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是否总是始于“健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家中的长者开始频繁忘记人名、事物和事情时,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失智症的可能性。然而,失智症并非仅表现为“健忘”,它还可能涉及到言语表达上的前后不连贯,或者让一向果断的人变得犹豫不决,尽管这些变化尚未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却往往因此被忽视,错失了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机会。
失智症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形成“疾病”之前,存在一个被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轻度知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过渡阶段,可视为失智症的先兆表现。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分为遗忘性和非遗忘性两种类型。在MCI阶段,家人可能只察觉到患者有些许“与以往不同”的行为,比如常常丢三落四,说话含糊不清。由于这些改变暂时不影响生活自理,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甚至当作玩笑对待。
然而,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数据,患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中,约有三分之一在未来五年内会发展成为失智症,从长远看,每年大约有10%至15%的MCI患者转变为失智症,这一比例远高于同龄健康老年人的1%至2%发病率。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非遗忘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若能及时识别,许多情况下其实是诸如抑郁症、肿瘤、中风等其他疾病的早期迹象,并非必然进展为失智症。
非遗忘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多样。例如,额颞叶痴呆症属于退行性失智症的一种,因大脑颞叶和额叶退化,可能导致行为不当(如情感淡漠、言行粗鲁)、语言障碍(如命名困难、理解障碍)等症状。另一方面,血管性失智症则由脑部供血不足或缺氧引起,如同脑中风、脑部血栓等,会导致情绪波动、步态不稳、吞咽困难等问题,但及时发现并干预,病情通常不再恶化,虽不能恢复至发病前状态,但通过康复治疗可极大改善生活质量。
此外,非遗忘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原因还包括但不限于脑肿瘤、脑积水、头部外伤、维生素B12或B9(叶酸)缺乏,以及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焦虑、幻觉等,甚至可能与梅毒、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或药物、酒精中毒有关。其中,许多病因所致的认知问题在经过适当治疗后是可以得到治愈的,但由于个体差异及病因复杂性,有时看似微小的生活事件如意外碰撞头部,也可能触发认知障碍,若因担忧误解而不愿接受治疗,延误病情,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失智症,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尽管目前尚无百分之百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已有证据表明,最有效的预防失智症和延缓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展的措施包括均衡饮食,多吃蔬果,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关注并防止骨质疏松和肌少症以减少跌倒风险;同时,应戒烟限酒,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精神类药物,并积极参与各种有益于大脑活力、保持心情愉悦的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