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展馆建设策划设计案例分享:“看见”,让教育产生共情

智诚天下校园文化 2024-10-17 11:11:18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严谨负责的,站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也是“有故事的人”,跟老师聊聊过去的事,可能会比听他们讲“好好学习”更加有趣……你是否好奇过自己老师的中学时代?是否想听听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是否想“穿越时空”,亲眼“看见”中学时代的老师?

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沙河校区,这里曾见证过这所崭新学校的诞生,也收藏了该校教师们的“中学时代”。

穿越时空的相识

学生看见老师的中学时代

错题本、三好学生奖状、毕业照、随身听……走进树德实验中学沙河校区,几个展区静静地陈列着老师们的中学旧物。

在各式各样的旧物展览中,一面贴满奖状的荣誉墙和一摞字迹工整的笔记本格外吸引眼球。

老师中学时期的作文能够与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以说是一次跨时空的相识,一次跨时空的对话,也是对学生的激励。对此,老师表示很开心能够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中学时代,也想通过此次展览,为同学们提供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指导。

老师们的课余时光是怎样的?老师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老师们在中学时代也会有偷懒、犯困的时候吗?

除此之外,展区中还展出了老师们学生时代看的杂志、课外书。

在收藏的老旧物品,不仅仅是师生间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是该校老师们对于学生成长的激励与期待。

在“博物馆课程”中

体验“非正式学习”

自“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树德实验中学沙河校区在学习方式、学习空间、课程架构、组织方式等方面也在进行着优化转型,此次展览就是“非正式学习”项目之一。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环节就是学生们根据藏品进行观后分享;同时老师们可以带领学生在这个博物馆开展如历史、语文、地理、美术等学科相关的课程,包括学习规划类指导和班会课,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在树德实验中学沙河校区,教师也是一门课程,有时候“读人”比“读书”更生动。“这一批参加展览的老师们,很多才走出校园,他们的经历可以带给学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真正的教育。而老师们的求学过程,他们少年时代的体会和感受,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师生之间能传递出更深厚的情感。”

如果要为此次展览找一个关键词,“看见”二字很贴切。“老师看见自己的中学时代,更好地理解他当下的学生;学生看见老师的中学时代,能够引领他们奋发前进、看见自己的未来……”

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件要求:“学校要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研究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据了解,树德实验中学沙河校区于建校初期便明确了“文化立校”的方向,即寻找一个具体的品牌项目来表达办学个性,传达目标愿景,此时,“聚沙博物馆”应运而生,后上升为打造“非正式学习空间”,最终进化为“学习社区”的构建。

“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校园生活’社区。”学校不仅要发挥教书育人职能,还要多维度地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链接丰富的学习资源,融汇多元的学习方式,成为“向外眺望的窗口”,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体会到更丰富的内涵。

可以说,树德实验中学沙河校区的“聚沙博物馆”是一个“泛在”的“博物馆”,依托该博物馆开展各类课程、活动,丰富了师生校园生活。这里也成为了该校师生交流、学习最为频繁的社区。除了学习、参观,师生在此聊天交流、阅读书写、摄影观赏,博物馆空间功能被师生常态生活不断定义和拓展,成为校园日常生活的包容之地。

注:图文信息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作删除处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