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州/古代义乌的县学学宫二

支氏渊源 2024-03-28 01:51:32
县学是读书人求功名的起点

自唐朝乾符三年(876)义乌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进士楼颖,至清光绪十五年(1889)最后一名进士朱怀新(朱一新胞弟),包括南宋头名状元王龙泽,义乌有可信记载的进士154人,绝大多数都通过院试成为县学生员,再参加乡试、会试以及殿试,一级一级踏上功名之路。

  现以清嘉庆年间义乌学宫为例,作一介绍。

义乌学宫主体部分

经多次局部建筑的修葺与重建,嘉庆(1796~1820)初年的义乌学宫面貌与明末时期已经有一些变化,整体规模扩大、附属设置与建筑有所增添和位置迁移,但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儒学的主体结构布局未变。

  学宫背北面南,正对绣湖。正前方竖有一座牌楼,上书“泮宫”二字,提醒过往行人此地乃地方官学所在、读书圣地:“学宫关系文教,凡官民等经过者皆下车马,并禁于学宫内放马污践(《钦定学政全书•卷一:学宫事宜》、康熙二十九年议准)。”在学宫外墙的四周竖有“禁种碑”,碑上勒字“县示:此外禁种”。

▲残碑依旧透露出古代学宫的庄严、神圣

学宫正大门非有重大祭祀和礼仪活动不得开启,也就是说正大门一年四季几乎都是关闭的。

  从正大门到戟门之间有一片空地,中间挖有泮池。

古代学宫的泮池就在老义中的泮池位置,不是现在工人路拓宽后的那个水池

泮池意为“泮宫之池”,它是地方官学的标志。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故泮池为半月形。泮池中央一般架有石桥,称为泮桥。从正大门经过泮桥就到了戟门。

  戟门又称庙门,即孔庙的大门(今四中办公楼位置)。戟门原为三间,明嘉靖九年(1530)于庙门东西各配小屋一间,大小共五间。戟门东西两侧相连的建筑为名宦祠与乡贤祠,也就是摆放名宦、乡贤牌位的祠堂。

  进入戟门抬头便见大成殿(前教学楼位置)。大成殿又称先师庙,是孔庙的主体建筑。

义乌大成殿

大成殿占地五间,殿内悬挂康熙二十四年(1685)御制匾额“万世师表”、雍正三年(1625)御书“生民未有”、乾隆三年(1738)御制匾额“与天地参”、嘉庆五年(1880)御制匾额“圣集大成”。从明嘉靖九年(1530)起殿内并撤诸像“易以木主”,用刻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木制牌位替代悬挂孔子肖像。

  孔子牌位前方左右两侧供奉“四配”之神位,即:

  复圣颜子;

  亚圣孟子;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

  紧接靠门口的东西两排摆放的是宰子、冉子等“十二哲”先贤。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仲月即每季度的第二个月,春秋仲月即农历二、八月;上丁日即农历干支纪日中每个月的第一个天干为丁的那一日)“行释奠于先师之礼,以地方正印官(知县)主祭”。凡同城大小文武官员均照例入庙行礼。祭银、香烛银按照赋税征收中额定的银两办设。祭时颂祝辞:

  “惟师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谨以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配,尚享。”

  戟门到大成殿之间东西两侧各有廊房五间共十间,其中戟门东更衣所两间、门西斋宿房两间,庑房东西各三间用于供奉120多位历代先儒。

  即庙建学。大成殿之后一幢的独立建筑是明伦堂。明伦堂为诸生会讲之所,是诸生与教谕、训导(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副局长)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主要场所。明伦堂东西两侧廊房分别是进德斋、修业斋,供诸生研习、休息之用。

  明伦堂往北一幢建筑由“敬一亭”以及东面“训导署”西面“教谕署”组成。“敬一亭”是祭酒官的办公场所,“训导署”“教谕署”是教谕与训导的办公场所。

  再往北是尊经阁,也就是学宫的图书馆或藏书楼,用以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以供学宫生员博览经籍,阅读研求。

  诸生平常进出学宫的学门另建在学宫大门的东侧。进学门后绕过孔庙廊房东墙,从东门进入学宫。学宫东侧有奎楼、土地祠、忠简公祠、忠孝义祠等建筑。

(待续三、本文作者金佩庆 庆叔说)

1933年义乌绣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