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往往对老辈人的一些习惯无所适从。
三餐不离剩菜,水果从烂的开始吃,为了节省电费始终坚持手洗代替机洗……
经历过物资困乏的艰难岁月,勤俭节约、不怕苦、不怕累等精神已经融进了老人们的血液里。老人们不但自我践行,还千方百计要求子孙跟他们保持一致。
对此,年轻人颇有怨言,埋怨老辈“没苦硬吃”。有的专家也赶来帮腔,指出此举完全是老人的“时代病”。
若说老人诸如吃剩菜等习惯是特殊年代的产物,在物质相对丰盛的今天,已经变得有些不合时宜,那倒是可以勉强可以理解,但定义“没苦硬吃”是时代病就有待商榷了。
“没苦硬吃”的非凡意义没苦硬吃就是指在有舒适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却选择了艰难。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这当然是傻举,但是,经济学一般来说不关注个人品质的发展,只是用市场规范去指导人们利益最大化。
所以,要理解“没苦硬吃”的价值,还需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下面,我们就从一个类似于“没苦硬吃”的试验开始探究。
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天,一群四岁的幼童被带到斯坦福大学的一间实验室。试验者告诉这群幼童:他们可以吃掉桌上的一块糖,也可以等一段时间,待试验者再回来时吃两块糖。
说完之后,试验者就离开了。(其实是退到一块双面镜后面观察幼童)
还没等试验者离开,有的儿童就迫不及待吃了一块糖,紧接着,又有幼童陆陆续续地开始吃糖。不过,有的(30%)幼童虽然颇受煎熬,但始终克制住吃糖的冲动。
十五分钟后,试验者返回,给那些没有吃糖的幼童两块糖。
显然,那些没有熬过来的幼童没有选择“没苦硬吃”,而那些选择忍受的幼童恰恰相当于“没苦硬吃”。结果,“没苦硬吃”的幼童得到更丰富的报酬——两块糖。
如果就因为这样去歌颂“没苦硬吃”,显然太牵强附会。
这个试验还没有结束,更有趣的还在后边。
多年后,这些当年参加测试的儿童已经上了高中,研究人员追踪到他们,并搜集整理了诸如成绩、维持友谊能力、处理重要问题能力等数据。
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产生了:那些当年“没苦硬吃”的幼童成绩更优秀,考试平均分数比其他参与者的平均分高了210分,也更受欢迎,更少接触毒品。
由此看来,“没苦硬吃”的的确确会带来福利,当年那些忍受煎熬的幼童因他们的“傻气”而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为什么“没苦硬吃”如此神奇?“没苦硬吃”到底有什么魔力,明明是傻里傻气的举动,为什么会带来那么多好处呢?
回到试验的开始,相比其他参与者,那些能够忍受诱惑的幼童很明显具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我们暂且把这种在严酷的条件下自我控制的能力称为意志力。
这样看来,让那些经受诱惑考验的幼童获利的,是他们比其他参与者更强的意志力。
这个长时间跨度的试验至少证明了——强大的意志力是优秀表现的有力保障!
意志力是一种技能吗?如果意志力是一种技能,那么一旦掌握,它就相对稳定。就像我们的驾驶机动车技能一样,一旦学会,我们这一生几乎就能平稳驾驶汽车了。
但真实情况是,我们有时候有意志力,有时候又缺乏意志力。例如,有时候我们能按照计划节食减肥,但有时候,面对美食的诱惑,我们又不得不缴械。如果意志力是一种技能,那断然不可能出现时灵时不灵的现象。
所以,意志力并不是一种技能!
“意志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力量,就如同你手臂和大腿中肌肉的力量,用力过猛会感到疲累,肌肉剩余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给其他活动。”心理学家马克·母拉文如是总结。
在一个相关实验中,母拉文让一些被试通过克制美食的诱惑消耗意志力,其他的被试作为参照组,可以自由享用美食(不用消耗意志力)。
五分钟后,让这些被试完成一个无解的一笔画几何图形的任务。
结果,之前消耗意志力的那一组平均坚持时间为8分钟,比没有消耗意志力的参照组短了60%。
至此,意志力的神秘面纱已基本揭开。
跟电能一样,只要通了点,电灯可以变亮、空调可以保持温度、电视机可以收看节目……,人生的方方面面,一旦有了意志力的加持,就相当于具备了成功的保障。与电能不一样的是,当意志力消耗殆尽后,简单的休息就可以恢复如初。
意志力可以增强吗?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的力量,那意志力是不是也可以增强呢?通过什么方式增强呢?
梅根·欧顿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与体育锻炼增强力量如出一辙,有计划地坚持做一些困难的事也可以增强意志力。
在一个相关试验中,欧顿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有计划地增加被试的体育锻炼强度。(每上一次强度都要消耗一定的意志力)
两个月后,这些被试不仅力量有了提高,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是规律了不少:抽烟喝酒更少了,干家务的时间更多了……
让“月光族”控制高消费并坚持记录每一笔开销的试验也呈现了类似的结果。一段时间后,被试不仅有余钱了,吸烟、喝酒、喝咖啡的强度也下降了不少。
学校举行的军训也有类似的效果,在经过艰苦的军训后,班主任们发现学生更有组织纪律性,学习也更刻苦。
……
综上,“没苦硬吃”并不是“时代病”,而是对意志力的锤炼。跟每天坚持晨跑可以增强体魄一样,有计划的“没苦硬吃”,可以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助力我们达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