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传播过程中,照片和影像资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相比文字和讲述,画面本身更具有令人共情、震撼人心的力量。诞生于1937年“第二次上海事变”期间的一张照片便承担了这样的使命——它由一位中国摄影师冒险记录、真实证明了轰炸上海南站事件的真相,照片中失去家庭和亲人的小男孩被称为“中国娃娃”,以美国媒体为支点掀起了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舆论浪潮。拍摄这张照片的“幕后功臣”下落如何?它又承载了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废墟中的幼童
这张照片诞生于1937年8月28日,当时上海早已陷入一片战火之中,常规的邮件、信息、商贸等活动被迫停止,因此这张照片从诞生到公之于众,本身就经历了许多波折。
照片拍摄的地点是上海火车南站,平时人来人往、交通繁忙的车站经受了轰炸摧残变得一片狼藉。被毁坏的车站建筑残骸中,坐着一个年仅一岁左右的幼童。他的周围已经看不到一个活人,不管他怎样嚎啕大哭,也没有任何人能对他伸出援手来保护或者安慰——任何看到这一画面的人都会猜想,他的家人大概率已经不在人世了。
照片出自中国籍摄影师王小亭之手,他当时正受雇在美国传媒界大鳄米高梅旗下的《今日新闻》担任摄影记者。这天上午,王小亭原本正和往常一样,在《今日新闻》的办公室内办公,却突然被巨大的爆炸声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他很快判断出爆炸发生在相距不远的上海火车南站。而自从上海局势日渐紧张以来,南站天天都是一副人山人海的画面,无数人拖家带口、扶老携幼涌向南站,希望能获得乘上火车、离开上海的机会。
王小亭的判断没有错,他抓起相机,第一时间冲向火车站,而此时的上海南站早已被日机的轰炸攻势摧毁成一片废墟。那张著名的照片,便诞生于经历浩劫的上海南站。
王小亭抓紧时间拍下了这一场面,他拍下的并不只这一张照片,而是将当时刚刚经历日机轰炸、满目疮痍的整个火车站都拍了下来,可以说是一段完整详实的记录材料。
历尽辗转,终于发布
虽然记录下了第一手资料,但要如何将它发布出去,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前所述,由于战局的影响,中国开往美国的常规船舶早已经停航,要想把资料安全稳妥地带回美国,必须借助一些更加可靠的渠道。
王小亭想方设法动用了一些人脉,联系上了一艘计划返航归国的美国军舰。为了保证资料不出问题,他还专程将这批影像资料交给了舰上的一名军官,向他解释这批资料的重要性,拜托对方务必带回美国。
而这艘军舰还需要先前往菲律宾马尼拉并稍作停留,于是,最后这批资料先是登上了美军的军舰,再由泛美航空的班机带回了美国。一路上多有波折,连交通工具都换了好几种,这批资料的保存和运送并不容易。
但功夫不负苦心人,最后这批珍贵的影像资料终于还是安全抵达了美国,那张孩童哭泣的照片被选为头版图片,以《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为题目,刊登在美国某著名媒体上。
在信息流通还较为不便的日子里,真实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是非常惊人的——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孩童绝望的痛哭更能直击人性脆弱的部分。王小亭在上海拍摄到的这批资料很快就引起了美国公众和媒体的关注,完整的影像资料随后便进入美国各大影院,让更多人都得以了解:那一天的上海,到底发生了什么?
西方媒体将这张照片概括称呼为“中国娃娃”,随着话题不断发酵,这张著名照片开始出现在不同国家的主流媒体上。除了电影院和报纸之外,有心的宣传者还把这张照片印制成明信片,让它随着邮政系统漂洋过海,去往世界各地。
“中国娃娃”:王家升
“中国娃娃”在宣传和舆论的领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让全世界更多心怀公正、爱好和平的人士明白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真面目。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日本军方也不得不出面加以粉饰,假惺惺地给出一个“炸错了”的理由。
所谓“错炸”,本身就是一个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上海火车站本身并不是什么不起眼的小目标,而轰炸发生于当日下午,更是字面意义上的“光天化日之下”,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无耻、丧心病狂,在这一事件的前后种种细节中都昭然若揭。
中国公众、乃至世界范围内怀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们一边继续谴责日本军方,一边也对照片相关的个体投注了更多的关心和追索——
照片中的“中国娃娃”到底是谁?他的此后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人们渴望知道这个孩子是否获得了救援帮助,是否成功地幸存了下来。毕竟在这样一件惨烈的轰炸事件之后,人们也希望能看到一点能够振奋人心的消息。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感觉希望渺茫,如此混乱的劫后现场,大量的遇难者和受伤者亟待救援,谁也说不好这样小的孩子受伤有多重、是否得到了及时救援,即使获救,在成年之前,他的生活又由谁来照料?
