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之祸为何三败俱伤?外戚、太子、朝臣集体失控,最终无人获胜

品史学家江樵 2023-09-28 04:57:08

一个小小的木偶人,竟然扭转了历史的走向。

“巫蛊”本是妇女相互仇视,发泄私愤的方法。

可这种“画个圈圈诅咒你”的行为,在汉武帝晚年却效果好得超乎想象:皇后和太子相继自尽。长安城内战火持续了五天,死亡数万人,鲜血如潮水,涌入街边的水沟,染红了宫观建筑。

这便是公元前91年的巫蛊之祸。

最后,皇太子、皇后、公主、丞相、将军等皇亲国戚和显要官员接连被杀,受牵连者达到数十万人。8岁、失去母亲的幼子刘弗陵,在五位毫无血缘关系的异姓臣子辅佐下匆忙登基。

外戚势力是倒了,但失去天敌的权臣却缓缓崛起,埋下了西汉由盛转衰的苦果。

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巫蛊之祸让各方都深陷其中,丧失原则、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仇恨和欲望。最终无人获胜。

由此可见,边界感在人性博弈中是有多么重要。

巫蛊之祸

豪横任性的皇帝

汉武帝有个习惯,他比较喜欢重用外戚。并且还喜欢以新换旧。

比如起初,汉武帝用田蚡来对付窦婴;后来用卫子夫一族对付窦长主和陈皇后;再接着又试图抬高霍去病打压卫青的风头,让卫氏族人自己窝里反。

这种任用外戚的方法,并非汉武帝首创,他的老爹汉景帝也是这么干的。

但汉景帝重用外戚十分有分寸感,还特别爱开空头支票,所以一帮外戚帮忙做事累死累活,还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汉武帝的风格似乎有点不一样,他重用谁就使劲地赏。从他起用卫青的过程中,便可见一斑。

公元前129年,卫青和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等人一道,各率万余骑兵迎战匈奴。在其他三将或大败而归、或无功而返的情况下,卫青杀敌七百,得胜而归。汉武帝一高兴,竟然就给卫青封了个关内侯。

公元前127年,卫青两次大败匈奴,杀敌数千人,夺回了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功劳不小,但赏赐依旧顶格:卫青得到三千八百户,被封为长平侯。

公元前124年,卫青率军大败匈奴右贤王。这次大捷,让卫青得到了难以想象的封赏,他被任命为大将军,并且连三个幼子都被封了侯。

——如果说前面两次封赏,虽然顶格,但勉强还算得上论功行赏。那第三次连幼儿都封侯,就实在难言公平。

要知道李广奋斗了一辈子,也没能封侯。卫青家的三个小子,乳臭未干就踩在了人家一辈子都达不到的终点上。

霍去病,更是用了不到六年时间,在军中的地位就能和卫青平起平坐。

这种丧失了边界感的封赏,就有点坏了规矩:对外戚给这么重的封赏,其他武将还有积极性吗?对卫青霍去病的封赏,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未来这两人岂不就管不住了?

就算汉武帝为了利用卫氏族人打压窦长主和陈皇后,可这封赏的规则一旦被打破,就打开了另一个潘多拉魔盒。

霍去病

尾大不掉的外戚

卫青一辈子谨小慎微,绝不插手朝中之事。

靠这个难得的品质,猜疑心极重的汉武帝对其较为信任。卫氏一族由此快速发展起来。

但卫氏族人的忠诚度渐渐有了变化。

卫青的长子卫伉就屡屡触碰红线。公元前116年,卫伉因假传圣旨被免侯。一般而言,在汉朝假传圣旨造成危害是会杀头的,顶格处罚更是腰斩。幸亏卫伉假传圣旨没有捅出篓子,只是被免去爵位。

卫青死后,卫伉又继承了侯位。但没过几年,身为武将的他擅自闯入皇宫,再次被免侯。

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更是重新定义了什么是飞扬跋扈。他在公开场合回怼汉武帝,汉武帝让他学习兵法,他觉得没用;汉武帝让他把自己安顿好,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李广之子李敢认为卫青指挥不当害死李广,将卫青揍了一顿。卫青本已经息事宁人。可霍去病却找机会将李敢一箭射死。

霍去病后来还干预朝政。

据史料记载,为维护自己表弟刘据的太子地位,霍去病曾经建议汉武帝将其三个儿子封王、打发到封地去,以免他们留在长安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为逼迫汉武帝接受这个建议,霍去病居然还拉了一帮权贵,比如丞相庄青翟、大行令李息、太子少傅任安等人联名上奏章。而将此奏章传递给汉武帝的,则是御史守尚书令霍光。

不过,在提出建议后不久,年轻的霍去病就早早领了盒饭。

而之后,卫青的另一个亲戚,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与阳石公主通奸。隐隐有了外戚联合宗室把持朝政的苗头。  

霍去病射杀李敢

无原则的好人

刘据究竟怎么样?汉武帝动刘据,到底有没有道理?

