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东南西北有4个大门,都很有讲究,有不同的用法

怪味胡 2024-12-22 04:38:45

大会堂东、南、西、北总共设计了四个大门,这四个大门的用法是有讲究的,而且每一扇大门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用法。

东大门:进出这个大门的人,主要是参加人大会议的那3000多个代表,他们进入会场以后,是坐在一层。

南大门:这是人大常委会的正门,常委们平常上班或者是日常办公的时候,就从这个大门进出。

西大门:主要是供人大主席团进入,每次大约会有300多人进出,除此之外,有时候也会在这里迎接来访的外宾。

北大门:这里进出的主要是人大会议的列席人员,其中,主要是全国政协委员或者是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中外记者,还有其他国家在京的大使。

1958年,人民大会堂在设计的时候,周总理还亲自过问了这四个大门的情况,由此可见,他十分的关注这个细节。针对这个细节上,他提出了很多要求,而且涉及得很具体。比如说,西大门进出的人主要是以上了年纪的老同志居多,而且这些人里面,有的人腿脚不便,要坐轮椅。因此,他就要求在西大门的南北两侧,要单独设计一个坡道,能方便轮椅上下。

除此之外,这每个大门台阶的高度,也是他亲自定下来的,只能是13.5厘米,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一个高度,是为了让代表们爬楼梯的时候不觉得太过于疲劳。

说到这人民大会堂,就不得不提1959年的十周年建国大庆典了。

我们先回到北平刚解放的时候,咱们进入北平以后,其实就已经开始着手建国的事情了。尽管在其他地方还残余着老蒋的势力,但是大势已定,定局已成。

在考虑建国相关事宜的时候,也就考虑到需要在北平修建一个能容纳上万人的大礼堂。因此,当时初步定下来的项目是叫万人大礼堂。

建国之后百废待兴,很多事情都需要忙碌,这万人大礼堂的项目就搁置了。到了1958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十周年大庆典,就决定在北京修建十个建筑,用来彰显新中国建立十周年所取得的成绩。

因此,原本的万人大礼堂项目也被安排进了这十大建筑之一,而且还被安排在首位。

随着位置的拔高,那么原来的设计就不匹配了,不仅要有可以容纳万人的大礼堂,还需要有其他更多的厅室和功能。于是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就慢慢的出现了轮廓,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样子。

但是,因为工期不到一年,因此当时施工的时候是分三班连夜施工,设计师直接把办公地搬到了工地上,一边设计画图纸,一边施工,再这样双管齐下的密切配合之下,这才在规定的工期内顺利完成了任务。

如今我们看到的大会堂,整体的建筑面积有171800平方米,空间有160万立方米。如此庞大的建筑,按照正常的工期来算的话,是需要400万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但是,咱们在设计、建材、施工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工作人员们都是轮班倒的24小时工作,他们平常的伙食也不好,每天吃的就是炸馒头,配小米粥,再加上一些咸菜。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顺利的交付工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当然,虽然已交付了工程,但是因为赶工期的缘故,自然也是留下了一些建筑上的遗憾。

对于这些问题,不得不佩服周公长远的目光和高超的智慧。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他一再强调要给大会堂留下富余的空间,如果没有他的高瞻远瞩。那么,后续那些新增加的重庆厅,台湾厅,或许也就没有多余的空间留下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就知道这个工程的不容易了。

整个大会堂建筑工程使用量很大,我就简单的列举几个出来给大家看看:

使用的土方有43万立方米;

东京混凝土达到了12.7万立方米;

结构用了3600吨;

铺设的通风管道长达26公里;

照明电线和电缆长达67公里;

………

不说是当时是1958年了,这么浩大的工程量,就哪怕是换在当下,想在一年之内就完成,那简直也是吓人的任务。

当时,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才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修建。

担任修建大会堂任务的主要是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具体负责施工任务的是该工程局下属的一建公司,三建公司,机械公司,还有设备安装分公司等各个单位。而大会堂在装修上使用的一些材料,比如窗帘,地板,地毯,则来自于全国各地。

1958年10月28号,是人民大会堂破土动工的日子。

1959年9月3号,市人民大会堂竣工交付的日子。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