船150艘以上,予敌以沉重打击,迫使日寇改昼航为夜航,由靠长江南岸行驶改为靠北岸行驶。
鄱阳湖
为了阻止我军腰击、布雷,解除对其长江航运的威胁, 1940 年 4 月,日寇突然发动青阳贵池战役,企图一举歼灭驻扎在青阳的我第五十军主力。4月22日,日寇突破我第145师在贵池附近的江防阵地,分兵袭击在青阳周围整补的第144师和新七师,占领九华山等地。第五十军奋起反击,双方激战十多天,于 5 月 2 日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为压制敌人的嚣张气焰,吴鹤云开始策划攻克马当要塞的战斗。马当要塞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内, 扼长江中游之咽喉,工事坚固。吴鹤云上报的作战方案被集团军司令部批准,并决定由第21军一四七师四三九团奇袭马当要塞。1940年10月12日拂晓,四三九团突然发起进攻,攻占马当要塞,击毙日寇150多人,阻断了长江航道三日之久。此事轰动国内外,当时,各大报纸都做了报道,成都各界还举行了庆祝活动。
江西彭泽——马当要塞
三、 浙赣战役,一战成名
1940年年底,吴鹤云以足智多谋、战功卓著被晋升为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深受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副总司令陈万仞等人的信任,倚为智囊,言听计从。日寇对我腰击、布雷的活动惊恐异常,恨之入骨。1941 年 5 月,敌进犯我一四七师部所在的石门街一带予以报复。吴鹤云主张一四七、一四八两师密切配合迎敌,激战于青山桥附近,终将强敌击溃。同年 7 月, 敌人又出动了以二个联队为基干的混成支队,袭击我一四四师,并进占了九华山中的肉身殿,威胁青阳县城。吴鹤云示意一四五师的四三四团迎敌, 他亲自指挥一个步兵营、两个迫击炮连和一个工兵连兼程驰援,按照既定的部署,出奇制胜,迅速击退了敌人,收复了九华山。
安徽——九华山
1942年4月初,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重庆召开全军参谋会议,时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参谋长的吴鹤云被指定在大会作关于炮击、布雷战绩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军委会的嘉勉。会议期间,蒋介石召见了吴鹤云,问及前方作战情况。吴鹤云将自己撰写的《孙子兵法新检讨》一书送给他,得到蒋介石的赞赏。吴鹤云在军务繁忙中仍抽空研究中外兵书,先后撰写出版了《统帅纲领》《将帅修养》及《古今战阵之研究》等书。其中《古今战阵之研究》列举分析了2000多个古今中外战役战例,真知灼见,气势恢弘,备受好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把浙江衢州机场扩建为能承受战机起降的大型机场。1942 年 4 月18日,由美军杜利特尔中校率领的机群从“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后,飞至衢州机场降落补给。
蒋介石像
这是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轰炸,日本社会为之骚动。4月30日,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第621号,命令:"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应尽快开始作战,主要是击溃浙江省方面之敌,摧毁其主要航空基地,粉碎敌利用该地区轰炸帝国本土之企图"。5 月 8 日,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出动了7万精锐兵力,另有伪军3万多,飞机150 架,坦克200 多辆,分别从杭州、南昌沿着浙赣铁路相向进犯。第三战区集结10个军约 20 万兵力,在浙江金衢盆地设防, 拟诱敌深入,一举包围而歼灭之。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吴鹤云力排众议,提出自己的作战计划。他分析了敌我双方兵力后指出:"我军虽号称20万大军,但能打硬仗的只有八十六军、七十三军、四十九军、二十五军、二十六军和本集团军,其他多是刚为作战需要整补的部队,救不了衢州机场, 且有被反歼的危险"。
侵华日军总司令官——畑俊六
他接着说:"我军若以精锐的一个军死守衢州,主力迅速入闽,然后相机出击,掩护航空十三总站物资向建瓯机场转移,集中三个军的主力,固守仙霞岭和二度关,诱敌深入,歼灭窥伺福建之敌,这样,我军则稳坐钓鱼台"。会议完全赞同并采纳了吴鹤云的作战方案,并重新调整了战略部署。1942年5月底,衢州外围发生激战。5月26日,第21军146师独立工兵第8营代营长的黄士伟接到密令,迅速前往兰溪北郊进行埋雷作业。到达布雷区后,黄士伟四下观察,在一处三岔路口发现了一个隆起的小山坡。黄士伟盘算着,日军指挥官撤退到三岔路口不知该往哪边走的时候,很可能会在此登高观测,便命令工兵围绕着小土坡密密地埋下60多枚西瓜大小的地雷。5月28日凌晨,日军酒井师团妄图突破仙霞岭,以合围我衢州守军。中午,敌主力未遭到任何阻击进入了仙霞关。
东南锁钥——仙霞岭
