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三月曲水宴得烟字》赏析:美景游宴之乐与人生理想之思

无心随墨 2024-04-16 08:53:50

春天向来就是游宴的高峰期,特别是二月初一中和节和三月三上巳节,更是热闹非凡。年轻的王勃身在京城长安,自然也不能错过这样的热闹。就在一次三月三的游宴中,他写下了这首《三月曲水宴得烟字》。诗曰:

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鄽。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重檐交密树,复磴拥危泉。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三月曲水宴”源自汉代的“上巳节”习俗,古人于此日祓禊祈福,后发展为文人墨客集会宴饮、吟诗作赋的雅集活动。曲水流觞,杯随水波徐徐而下,停于谁前,即须饮酒赋诗。参与者即兴赋诗,每人所作诗句须包含抽签所得的某个特定字,本诗的限定字为“烟”。这样的创作形式既考验诗人的才思敏捷,又赋予诗歌以游戏般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开篇“彭泽官初去,河阳赋始传”,诗人以两位历史人物——陶渊明与潘岳为引子,既点明了诗作的时空背景,也预示了全诗的主题倾向。彭泽,指代陶渊明,以其辞官归隐、寄情田园的生活选择,象征了诗人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河阳,则暗指潘岳的《河阳一县花》诗,以其描绘春日繁花的艳丽景象,寓言诗人在曲水宴上的欢愉之情与对自然美的热烈歌颂。这两句诗巧妙地借典抒怀,奠定了全诗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艺术基调。

“田园归旧国,诗酒间长筵”,诗人笔锋一转,将视线转向眼前的田园景致与宴饮情景。田园回归,寓意诗人内心对质朴生活的向往与回归自然的渴望;诗酒长筵,则描绘了曲水宴上文人墨客以诗会友、以酒助兴的雅集盛况。这两句诗将田园与诗酒紧密相连,形成一幅文人隐逸与社交交融的理想画卷,体现出王勃对“诗酒趁年华”的洒脱人生观的认同。

“列室窥丹洞,分楼瞰紫烟。萦回亘津渡,出没控郊鄽。”诗人以宏大的视角,描绘了曲水宴周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丹洞紫烟,象征着神秘而迷人的自然奇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津渡与郊鄽,则描绘了人烟阜盛、城乡交融的生动画面。这一段通过对空间的立体铺展,构建了一幅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的立体画卷。

“凤琴调上客,龙辔俨群仙。”这两句以凤琴与龙辔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宴会上宾客们的高雅气质与超凡风采。凤琴的清越之音象征文人们的才情卓绝,龙辔的庄重之态则寓言他们如群仙般飘逸出尘。此处的仙人意象,不仅是对文人士大夫群体的赞美,也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寄托,反映出王勃对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松石偏宜古,藤萝不记年。”诗人选取松石与藤萝作为自然象征,一方面赞美其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生机的坚韧品格,另一方面也通过它们的时间尺度,引发对生命、时间与永恒的哲思。松石的“宜古”与藤萝的“不记年”,共同构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暗示着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探寻与对宇宙奥秘的无尽遐想。

“抗石晞南岭,乘沙眇北川。傅岩来筑处,磻溪入钓前。”诗人以“抗石”、“乘沙”等动词,生动描绘了自己在山水之间的逍遥游历,展现出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与热爱。同时,借傅岩(商朝贤臣傅说隐居之地)与磻溪(姜太公钓鱼之处)的历史典故,寄寓了对贤人隐士智慧与德行的敬仰,以及对自我修身养性、静待时机的期许。

“日斜真趣远,幽思梦凉蝉。”诗末以日斜黄昏的景象,烘托出宴席将散、余兴未尽的氛围,而“真趣远”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次曲水宴所体验到的自然之美、人文之趣的深深留恋。最后,“幽思梦凉蝉”一句,以凉蝉入梦,象征诗人内心深处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寓言着诗人在喧嚣过后,回归内心的清凉与宁静。

创作《三月曲水宴得烟字》时,王勃正处于人生的得意期,他未冠而仕,年少而名显。在这样文人集会的重要时刻,他当然也拿出自己的本领,显出自己的才华来。这首诗,王勃以精巧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仕途经历、田园理想、山水审美、宴会场景、历史典故与人生哲思熔于一炉,呈现出一幅诗意栖居与人生哲思交融的优美画卷。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