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辽宁省省长,因一件事铁腕治腐,晚年位居正部级

历史有小狼 2024-10-01 17:18:38

东北是我国昔日的工业重镇。

早期的经济体量可以说雄冠亚洲,位列全球第四。

建国初期,背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宛若战略安全的堡垒,亦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绝佳契机。

丰富的煤炭与石油资源,使得钢铁、化工、汽车及军工等重工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形成一套完备的工业体系。

然岁月荏苒,工业的重心却悄然转移,振兴东北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

他是我国辽宁省省长,因一件事铁腕治腐,晚年位居正部级

从废墟到希望

岳岐峰生于1931年12月,河北省大名县张铁集村,出身农民家庭。

少年时,他深埋于书本之中,心中渴求真理,勇敢地与敌伪势力作斗争。

1944年冬,他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河北省元南工作队。

1946年初,他在邯郸市积极参与反奸复仇与土改工作,担任工商管理局党委干事,展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与政治敏锐度。

新中国成立后,岳岐峰同志更是历经磨砺,先后担任邯郸市委组织干事及副秘书长,为地方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4年6月,岳岐峰担任唐山市委书记,他审时度势,深谙市管县之特性,结合唐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北部燕山走矿产资源开发之路,南部沿海走滩涂养殖之路,中部平原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与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之路”的发展战略。

在京唐港的规划建设中,他积极筹划,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为唐山地震后的重建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山,这座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基地,曾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遭遇了毁灭性的浩劫。

当岳岐峰同志走入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时,重建的使命沉重而紧迫。

中央与省政府下达了恢复建设的严峻任务:十年内完成总投资25.4亿元,建筑面积达到1400万平方米,安置23万户居民。

然而,八年的时光却因一些干部私占住房及“钉子户”不愿拆迁等问题而滞缓,复苏的脚步似乎被束缚。

仅完成了830万平方米的建筑,实际安置仅有14万户,资金更是捉襟见肘,只剩3亿元,所剩可谓寥寥可数。

市民的怨声载道,市委的压力如山般沉重,局势复杂而棘手。

岳岐峰深入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知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必须敢于碰硬,勇于啃下“硬骨头”,开辟前人未曾涉足的道路。

在他的果敢主持下,首先严明党的纪律,对“恢复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及一伙多占、私占住房的干部进行了严肃惩处,清理出一批住房资源,以满足新建居民区的需求。

他将建设资源重新整合,压缩大户型,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既节约了建设成本,又提升了房屋的供应量。

在坚决拆除“钉子户”的同时,岳岐峰同志灵活应对资金短缺的瓶颈,积极争取国家增加投资,鼓励企业参与建设,提出吸纳社会资金的创新措施,允许居民自建公助。

他更是深思熟虑,对施工企业设立提前竣工奖,激励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施工进度。

仅用两年时间,便奇迹般解决了八九万户居民的回迁问题。

至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岳岐峰同志向党中央、全省及唐山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东北振兴之道

1990年6月至1994年4月,岳岐峰同志在辽宁省委副书记及省人民政府代省长、省长的岗位上,肩负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任。

其间,他深入实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汇聚干部群众的智慧,提出了“第二次创业,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的战略目标。

岳岐峰以深厚的省情认识为基础,巧妙处理城乡、工农、轻重、大小、技改与新建、速度与效益、生产与流通等多重关系。

科学制定了全省“八五”计划及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四个战略重点、一个先导、一个重要环节”的经济发展路径。

他注重农业基础地位的强化,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为全省经济发展开辟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路。

不仅如此,岳岐峰更是善于理顺领导体制,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力推动了辽宁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长足进步。

在他的领导下,辽宁如同一艘巨轮,渐渐摆脱了往日的沉重,驶向崭新的发展篇章。

1994年4月,国家领导人与岳岐峰进行了重要谈话,赋予他新的使命,主政黑龙江,出任省委书记。

岳岐峰带着中央的重托,肩负着黑龙江3600万人民的希望,奔赴这片辽阔的大省。

黑龙江省,因其最早实行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脚步却较为缓慢。

旧体制的束缚,使得这里的工业设备日渐陈旧,经济结构失衡,造成了积重难返的困境。

到1994年,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岌岌可危,亏损与资产损失、福利基金超支的挂账高达185亿元。

煤炭、森林、军工等支柱行业拖欠工资高达16.5亿元,涉及职工超过百万人。

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资源型行业显露出明显的疲态与危机。

小兴安岭地区的数十万公顷旧林地急需更新,然而林业局却面临无钱购苗的窘境,一半的林业局面临无林可砍的困境,几万名职工的工资难以正常发放。

四大煤矿的窘迫更是显而易见,每个矿务局的职工家属约有30万人,而年开采量仅为1000万吨,每挖掘一吨煤便赔偿一吨,1994年竟赔损高达10亿元。

而大庆油田,在石油调价之前的亏损额也达85亿元。

曾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黑龙江,如今面临如此困境,过去的“正数”与现在的“负数”形成鲜明对比,心理失衡所带来的难堪与苦楚,既是对领导者的巨大压力,也令普通百姓深感失落。

