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使大唐在三月内廉俭成风,杨绾之清名如何助力唐代宗治理帝国?

荔枝聊过去 2024-12-26 03:31:22

“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我杨绾之速也!俯及大敛,与卿等悲悼同之”,杨绾从被代宗拜为宰相再到去世仅过了四个月时间,让代宗体验到了什么叫从大喜到大悲,大喜是仅凭杨绾之清名就扭转了大唐的奢侈风气,大悲则是这样的贤臣尽如此短命,当杨绾的死讯传来,代宗“震悼久之,辍朝三日”,并赐其家绢千匹、布八百端,如此恩遇,长久以来少有人能比。

一、见证盛衰,崇德广业

杨绾少时家贫,为了奉养母亲而参加科举,虽然才学斐然,但此时的杨绾却相当不自信,“每属文,耻于自白,非知己不可得而见”,属于是只善于笔试而恐于面试的“做题家”。天宝十三载(754),唐玄宗对进士们提出了新要求:“取辞藻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制举试诗赋,自此始也”,也正是因为这次加练,杨绾名列第一,擢升为右拾遗。

拾遗为皇帝近臣,负责向皇帝奏论政事,陈述得失,杨绾又擅长诗赋,很对唐玄宗的兴趣,高升指日可待,然而还没等杨绾扶摇直上,一年后安史叛军便来了。天宝十四载(755)的安史之乱深深影响了大唐和中国历史的走向,大唐由盛转衰,藩镇林立跋扈、奸宦祸乱朝政、皇帝朝不保夕,乱世已至,杨绾又当如何自处呢?

唐玄宗跑的快暂且没了生命威胁,可那毕竟是少数,很多来不及逃的人则被叛军俘虏甚至杀害,杨绾委身在叛军中,依然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光复唐廷,尤其是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后,“披榛求食,以赴行在”,如此忠义的行为,也不难怪肃宗将之纳为心腹了。

伴皇帝左右,掌制诰之责,杨绾侍奉肃宗、代宗两朝,均因无差错得到信任,且以处事公允受到朝野称赞,在唐朝,“阁老”为中书舍人中年资久者,掌管中书省事务,行使宰相权力,“公廨杂料,归阁老者五之四。绾以为品秩同列,给受宜均,悉平分之”。此外,杨绾清明正直,以俭朴为乐,不置私财,不拉帮结派,但这也得罪了代宗的宰相——元载。

二、唐之贤相,人心自化

同样早年贫寒,但元载和杨绾做官的意向却截然相反,如果说杨绾是需要一份稳定的工资赡养母亲,母亲衣食无忧即可,那么元载就是因为穷怕了而极度贪财,专营私产,权欲熏心,“膏腴别墅,连疆接畛,凡数十所,婢仆曳罗绮一百余人,恣为不法,侈僣无度”。

更让元载记恨的是,哪怕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了,可杨绾丝毫没有巴结他的行为,“绾孤立中道,清贞自守,未尝私谒”,正是有杨绾的存在做对比,哪怕元载对大唐重建工作做出不少贡献,唐代宗最后不再容他,在处死元载后命杨绾为相。

当宰相的任命到来时,杨绾没有被喜讯冲昏头脑,他多次表示恳请让位,但代宗坚决不许,原因很简单,代宗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他所倚重的臣子和宦官如元载、李辅国、鱼朝恩等,无一例外都是被权势迅速腐化的人,虽然其中有代宗的默认,但当他们都选择染指皇权时,代宗不再心慈手软,然而也正是因为代宗的纵容,朝廷风气不正,代宗需要杨绾来树立标杆。

杨绾这根标杆只立了数余月,但他立住了,靠的不是排除异己和拉帮结派,而是他清廉的行为,当杨绾拜相的消息传遍大唐江山时,久负盛名的郭子仪把自己宴请宾客奏乐助兴的人员减散五分之四;御史中丞崔宽将自己在长安的豪华宅子拆了,而其中的池馆台榭,在当时被称为第一;京兆尹黎干受代宗宠信,出行的依仗有百余骑,也减少到十骑而已,“其余望风变奢从俭者,不可胜数,其镇俗移风若此”。

三、人心所归,何夺之速

杨绾是肃宗、代宗的近臣,这样清直的大臣为何不早早提拔为宰相就能改变大唐每况愈下的现状呢?杨绾能成为众望所归的贤相,除了他自己的清廉正直外,还有同行们的“衬托”。李辅国作为扶持肃宗、代宗为帝的重要宦官,代宗不可能一上台就把他弄掉,而是待掌权之后先架空再杀之。

此后代宗虽然对宦官们厚爱有加,那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央威严有损,宦官巡视地方代表的是天家脸面,代宗必须要打压地方防止再到出现叛乱。代宗任用元载为相,在于元载不仅能帮他做铲除那些擅权的宦官,还能复兴帝国的财政。但代宗任用的这些人都是权欲熏心的人,往往打倒一个后,继任者又走向相同的灭亡之路,与他们相比,杨绾自然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安史之乱使得大唐威严扫地,宠信宦官纵容权臣使得人心惶惶,藩镇割据使得皇帝与节度使失和,而在这些层出不穷的乱象之中,杨绾的出现仿佛暗夜中的一道光,仅以一点微亮却照耀古今,“时厘革旧弊,唯绾是瞻,恩遇莫二”,可惜拜相时杨绾已然顽疾缠身,仅仅三月便病重去世,夺杨绾之速,是天不振大唐啊!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