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妻子朱安有多美?一生得不到丈夫的爱,死后连遗骨都不知所踪

不可史疑 2024-11-20 15:52:37

文|不可史意

编辑|不可史意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要保存保存我啊!”

鲁迅去世的时候,她的原配夫人朱安终于喊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在我们现代人心中,鲁迅一直都是一位儒雅的人,但他对自己的原配妻子的态度,让人看着有些心寒。

而朱安,自嫁到周家后,因为不受丈夫的喜爱成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甚至连死后,都没能获得和丈夫葬在一起的资格,遗骨不知所踪。

那个时代的女子,婚嫁向来都是父母做主,由不得自己,也正是这种“包办婚姻”,让很多女子婚后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丈夫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进入过她们的房间。

而在这众多可怜的女子中,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是最为人知晓的。

自鲁迅的母亲鲁瑞和朱家接触以来,就认定要让朱安成为自己将来的儿媳妇,对于这场包办婚姻,朱安是没有话语权的,然而对于崇尚新思想的鲁迅来说,这件事显得荒唐又离谱。

不过,婚姻大事还是由父母做主的,于是在鲁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这门亲事便被敲定。

而朱安也未有任何表达的机会,她从未被问过是否喜欢那个未曾谋面的男子,是否愿意成为一场政治性婚姻的牺牲品,这是时代赋予她的责任,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命运。

鲁瑞想到儿子会反抗,于是便称谎向其发出电报,当鲁迅从日本收到那封“母危速归”的电报时,心中交织着焦虑与不安。

没想到,等他跨过千山万水回到绍兴老家时,迎接他的不是病榻前的叹息,而是张灯结彩的婚礼筹备。

新修的宅院焕然一新,家具摆设也都焕发着喜庆的光泽,但这一切对他而言却显得格外刺眼,母亲的解释、朱家的热情、乡里的期待,都让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被逼入一个无法回头的境地。

朱安为了掩盖缠足的事实,特意穿上了一双提前准备好的大鞋,由于鞋子里塞满了棉花,她步履艰难地走出花轿时,不小心一脚踏空,鞋子掉落,露出了那双三寸金莲。

现场一片哗然,只有鲁迅冷冷地注视着一切,心中的失望更添一层。

婚礼过后,鲁迅并没有履行丈夫的义务,当夜,他沉默地坐在窗边,面对着喜烛的红光与纸窗外的阴影,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无奈。

其实,鲁迅也曾尝试挽救过这段婚姻,早在得知婚约时便提出了两个条件:放足和入学,他希望朱安能放下封建礼教的束缚,不再缠足,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他的这些要求不是出于刁难,而是希望借此缩短两人之间思想的鸿沟,但这些要求被朱家断然拒绝,毕竟在朱安的父母眼中,缠足是女子美德的象征,读书则是荒唐的提议,既无必要,也有违传统。

婚后,鲁迅很快搬到书房独居,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将朱安视为一个“母亲的礼物”,他尽力履行养家的责任,却拒绝给予情感上的交流。

在他看来,这场婚姻只是家庭利益的延续,而朱安则是这一延续的牺牲品,鲁迅对她没有恶意,却也没有爱意。

但朱安的世界并未因此改变,她依然用尽全力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小心翼翼地试图靠近这个冷漠的丈夫,尽管她从未真正明白为何两人之间始终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

1912年,鲁迅满含失望地离开绍兴前往北京,正式开始了他的新生活,这次他并未带名义上的妻子同行,只留下朱安继续照顾年迈的母亲,独自承担家中琐事。

多年后,鲁迅将母亲和朱安接到北京,却仍然没有打破他们之间的冷淡关系,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朱安尝试改变自己,试图融入丈夫的世界。

朱安看着那些从容自信的“新女性”,模仿她们的行为学习简单的体育活动,并试着用一些时髦的方式打理自己,甚至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开朗。

不过在他人眼中,朱安的努力是别人眼中的“笑谈”,每一次尝试都让她离新女性的形象更远,也让鲁迅对其更加冷淡。

尤其在一次鲁迅和朋友讨论日本食物时,朱安的一句“我也喜欢”,让丈夫觉得自己颜面尽失,从来没吃过何谈喜欢?

这场婚姻带给彼此的只有伤害,没有欢笑更没有琴瑟和鸣,不过在许广平出现后,鲁迅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在许广平的陪伴下,鲁迅那颗长久以来冷漠疏离的心重新焕发出活力 ,他们讨论文学、分享思想,对方甚至还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与他并肩投身于时代的风暴之中。

许广平的到来不仅填补了鲁迅生活中的空缺,更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而朱安,则站在这扇门外,无法参与其中,只能默默地注视。

朱安也她敏锐地察觉到,鲁迅的眼神、言谈甚至生活轨迹都因为许广平而发生了变化,而她,始终被放在原地,成为一个无法融入的新生活旁观者。

朱安没有试图与许广平争夺什么,她依然以传统正妻的身份自居,坚持自己的角色,坚信自己的地位是合法而稳固的,就算许广平进入鲁迅的世界,也不过是一个“妾室”的位置,自己才是周家的正室夫人。

鲁迅去世后的日子,对朱安而言,是孤独与贫困交织的漫长岁月,经济上的窘迫是朱安最直接的困境。

鲁迅在世时,每月寄回的生活费支撑着她和鲁母的生活,而他的去世终结了这一切,生活的压力一点一点逼近,朱安不得不开始变卖家中积蓄来维持生计,她节衣缩食,节约地使用最后一点积蓄,但这些远远不够。

生活的压力最终逼迫她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出售鲁迅的藏书,朱安明白这些书的价值,但她已别无选择。

1944年,朱安通过《新中国报》刊登了出售鲁迅藏书的消息,这条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受鲁迅思想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对此感到震惊,他们纷纷发声,呼吁保护鲁迅的遗物。

几位文化界代表来到朱安的家中试图劝阻她,他们强调鲁迅藏书的重要性,称这些是全体国人的精神遗产,必须保存完整。

然而,这些劝说和规劝对朱安来说,是另一种隐隐的伤害,她看着这些人,脸上是一贯的平静,却在情绪涌动时,终于喊出一句:“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你们也要保存保存我啊!”

然而,这声呐喊并未改变什么,尽管藏书最终得以保留,但她的生活依旧困顿不堪,去世前,朱安托人转达希望能与鲁迅合葬,但并未得到回应。

最终,朱安在一个不起眼的日子里离世,没有葬礼没有墓碑,在时代的影响下,就连她的遗骨都无处可寻。

真是可叹可悲!

参考信源:中国网资讯2023年5月16日——鲁迅瞧不上原配,被母亲逼着结婚,新婚夜流着泪到天明立马搬走

参考信源:《人民文摘》2010年第7期——朱安: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参考信源:澎湃新闻2020年9月8日——人因垂老渐知秋:鲁迅原配朱安的寂寞身后事

0 阅读: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