在此背景下,新任省委书记岳岐峰的心中犹如刀绞,满脸愁云,面对这沉重的局势,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倔强而执着的他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省委七届三次会议上,岳岐峰发出动员令,誓言要甩掉后进的帽子,重振黑龙江。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岳岐峰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大力恢复与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以及开发大兴安岭时所展现的突破高寒禁区的勇气与决心。

重提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正是为了解决黑龙江人民心中的失落感,激励士气,克服艰难险阻,推动改革与经济建设向前发展。

经济复兴之路需开辟新天地,除了坚守农业与国有企业这一“第一战场”,更要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求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目标。

前半部分是树立信心、激励士气的号召,而后半部分则是实际工作的新切入点与新举措。

恰如岳岐峰所言,“不该守着‘金山’过穷日子”,这对政策的深刻反思。

在黑龙江,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妥善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热点与难点问题。

尤其是针对资源性产业与困境企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回应“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推动全省经济迅速走出低谷,迎来发展的良好势头。

到1996年,黑龙江的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及储蓄存款等诸多指标均较1993年翻了一番或更多。

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分别突破500亿斤与600亿斤,黑龙江重新赶上了全国发展的步伐。

1999年,岳岐峰终于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承诺与愿景得以实现。

年逾花甲的岳岐峰,毅然投身边陲,雄风犹在,显露神威。

足迹踏遍黑土地,血汗汇入三江水;革命生涯五十载,长城内外树丰碑。

他的奋斗历程,是全省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在他坚定的信念与无私的奉献下,黑龙江在改革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清风反腐铸正气

岳岐峰深知,党风廉政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维护正义的重要基石。

他身为高级干部,矢志不渝,以刚正不阿的品格和一身正气,成为了反腐斗争中的一位不屈斗士。

他疾恶如仇,绝不容忍任何歪风邪气的滋生,始终把机关作风建设作为一项核心任务,紧紧抓住不放。

在面对不良作风时,他展现出果断的处理能力。

1982年,市统计局在组织年度统计培训班时,违规收取培训费,并用所剩的部分支出购置了一台旧黑白电视机和一些计算器,成为市直部门中首家配备电视的单位。

岳岐峰在接到举报后,迅速认定此举为典型的不正之风,立即勒令退款并开展整治,直到1983年整党之际,这一问题得到彻底清理,统计局的领导最终也未能逃脱责任。

而在计划生育工作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中,岳岐峰更是毫不妥协,面对种种阻力,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决心。

自1980年中央致信强调计划生育政策后,仍有部分党员干部借机违规,影响恶劣。

为了制止此类歪风,岳岐峰果断采取行动,处理了一些违规干部。

市科委一位中层干部因偷生第三胎受到调查,但孩子多次被转移,始终未能见到。

岳岐峰在市委常委会上,听取纪委汇报后,基于第一手材料,坚决提议开除其党籍,认为此人已与党的政策背道而驰,无法再留。

在众多领导中,有人主张再行调查,延缓处理。

然而,岳岐峰毫不犹豫,强调既然已五次未能见到孩子,说明其早已对党的政策失去信仰,因而决定果断了结。

最终,调查证实孩子确实为违规出生,严肃处理并未冤屈任何人。

岳岐峰同志深知,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关乎整体的政风民风,他对这一环节的要求可谓严格无比。

他的秘书初接手时,面对每天三四十封上访信件,手足无措。

岳岐峰对此明确指示,三类信件必须亲自过目:其一,上级来函;其二,亲友的私人信件;其三,任何涉及县级以上干部,尤其是班子成员的举报信,均需逐一审阅。

1984年,商品供应紧张,市民对生活必需品如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的渴望迫切。

有些班子成员凭借手中票证,优亲厚友,导致权力资源的滥用,民怨日增。

岳岐峰在生活会上坚定立场,不讲情面,以义正词严的态度当面批评相关行为,有效遏制了这一不良现象的蔓延。

他的刚正不阿赢得了普通民众的赞誉,但却令某些既得利益者及权贵们心生不满。

随之而来的,便是源源不断的诬告信。

岳岐峰的身影无处不在,告状信从邯郸一路追随至唐山。

这些恶意指控非但未能使他倒下,反而令中央和省委看到了一个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的好干部。

在唐山,他亦遭遇了被诬告的困境。

1985年,唐山矿业学院重建后,冬季来临,却没有暖气供应,数千名师生怨声载道。

而与此同时,邻近的离退休干部家属楼却正安装暖气。

在此关头,岳岐峰坚定主张优先向学校供暖,坚信“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原则,决不以领导为先,民众为后。

他认为,学生们的安危更为重要。

师生们对此表示满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封指控他虐待离退休干部的告状信,再次送至中央。

经过多次查证,真相终将大白,岳岐峰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民生。

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关注民众冷暖,恪守公平与正义的信念,为民请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头。

参考资料:

中共邯郸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岳岐峰在邯郸》 2016

花甲之年闯关东 明月;瑞霞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