突然枪声四起,炮火连天。埋伏在仙霞关与二度关四周的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阵。酒井师团猝不及防,被歼大半,慌忙向金华兰溪方向败退。当酒井直次率部退到兰溪北郊时,已经进入了我军预设的地雷阵,轰轰的巨响不时传来,日军伤亡惨重。正当日军晕头转向时,酒井完全按照黄士伟的思路,跨着战马踏上小山坡察看地形,“轰”一声巨响,酒井直次左脚被炸断。因失血过多,当日毙命。这一消息一直被日军视为高度机密予以封锁,直到1984年才首次在日本防卫厅编写的《中国派遣军》上披露,并哀叹:“现任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首次”。6月7日,衢州被日军占领。7月1日,东西对进日军在横峰会合,打通了浙赣铁路。8月15日,日军奉命撤退,中国军队跟踪追击。至9月底,浙赣铁路沿线全部收复,战役结束。
陆军中将第十五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
四、昆明起义,夕阳余晖
1942年11月,吴鹤云出任第五十军副军长。抗战胜利后就任88军少将副军长。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人心思定。吴鹤云一直祈盼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共谋发展,使国家富强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但事与愿违。他实在不愿意再打内战了。1946年,吴鹤云辞去副军长职务,回到南京另谋他就。7月初,被任命为赣南师管区司令官,驻江西吉安。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自任为董事长,创办了"兴贤中学",招收了三、四百名学生,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1947年4月,吴鹤云带全家及随从人员回福建家乡,将去世于1944年5月的父亲灵柩安葬在莆田西门外鲤鱼山。1948年5月,他被调任为国防部兵役局少将副局长;10月任国民党国防部第五厅少将副厅长,12月升为中将厅长。
南京总统府
1949年3月,他曾请假回闽探望病重的母亲,并向妹夫郑国书流露寻机脱离行伍的想法。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开始渡江南进,直取南京。顾祝同等军政要员离开南京转往广州。在顾祝同一再催促下,吴鹤云无奈飞抵广州。9月吴母病逝,吴鹤云悲痛欲绝,欲归隐奔丧。其时,顾祝同随蒋介石飞重庆指挥西南军事,他不同意吴鹤云回家,但答应可在重庆为吴母举办一场追悼会。在重庆求精中学举办的吴母追悼会,到会致哀的有川军将领唐式遵、岳景明和国防部将校军官约300人,吴鹤云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西南解放之前,吴鹤云一家及随从人员从成都直飞昆明。正值卢汉在昆明起义。吴鹤云决定留在昆明,参加起义,投入人民怀抱。1950年年底,应刘伯承、陈赓的邀请,中共中央军委电邀吴鹤云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教,正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莆田西洙东埭——吴氏大宗祠
吴鹤云先后在南京军事学院情报教授会和战术教授会及古战术研究会工作,编写了《苏联军事方略》等许多军事理论教案,多次受到刘伯承元帅的接见和表彰。1958年转业至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担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祖国统一联谊会及省政协常委等工作。“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念始终坚定不移。拨乱反正后,他时刻关心国家大事,萦怀祖国统一大业,经常与海外、台港澳黄埔同学通信,宣传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宣传中央对台的方针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1982年总参成立《武经七书》注释组,吴鹤云为《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成员,主编《武经七书》中的孙子篇,该书于1986年出版发行。
刘伯承元帅
晚年的吴鹤云患有冠心病。他40 多年没能回老家,但对家乡的公益事业仍然十分热心。1986 年,他获知家乡兴办"文化宫",急需添置图书,便选购了几百册图书,千里迢迢从南京托人带回家乡,并亲笔书写"文明之光"的匾额,高悬于文化大厅,让村里人永远发扬文明道德之风。1988年,在莆田哲理中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吴鹤云先生撰写了《谈谈现代青年人的修养问题》的长文献给母校,时任莆田市政协主席的林文豪为之作序。吴鹤云先生生活十分俭朴,从不抽烟喝酒、打牌赌博。对子女从不娇生惯养,要求他们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今他的五个子女都有所作为。1991年元旦,吴鹤云先生宿疾复发溘然病逝于南京,享年80岁。江苏省政协于1991年元月12日在南京隆重举行吴鹤云遗体告别仪式。吴鹤云的灵柩安葬于南京隐龙山公墓。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