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亡国之君,最具代表性的,应该就是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溥仪。1987年的电影《末代皇帝》,让这位皇帝的人生受尽世人关注,人们也看到出身在帝王家,除了一般人艳羡地坐拥权力与富贵之外,还有平凡人难以想象的“身不由己”。
宣统皇帝溥仪于1906年出生于北京的醇亲王府。他的爷爷是咸丰皇帝的弟弟奕譞,也是第一代醇亲王,嫡祖母是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外公是慈禧最宠信的大臣荣禄。溥仪父母的婚姻来自慈禧太后的亲自安排,因为未来诞生在这个家庭的孩子,必然会对慈禧保持忠诚,因此溥仪还没出生之前,登基当皇帝的命运就已经确定。
1908年,光绪与慈禧先后去世,由3岁的溥仪登上皇位。当时清朝处于内政腐败、外交困难的局面,清朝虽然想通过立宪运动救亡图存,但还是很快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地位。之后依照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虽然退位,但可以保留皇帝尊号,同时继续住在紫禁城,接受官方的奉养与保护。
关门继续当皇帝,本来也可以过的岁月静好,但溥仪的特殊身份对某些渴望掌权的人来说,仍然是一张等同“开外挂”的筹码。
身不由己的傀儡人生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发动政变,名义上是拥戴溥仪复辟。虽然如同闹剧一般的复辟仅持续12天就落幕了,但也让人意识到溥仪是恢复帝制最有号召力的存在。因此,当西北军阀冯玉祥在1924年发动政变时,就顺道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溥仪从小接受的是帝王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就能理解他日后的许多行为,还是来自于恢复祖先光荣的使命感。1928年发生以孙殿英为首的东陵盗宝事件,使得乾隆与慈禧的陵寝遭到严重破坏,慈禧的遗体甚至暴露在棺椁外40多天。挖祖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大忌,甚至是不共戴天之仇,溥仪这个皇帝自然感觉受到奇耻大辱,他向官方强烈抗议,却不被人在乎。这加快了他与国民政府决裂的速度。
1931年发生918事变之后,日本借由建立满洲国来凝聚东北向心力,想进一步加强控制这个地区,因此扶持溥仪成为满洲国皇帝,就是最有利的策略。
而溥仪的考量,当然是希望借此一步步恢复大清帝国。但这与日本人的期望不符,日本人只希望他成为傀儡而已。特别是二战爆发之后,日本需要东北的资源来供应战争需求,所谓的满洲国只是个虚假的门脸而已,实际的行政都由日本关东军掌控。
傀儡一般的溥仪被安排两次造访日本,替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背书,他的弟弟溥杰则迎娶日本贵族之女嵯峨浩,日本当局希望嵯峨浩将来生下个拥有日本血统的皇位继承人,这样就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取代溥仪的地位。
没有实权、形同被软禁的情况下,溥仪密谋逃亡海外,他通过萨尔瓦多的驻外人员筹备计划。但因为身边都是日本密探,消息很快曝光,也让他受到关东军的严厉斥责,同时被迫与萨尔瓦多断绝外交关系。溥仪在自传里谈到这段过往,形容自己当时变得非常疑神疑鬼,天天只能祈求好运降临,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无形的力量。
皇帝终究成为寻常百姓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溥仪被苏联俘虏后,登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证人。他担心回到中国会被追究责任,甚至像远房侄女川岛芳子一样以“汉奸罪”被处死,于是向苏联提出永久居留的请求。但1950年,溥仪还是被遣送回国,在关押10年后,才因为特赦被释放。之后他曾经一度到北京植物园工作,又曾担任文化历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专员,皇帝终究成为寻常百姓。
1967年,这位上天之子最终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纵观溥仪的一生,他不只是清朝的亡国之君,更是整个帝王制度下的牺牲品。他遭遇的是工业革命后全球的剧烈变化,现代思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这是所有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都没经历过的。他接掌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江山,遭遇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后依旧挡不住时代趋势,成为帝制终结的见证者。他真正的无力也许并非来自外来侵略本身,而是旧制度没办法顺应民意趋向,最后进退失据,过去与现代的时代交替,必然会导致激烈冲撞,而溥仪的悲凉命运便是这个冲撞下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