我们先来看个故事。

有一次刘据的使者乘马车行驶在驰道上,恰巧被江充遇到。因驰道是御用通道,百官未经许可不能在上面驾车行驶。江充就将刘据的使者扣押了。

刘据得到消息之后,派人向江充道歉:“不是我可惜车马,实在是不想让陛下知道这件事情,认为我对下人管教不严。希望您能宽恕此事。”江充不听,依然向武帝汇报。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刘据的边界感也极为缺乏:

1、下属犯了错,他根本没必要无限大包大揽,而是应及时处罚,以示赏罚分明。

2、对恶人缺乏防范。江充一心投汉武帝所好,刘据应该心知肚明。企图用太子的名号去威压江充改变主意,显然是不可能的。

3、在汉武帝面前缺乏存在感。显然刘据从小就活在汉武帝的阴影下,强势的父母往往也让子女缺乏边界感。所以刘据显得不那么自信,生怕言多必失影响了汉武帝对自己的看法。所以父子沟通极为不畅。  

可以看出,在刘据这里,缺乏边界感表现为没有分寸、没有原则。

看看在他的纵容下,手下都是些怎样的天兵:

李敢的女儿是太子中人,被太子宠幸;李敢的儿子李禹也为太子所信任,此人贪财好利,言行嚣张无礼;太仆公孙敬声,骄奢而不守法。

——老好人刘据压根就管不住这些人。

汉武帝肯定会对刘据不放心:刘据如果继位,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汉惠帝刘盈,卫子夫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吕后?

汉武帝对太子失去了耐心

肆意妄为的执行者

外戚羽翼渐丰,太子能力不足。这让汉武帝在晚年终于下了决心,废除太子、打压外戚。

为他达成这一目标的两个执行者:江充和刘屈氂。

他们都是肆意妄为之人。

江充早年将其妹献给赵国太子刘丹,从而成为赵王座上客。但赵太子认为江充将自己隐私告诉了赵王,两人反目成仇。后来江充独自跑到长安告状,举报刘丹的恶行,差点让刘丹丢了命。而江充却由此深受汉武帝宠信,由此可见,江充是个反复无常、不择手段的投机分子。

而丞相刘屈氂更是利令智昏。巫蛊之祸中,一大批外戚被诛灭的节骨眼上,他竟然顶风作案,与外戚李广利一起商议左右朝政,谋划让汉武帝同意立李广利妹妹李夫人生的儿子昌邑王刘髆为太子。汉武帝得知内情后将两人诛杀。

这些肆意妄为的执行者,让局势更加失控。

江充进入东宫搜查

最终的爆发

当各方都逾越了原则之后,局势就渐渐不可控了。

首先拱火的是江充。  

江充见汉武帝年老,担心其死后自己会被刘据杀掉,因此上奏说汉武帝生病是由巫蛊作祟引起,并通过调查将矛头直指太子:在太子宫中挖掘出一个桐木人。(显然这是江充构陷,如果是太子所为,难道不会提前就清除掉?)

——本来汉武帝的主攻方向是外戚,仅仅牵连太子将其废掉即可。而一旦刘据成为主犯,将很难有生的希望。

这是一次极为疯狂的进攻:拿外戚开刀,刘据还没有充分理由反抗;但直接拿太子开刀,刘据和外戚就会联合起来反抗。于是事情迅速恶化。

接下来火上浇油的是刘据。

刘据当时其实有个最佳选择:将江充等皇帝使者全部逮捕,问清楚其栽赃陷害的来龙去脉,及时向汉武帝禀报,证明自己无辜。

但接下来本是瓮中捉鳖的行动,居然只捉到了江充,另外三个使者一死两逃。刘据再一次充分暴露出管理无方的弱点。

接着,刘据没有分寸感的短板也显现出来。既然使者跑回去报信了,说明汉武帝就不会再听他解释,并且开始着手调兵抓他。这种情况下,刘据居然一拍脑袋,想起反戈一击进攻皇宫!

汉武帝什么人?他戎马几十年,可谓是战场老油条了。而刘据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战场经验,且管理能力又拉胯。更糟糕的是,刘据手下也无良将。霍去病要是没有英年早逝,这一仗谁胜谁负还不好说。可当时卫氏家族的卫青、霍去病、公孙贺等老将一个都不剩。

所以兵变结果,用脚都想得出来。

如果刘据不硬拼,而是赶紧细软跑,等过一阵子朝中有人求个情,安安稳稳做个富家翁不香吗?

但缺乏分寸感的蜜汁自信,让刘据走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最后让整个事件以最惨痛方式结束的,是汉武帝。

汉武帝严令刘屈氂铁腕平叛,在长安城内大杀五天,诛杀了几万人,鲜血让长安的大街小巷都变了颜色。

刘据在兵败后,出城逃亡。有些中间人开始为刘据喊冤。比如壶关三老茂上书为太子讼冤,“书奏,天子感寤”。汉武帝听完喊冤,十分感动,然后下令加快抓废太子的进度,最后逼得刘据死于湖县。  

捉拿江充

尾声:失去了边界感的斗争,无人获胜

一场太子存废之争,在毫无底线的行为下,变成了一场殃及几十万人的灾难。

巫蛊之祸后,两大外戚集团:卫氏和李氏直接全员下课。

这场事变,直接导致汉武帝的继承出现断裂。仅存的8岁幼子刘弗陵,被立为太子。

逼死成年太子,改立看不出任何品行和才能的稚子,汉朝的未来就犹如开盲盒一样刺激。

而朝堂之上,更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出现权力真空。为此,汉武帝不得不找了五位外姓大臣托孤,他们分别是: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田千秋、桑弘羊。这也就意味着,汉武帝好不容易集中的权力开始外流、分散。春秋时晋文公就是在杀光同姓宗室后,改设立三军六卿制,将权力分给外姓,而这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伏笔。

西汉也极为相似,从此元气大伤,盛极而衰。

可见在人性的博弈中,如果各方都缺乏边界感,最后结果很可能是无人获胜。哪怕是出于一个好的初衷,也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必要的规则和制约,对于当今国际社会来说,也同样重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