然而事出意料,在多方探寻之下,这个孩子的姓名、遭遇以及去向细节,竟然真的一点点浮出水面。见证这一切的,是当时正在上海的苏联救援队员。
苏联人当时被派驻上海,是因为上海设有苏联的使馆,设立使馆本是出于公务,但也配备了身具保卫、救援能力的相关人员。于是,当上海南站被炸弹袭击的消息传来,苏联使馆也派出了一支救援队前往现场,对罹难的市民进行人道救助。
这个名叫“王家升”的中国男孩,也就是因此才被一名苏联救援队员注意到的。如果按时间来推算,就在那张著名照片诞生之后很短的时间内,孩子已经被苏联救援队发现并保护起来,进行了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这名救援队员后来曾提到自己当时的感想:目击这样的画面是非常令人难受的,目之所及只有这样一个大哭的幼童,周围根本找不到还活着的人,只能据此判断,他的家人很可能已经不幸遇难。但这样小的孩子能够躲过轰炸得以幸存,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奇迹,因此救援队也受到了某种鼓舞,全力保护和救治这个孩子。
王家升的身世
等到孩子的健康情况稳定下来,苏联人也曾经设法调查他的身世,希望能找到他的其他家人,这样这个孩子的未来也能有所保障。
然而调查的结果令人沉默:这个孩子的大名叫王家升,一年多前,他的父母怀着爱和希望迎接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在这张照片诞生的时间点,他的父母早已在日机的轰炸中双双去世了。
他的父亲叫王绍华,是常居上海的本城土著。当日本侵华步伐加紧、上海成为觊觎对象的这几年里,他刚刚新婚不久,王家升是家中降生的第一个孩子。
眼看局势越来越紧张,社会上的传言越来越混乱,王绍华也认为此地不宜久留。夫妻俩商议之后决定带上刚一岁多的孩子暂时离开上海,回到老家桂林一带去躲避可能发生的战乱。
在当时,王绍华这种趋吉避祸的想法是非常自然的,也就是说,上海的许多许多人都是这样想的。他们涌向所有还在运行的交通枢纽,将原本就足够热闹的车站挤得更加水泄不通,人人拖家带口,希望能够弄到一张票子尽快逃离上海。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王绍华等上海市民“逃离”的决定并没有错,不幸的是他们走得太晚了。
8月28日下午四点多钟,日军派出军机,向正拥挤着大量旅客、人流密度极大的上海火车南站投掷炸弹,一手造成了站毁人亡、伤亡者众的惨剧。
炸弹不但炸毁了火车站的站台、天桥,一列正要出站满载乘客的列车也被炸毁砸毁,就连车站周边的民房也受到波及,包括王绍华夫妻在内的大量市民因此丧生。
苏联人调查到这些信息之后,明白自己一手救回来的这个孩子已经成了孤儿。出于恻隐之心,一名救援队员决定收养他,打算将这个在轰炸中幸存的孩子抚养长大。后来上海沦陷,苏联人员撤离回国,王家升也被他的养父带到了苏联,并在那里长大成人。
虽然王家升本人经历九死一生活了下来,又很小就被带离了上海这片土地,但一直到多年之后,日军对上海火车南站的轰炸仍是他心灵上无法淡去的阴影。
日本侵华的缩影之一
上海火车南站被炸乃至王家升一家的悲剧,也是日本不断对中国施加侵略、武力摧残的缩影之一。
从制造“七七事变”开始,日本侵略者一直虎视眈眈动作不断,上海作为军事、政治、社会意义都举足轻重的大城市,也成了被日本人重点盯上、频频挑衅的对象。
后世解密的材料显示,当时日本军方高层提出的内部作战方案中,本就将上海列为了重点进攻目标之一。因为这座城市从军事战略意义上来说,是毫无疑问的重镇。日军计划对上海实行全面封锁,达成目标后以此为支点对中国舰队发动攻击,同时从上海派出海军航空兵,其势力范围即可辐射到杭州、南昌、南京等多处战略要地。
也正因为日本对上海处心积虑,日方先后发动过两次“上海事变”。其中第一次发生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数月后的第二年,直接开启了持续一月有余的“淞沪抗战”。轰炸所属的攻势已经是“第二次上海事变”的产物,先是冲击虹桥军用机场的“上海虹桥事件”,后来继之以各种形式的冲突和主权侵犯行为。
王小亭与这张照片
“中国娃娃”照片被传送出去,并成功激发了舆论关注,但这张照片影响到的,并不仅仅是王家升一个人的人生。
日本迫于受到的国际压力,一会儿表示“炸错了”,一会儿干脆直接声称“中国娃娃”的照片纯属伪造,甚至开出了15万美元的重金赏格,对拍摄者王小亭进行“悬赏”!
所幸王小亭同时拍摄的并不是只有一张孤立的照片,而是一段场景连续、内容可以互为应证的影像资料。也因为“中国娃娃”照片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外国人士都因此有了兴趣,看到过拍摄者提供、与照片相关的影像视频。
但王小亭自己也实实在在地因此而陷入了危险,他不得不离开上海、躲避到香港甚至东南亚国家,来躲避日本特务的监视和暗害。作为一个摄影师,为坚持良知、记录真相而付出这样大的代价,王小亭其人也是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