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1年,大唐盛世之下,一位年轻的书法家正悄然崭露头角,他就是年仅三十二岁的颜真卿。
这一年,他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为一位逝者撰写了墓志铭,这份作品虽未如日后《多宝塔碑》那般名扬四海,但已悄然透露出他书法不可估量的潜力。
这件墓志铭,则是《王琳墓志》,撰文者则是墓志主人王氏之夫徐峤。徐峤,字巨山,一位在开元年间便已声名显赫的官员。如果你对徐峤陌生的话,那你应该认识徐浩,颜真卿在《多宝塔碑》与徐浩合作过。而徐峤就是徐浩的父亲。
徐峤慧眼识才,他邀请年轻的颜真卿来写墓志铭,无疑这是他对颜真卿书法的极大常识,而颜也不负期望,写成了他人生中一件难得的优秀作品。
字迹间,宽绰大方的结字布局,中正谨严的气势,每一笔一划,都透露出书写者对书法构造的精准掌控与巧妙运用,空白与密集的巧妙安排,如同精心布置的棋局,展现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尽管此时的颜真卿,个人风格尚未如日后那般鲜明强烈,但那份渐趋精密、健劲有力的笔触,已悄然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
颜真卿早年用笔偏于方峻,尤其在处理左右两直的字时,更是展现出显著的相背形,转笔之处多用折而不转,整体风格秀美,笔画清瘦而不失力度,结构平正中蕴含变化,中宫收紧,展现出一种秀气而内敛的美感。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书法在端庄之中不失灵动,与“二王”家法迥异,也预示着一种新风格的萌芽。
彼时,颜真卿的书法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探索与融合。他深谙“二王”书法的精髓,王羲之的飘逸与王献之的俊逸,如同两股清泉,滋养着他年轻而渴望成长的心灵。然而,颜真卿并未止步于前人的成就,他更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北碑、隋碑楷书中的雄浑与严谨,将这份来自北方的力量融入自己的笔端。于是,在这篇墓志中,我们能看到一种独特的和谐——既有南方书法的灵动与秀美,又不失北方书法的厚重与稳健。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王琳墓志》本身,不难发现,其风格与颜真卿后期雄浑苍劲的“颜体”虽有明显差异,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书法风格演变的轨迹。
颜真卿的书法之路,从这篇墓志开始,便注定了他将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成为后世敬仰的书法大家。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年轻而充满梦想的32岁。岁月流转,当后世之人再次欣赏这篇墓志,依旧能感觉到内心的触动。
徐峤,不愧是颜真卿的伯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