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14篇《格局》书评,我顿悟了

南枫希 2024-07-31 09:52:22

从7月中旬决定认真深读《格局》以来,不知不觉已写下14篇近2万字的读书笔记。

起初,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我感觉是难以完成,怎料一本书竟能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此时回过头去看,收益颇丰,也从中深刻领悟到了诸多助力自身发展的策略和准则。

同时,也深切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或许并非源自出身,甚至也并非学历,而是洞察、思考以及转化各种事物的能力。

摒弃表面功夫

刚开始读《格局》并做笔记时,有些许浮躁,毕竟全身心投入这一本书,意味着要暂时搁置其他感兴趣的书籍。

能读的书数量也在锐减,很多想做的事也只能暂时放弃,仿佛我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这一本《格局》

我从未如此专注且深入地剖析过一本书。

曾经,我一直过分追求读书的数量。

每每看着书柜里满满的书,总是自我感觉良好。

其实,这不过是一种自我陶醉,与那些追求名牌服饰来获取满足感的人如出一辙。

以为读的书多,就意味着进步,实则只是一种表面的努力。

读过的书与个人的成长,并非简单的正相关,读书的核心目的应该是自我提升与完善。

正是这种表面功夫,造就了众多“书读不少,道理都懂,却还是过不好”的人。

意识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摒弃那些表面功夫,沉下心来,认真去做一件事,稳步前行。

践行“深度领悟”

放在以前,耗费这么多精力去撰写的读书笔记,却仿若泥牛入海,我只怕是早已垂头丧气,早早放弃了。

虽说当下也很在意正反馈,但心态已然从容许多。

即便没有暂时没有看到结果,但通过阅读后的深度思考与输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得以延展,也坚持着将理念转为了行动。

有句话说得好:“懂得一堆,不如践行一点”。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非只在于知识的储备量,更非年龄,甚至不是经历,而是归结于总结、反思和转化的水平。

而写作恰好是将新感悟与过往经验相互融合、总结的绝佳方式。

在写作中,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一本书,从理解、吸收到清晰地阐述给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时候,心里明白的事理,讲述时却可能逻辑混乱,若是需要用文字系统地表述出来,更是颇具挑战。

但这也正是深度领悟的必经之路,在写作时,需要运用既有的知识架构去阐释新的观点。

这样的学习,必然要投入更多的心力,但往往有价值的事,都是充满艰辛且违背惰性的。

“当下”永远是启程的最佳时刻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便是而暮之年,我们一直朝着死亡加速迈进。

三十岁的我,曾经望着身边的同龄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庸庸碌碌的自己时常感到焦虑不安。

此时此刻,更能完全能体会作者在书中提到的那种缺乏格局时的状态了,真只觉得“犹犹豫豫,一切都为时已晚”!

然而冷静思考,与其在焦虑中徘徊,不如从此刻开始,脚踏实地去做一件热爱且有益成长的事。

倘若说,最初阅读《格局》并记录感悟只是一时冲动。

那么,当下我已深刻懂得,要塑造更优秀的自己,并长久保持阅读与思考的习惯。

因为缺乏格局的人,只是停滞不前,一味拒绝成长,若干年之后,你还是现在的老样子,一成不变。

若将格局打开,勇于改变,就有机会遇见全新的自我。

写在最后

通过对《格局》的研读,使我了解到格局塑造的关键要素。

也从中洞察: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需要具备长远的视野、经年的积累与沉淀、合理定位以及敢于突破舒适区。

当下唯一要做的,便是将格局打开,行动起来,并持之以恒,然后静待时间的检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