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我很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
200年前,于大洋彼岸,于蒙昧之中,诞生了伟大革命的导师、不朽丰碑的伟人、自谦为第二提琴手的恩格斯。
他与马克思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的一生,是为人类解放奋斗不止的一生,是为改造世界战斗不息的一生,是为追求真理攀登不已的一生。
200年风雨如晦,他的思想虽历经岁月更迭,一直到今天仍都在熠熠生辉。是什么给予了这种思想超越时间的力量?是什么让他被世人永久追念?
纪录片《卓越的恩格斯》给出了答案。
一部定位时空的「打卡地图册」
说完故事容易,说好故事难。
如何把伟人故事说透、说好,成为了摆在每个纪录片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道难题,《卓越的恩格斯》创造性地借用了时下潮流的打卡地图理念,通过「定位时间坐标+定位空间坐标」的双重打卡方式为观众缓缓拉开展示恩格斯生命历程的卷轴。
这幅打卡地图,不仅是空间地图,也是时间地图。
从1820年恩格斯诞生,到1841年恩格斯入伍;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布,到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从 1883年马克思去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卓越的恩格斯》把若干重要的时间节点串成了一条时间进度条,一端连着起点,一端连着终点,中间穿插着无数有关恩格斯的大事年表,让观众像在观看电视剧一样拥有了追剧感。
从德国伍珀塔尔市、不莱梅、柏林、科隆,到英国曼彻斯特、伦敦,再到法国巴黎、布鲁塞尔,瑞士……
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大街到布鲁塞尔同盟路7号、曼彻斯特海德路252号、伦敦瑞琴特公园路122号、英国海滨小城伊斯特本……
每提及一个地区,纪录片都会用动漫地图来再现恩格斯迁移的轨迹,除了展示当时的照片、手绘图片或影像资料,还会着墨展示如今的风景画面,譬如运用航拍等拍摄手法带领观众打卡现在的恩格斯故居、马克思故居、卢浮宫、雷让斯咖啡馆、天鹅饭店、伦敦塔桥等知名景点。
《卓越的恩格斯》以恩格斯的生命历程为主线,通过有形的空间地图与隐形的时间地图,以空间打卡与时间打卡的方式,带领观众回顾恩格斯卓越的一生,其间辅以文献物证、风光变换,唤醒观众沉睡的记忆。
这种一边打卡一边看纪录片的方式化枯燥为有趣、化呆板为活泼,更契合当下观众的视听消费习惯,为观众创造了可以不断涂鸦的想象空间。
一部全知视角的「光影启示录」
太多的资料记下了伟人的丰功伟绩,文字、图片、数字、音频、视频,各种媒介都留下了有关伟人的记录。
但难题紧随而来,如何从卷帙浩繁的资料文献中挖掘闪光的历史碎片?如何从千篇一律的媒介作品中脱颖而出,找到能够与观众同频共振的契合点?如何避免挂一漏万叙述不周?
纪录片《卓越的恩格斯》推陈出新,运用360度全知视角,于不断变换的光影中还原历史、讲述故事。
这种360度全知视角体现在三方面:
一则是历史文献的还原。历史文献胜于一切雄辩。纪录片再现了大量恩格斯的手稿、绘画与漫画作品,用以佐证恩格斯的人生经历与成长之路。也引用了诸如《伍珀河谷来信》《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经典作品中的论述。
没有一盘散沙毫无章法地堆砌伟人的成就,《卓越的恩格斯》选择从小的切入口,代入史实和文献资料,引导观众见微知著。
一则是对于细节的考究。如当解说词提到「从巴门教堂传出的,依旧是中世纪的钟声」 」时,辅以洪亮悠扬的钟声配乐;当提到「棉花大亨们拥有巨额财富,广大工人却处于悲惨的境地」时,配以当时反映受剥削童工的图画。
这些对于细节的考究和打磨,使纪录片更具历史厚重感,也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沉浸感。
一则是他者视角的凝望。纪录片既引用了马克思对好友恩格斯的评价:「要我丢开你不管,哪怕是一分钟,都是纯粹的幻想。你永远是我的最知心朋友,正像我希望自己是你的最知心朋友一样。」
也有来自当今学者如闫志民、丰子义等人的评价,纪录片借用他者视角凝望恩格斯,赋予故事客观性与真实力,也使恩格斯的人物形象更具血肉、更加丰满。
在360度全知视角带领下,纪录片在不断切换的画面中完成对恩格斯形象的勾画以及对他事迹的讲述。而更重要的是在叙述当中,观众也会有所收获、有所启示。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200年过去,恩格斯仍被世人怀念,这不仅是因为他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更是源自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一命题的不懈问询与关切。他不仅关注辽阔苍穹,也关注苍穹之下的每一个微小个体;不仅关注世界格局的演进,也关注普罗大众的解放。
他的心里装有一个世界,也装有无数的人。
恩格斯书写了人类的历史,而纪录片《卓越的恩格斯》书写了他的历史。
是致敬,也是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