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33岁男子查出胃炎,1年后转为胃癌,医生:他有2个坏习惯

严医科普羊生 2024-10-20 17:14:41

内容资料来源:

1.曹娟,贺文艳,宋香妮.早期胃癌患者Hp感染情况与转化生长因子-β1、青霉素结合蛋白1A表达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4,

2.徐慧,杨晓庆,张俊,等.胃癌组织中EPAS1、LETM1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24,

3.杨翠英,陈奕明.基因DPT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分析[J].大理大学学报,2024,

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腺癌最为常见。导致胃癌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它能够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胃黏膜的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而胃癌的发展过程通常从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开始,如果不加以治疗和干预,可能会逐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随后出现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最终演变为胃癌。

2014年,33岁的廖清之是一名广告公司的设计师,自从毕业后他就凭借出色的创意和设计能力进入了这家公司,如今到了这个需要养家糊口的年纪,公司却有想要将他裁员的想法。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廖清之几乎没日没夜的工作,有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才能吃上一口饭。

从4月份起,廖清之就时常感觉胃部不适,尤其是在吃完饭约莫半个小时后,每次发作,廖清之就感觉胃部如烧灼般疼痛。但廖清之想着也许是最近吃饭太不规律,导致自己患上了胃病或者消化不良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吃了点胃药后的确有所好转,他也就没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廖清之感觉自己原本已经好转的胃疼却忽然越发明显,甚至连喝水都会感到火辣辣的痛,但为了工作,他依旧对去医院这件事犹豫不决。直到5月14日,廖清之回到家吃完饭后便匆匆进入梦乡,他正熟睡,突然感觉胃部涌上一股不适,被痛醒的他抱着枕头就开始呻吟,直到汗流浃背才逐渐平复。

廖清之的情况与胃炎非常相似,而引发炎症的罪魁祸首大概率就是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廖清之的生活节奏被打乱,饮食不定时定量,有时为了赶工作进度,他甚至省略了正餐,只靠快餐和零食充饥。

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胃黏膜反复受到刺激,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最终引发了胃炎。胃炎的症状包括胃部疼痛、恶心、呕吐等,这些都是胃黏膜炎症反应的表现。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廖清之请假去了医院。经过胃镜检查显示:胃窦部粘膜光滑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见少量粘液附着。小弯可见一片状粘膜充血水肿,表面可见少许糜烂,取活检质软。等待活检结果的几天里,杨明一直处于心惊胆战的状态,好在最后只是炎症,杨明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医生告诉他,虽然目前只是炎症,但如果不加以控制,长期下去可能会发展成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

“胃癌”一词从医生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廖清之忽然之间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医生为他开具了抗酸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并叮嘱他回家后一定要改变饮食习惯,减轻工作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

回家后,廖清之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他减少了加班时间,尽量按时进食,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他还开始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瑜伽和冥想,来帮助自己缓解压力。几个月后,廖清之的胃部疼痛明显减轻,他的生活也逐渐回归正轨。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廖清之。2015年8月,廖清之开始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的症状。原来廖清之近一周来在吃饭时经常感觉难以下咽,食欲也越来越差,起初他只当是天太热影响了食欲,而后每次吃饭便更加细致地咀嚼。但半个月过去,廖清之的情况却越发严重,直到他喝水时都感觉到胃部剧烈疼痛,甚至出现反复呕血,虽然没有明显的鲜红色血液,但每次都是咖啡渣样的黑色物质,他才意识到不对劲,立即前往医院。

胸部CT扫描提示胃壁增厚,周围脂肪层消失,腹腔淋巴结肿大,考虑为胃癌并腹腔淋巴结转移。在医生的安排下,廖清之迅速住进了医院并完成了胃X线钡餐检查,结果显示胃壁有不规则充盈缺损,局部管壁僵硬,考虑为占位性病变。尽管种种结果都指向胃癌,廖清之却仍然抱着最后一丝侥幸心理,主动要求进行活检确认性质。

经过一个星期的苦苦等待,廖清之的心情也高低起伏数次,但老天并不打算放过他,最后的结果击垮了他最后一丝希望。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中分化腺癌,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据此,廖清之被诊断为胃壁腺癌,临床分期为T3N1M1,已经出现了转移。

这样的结果让廖清之彻底呆住,几秒后,他突然情绪崩溃道:“我这一年来,每天都保持健康饮食,情绪也非常稳定,连不吃坚硬和热烫食物这种细节都注意到了,怎么还是得了癌症?为什么老天爷不肯放过我!”

廖清之的情况让医生也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即便是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也至少需要经过10年的时间,更何况像他这样自律的患者,癌变概率应该几乎等于零。如果他都躲不过癌症,其他人又如何能幸免?为了找出隐藏在背后的真相,医生询问起廖清之平常的生活习惯,也终于在对话中找到了端倪。

医生叹了口气:“胃癌并不是在这段时间内突然找上的你,正是你长期以来的这一个习惯给胃癌埋下了种子,如果你能早些意识到,你也不至于走到癌症这一步...”

原来廖清之喜欢每天早上喝一杯红枣牛奶,但加入牛奶的干红枣没有进行清洗消毒,很可能成为黄曲霉素的藏身之所。黄曲霉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致癌性。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钾的10倍,仅需1毫克就能诱发癌症。

黄曲霉素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尤其是花生、大米、玉米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黄曲霉菌。由于廖清之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素的红枣牛奶,这些毒素可能在体内积累,尤其是对胃壁和肝脏组织造成破坏,长期摄入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引起肝硬化。胃溃疡等疾病,并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黄曲霉素耐热性强,家庭烹饪温度难以破坏其结构,因此即使经过煮沸等处理,红枣中的黄曲霉素也可能依然存在。廖清之可能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他长期摄入黄曲霉素,最终可能导致了他患上胃癌。因此,对于任何进入口中的食物,确保其安全性和卫生性至关重要,以避免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摄入。

0 阅读: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