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飞机通常靠雷达,但很大程度上也靠红外设备。
飞机飞行,发动机会喷出极为猛烈的火焰,非常热,红外特征明显。红外设备可以发现这股热量,可以捕捉红外信号,也就等于探测到了飞机。而且机身的隐身设计、隐身材料是对雷达隐身,跟红外没关系。雷达没探测到但红外探测到了,依旧能发现飞机。
所以隐身机既要采用机身隐身设计,使用隐身材料,对雷达隐身,也要处理发动机喷出来的火焰,实现红外隐身(尽量)。
B2轰炸机装的是无加力版发动机,亚音速飞行。速度虽然慢,但发动机燃烧也不猛烈,红外特征大大降低,有利于隐蔽性。
同时,B2的发动机埋在机身内部,在外面看不到发动机。喷口,红外特征最猛烈的部分被包在机身之内,加上冷却技术,喷到外面的火焰红外特征已经大大降低。而且发动机喷口开在机背,有机身机腹挡着,敌人的防空系统自下而上探测,更难接收到B2发动机的红外信号。
攻击11也是发动机埋在机背内部,加上喷口上下的菱形设计能分散热量,红外隐身效果应该不错。
F22的发动机也是藏在里面的,上下有挡板,可以大大降低红外特征。但这种设计已经被淘汰。
挡板非常厚非常重,对航程机动性都有影响。而且结构非常复杂,故障率高。
新一代隐身战斗机采用发动机喷口锯齿设计。
火焰喷出来的时候,按照锯齿向四外扩散,迅速降温,降低红外特征。叶片之间,发动机跟机体之间都有冷空气进气道,负责给喷口降温,进一步降低红外特征。
锯齿设计是自身减少红外特征,不用F22的挡板,大大减轻重量和简化结构降低故障率。看着简单,实际上非常吃功力,考验工艺技术水平。搞复杂,加挡板容易,做精简了难。
现在技术水平最高的是喷口叶片锯齿型的发动机,全世界只有中美两国能做出来。俄罗斯做不出来,目前为止英法德日也做不出来。现在还以为俄罗斯发动机比中国强的都是20年植物人才苏醒......时代早变了。
歼35的发动机也是锯齿喷口,说明这种技术在中国又已经白菜化了。而且最起码得把发动机包在隐身机身内部只露个喷口。机身和发动机的接口处也是锯齿设计,都是为了隐身。
到这再看苏57就惨不忍睹了。发动机的喷口无锯齿,大半截裸露在外面。
俄罗斯把发动机塞进机体的技术还停留在上一代。
苏57雷达隐身方面先不谈,红外肯定不隐身。即便雷达没探测到,红外设备接收到它尾部的热量照样发现,雷达隐身也白费。
歼11、歼16座舱前面的凸起就是红外设备。不用开雷达,靠接收红外信号发现、锁定敌机。
苏57在红外侦察设备面前是不隐身的。不隐身算哪门子的五代机?
红外特征也是战机的死穴。近程格斗导弹都是红外制导,专门咬着发动机喷口的热量发起攻击,所以大都在发动机附近爆炸,把发动机打坏。锯齿设计的发动机,红外特征小,在躲避近程导弹攻击的方面有很大的好处。苏57的发动机没有隐身设计,红外特征明显,也更容易被近程弹攻击。
先进的隐身战斗机都是发动机喷口锯齿设计,隐身轰炸机都是把发动机藏起来。
这都啥呀?
俄罗斯的图160轰炸机、米格31截击机、匕首和锆石所谓的高超音速导弹,还有3倍音速的反舰导弹都是以快出名,被某些人吹的山崩地裂。实际上这些早都是被淘汰的武器。
50年前,欧美就不追求快了。
越快,需要发动机燃烧的越猛烈,红外特征越明显,越容易暴露。这些以快闻名的俄制武器都没有隐蔽性可言,必然会被发现。被对手发现,再快能快过导弹?再灵敏能灵敏过导弹?真打起来连门都不敢出。
现在真正实用流行的也不是什么高超音速导弹,而是这种把发动机藏起来,慢慢飞的隐身导弹:红外特征小。再加上对雷达隐身。发现不了,飞的慢就不是问题。
太快,红外特征明显,能被红外设备发现,机身的隐身外形、隐身材料这些雷达隐身设计就白费了。为了保护雷达隐身的效果不能飞太快。
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都快,都没有隐蔽性。弹道导弹在地球另一端发射,立马会被红外卫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