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一般使用的是抗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以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和口服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口服一个是静脉注射。想要通过静脉滴注来减少血管内的斑块、血栓,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另外,输液药物也和口服药物一样进入体内后会被代谢、吸收、清除,常用的输液药品半衰期基本不会超过1天,何来的1年输液2次可疏通血管呢?药物早就代谢完毕了。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黄荣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一般都很漫长,与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以及高血脂等长期控制不良相关,很多需要历时数年到数十年,长时间形成的病变难以通过1年2次的输液而发生改变。
引发血管变硬的原因主要是与高龄、三高、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相关,所以真正靠谱的方法是,积极控制三高、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要遵医嘱服用药物,保持病情稳定。
静脉输液是输,可能会面临4大后果
不少人在日常出现个头疼脑热第一反应就是打点滴,认为盐水一挂、药到病除,甚至有些人觉得去一趟医院不挂点滴跟白去医院,点滴的效果真的有这么好吗?
静脉输液就是我们常说的打点滴,是将无菌液体、药品、血液制品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给药方式,其特点是给药迅速、起效快,主要适用于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以及经口服/肌注效果不佳的患者。
世卫组织公布的合理用药准则为“能不吃药就不吃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
我国2013年发布的合理用药准则也强调“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但我国却存在严重的滥用输液情况,2019年我国医疗使用输液使用量为105亿袋,平均下来每人每年使用了7.5袋,远高于全球平均的每人每年2.5~3.3袋。
殊不知,盲目地输液,可能会带来4大危害。
1、微粒栓塞
很多针剂是玻璃瓶包装的,在打碎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碎屑玻璃微粒。经常输液容易让微粒沉积在心肺肝肾,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微血管血栓、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发生,严重的还可能引起肿瘤。
微粒进入到机体随着血液循环流向全身容易堵塞毛细血管,对于本身血管就脆弱的心血管患者而言,这个情况很危险。
2、心力衰竭
很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身体的调节、适应能力较差。一次性输入较多液体,可能会让血容量急剧增加,容易导致急性肺水肿、诱发心力衰竭。
3、过敏反应
输液对于无菌的要求很高,但很多基层的医院难以达到,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发生污染。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瘙痒、红疹,重则会引起静脉炎、过敏性休克。
4、损伤肝肾功能
输液进入体内的药品主要通过肝肾进行代谢,大量药物进入体内会给肝肾带来较大的负担。长期输液的人多伴有肝肾功能不全问题,还有些药物可能会直接对肾功能造成损伤、听力障碍。
03能吃药不打针,输液已成慢性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能不吃药不吃药,可以口服不注射,可以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的治疗原则。
病情严重的,可由医生诊治后,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输液治疗。
但这个医学原则,在现实中却是反向执行的。
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输液,90%的住院患者都会接受输液治疗,但其中超过95%的患者不知道滥用输液和不安全注射的风险和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更是高达40万人以上。
多少人总把输液当做灵丹妙药。殊不知,会把身体搞得越来越差。
前不久,32岁济南市民丁女士饱受流感困扰,她的身边,中招的人也不少。临近春节,是一年中最冷的阶段,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也开始进入高发期。
以往不同的是,这波流感似乎特别难缠,不少人吃药打针都不管用。“已经连续输液3天了,发烧还是反反复复,咳嗽,嗓子哑,太难受了。”儿童患病人数是成人两倍
丁女士说,上周出差回来后,突然发烧到38℃,嗓子疼,浑身酸痛。
虽然平时身体抵抗力也不是很好,以前经常感冒,但每次都是输一次液就好了。这一次,整整打了3天的针,还是不见好。
在医院的输液室,患者坐得满满当当。据当值护士说:
“这波流感,中招的成人和儿童都有,儿童大概是成人两倍左右,门诊一天来输液的病人有200—300人。”
“有人已经来输液十几天了,还是没好。”在医学上,当药物、液体等进入人体后,一般是通过肝脏代谢及肾脏的排出体外。长期输液不仅会对肝、肾造成损害,好会造成免疫系统的抑制,减弱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导致病越来越难好,到最后,甚至达到无药可治的地步。
所以,动不动就输液,就相当于一场慢性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