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军打开腊戍南大门,缅军陷入死局,只有廖耀湘1948年方案能解

历史向来有温度 2024-07-18 16:05:20

1027行动中,缅军在掸邦北部丢失了大量地盘,仅剩位于中缅边境的木姐一座孤立的城市,不得不向三兄弟联盟求和。

但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德昂军、PDF和同盟军又对腊戍及周边城镇发动了进攻。目前德昂军已经占领了瑙丘,切断了缅军从彬乌伦和曼德勒方向增援腊戍的道路。

而同盟军正从腊戍南面的平原向城区发动进攻,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这次腊戍之战打得有来有往,虽不如1027行动初期那样顺利。但腊戍毕竟已成了一座孤城,完全靠空投补给弹药,而同盟军则能就地补充粮食和兵员。

最近动态是,同盟军已经攻占腊戍南面检查站附近的缅军营地,已经打开了腊戍的南大门,开辟了攻城通道。如果缅军拿不出有效的救援方案,腊戍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更重要的是,PDF也参加了这次战役,一旦腊戍及周边城镇陷落,三支部队必然会挥师南下,围攻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这很可能成为军政府瓦解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目前缅军在掸邦仅剩下木姐、腊戍两座孤城以及掸邦东部一大块地盘,这像极了1948年国军在东北面临的局势,当时国军在东北也仅剩下长春、沈阳、锦州三座孤城,也依靠空投补给。

当年廖耀湘的方案或许能解开缅军的死局。今天这篇娱乐性的文章,就结合1948年中国东北的局势,来谈谈如今的缅军该如何破局。

德昂军和pdf

东北1948

由于已经被分割包围,当时的沈阳和长春完全靠空投补给。长春有10万余兵力,按照廖耀湘的说法沈阳有十几万兵力,如果再加上各种行政机关,人员就更庞杂,国民党空军根本无力满足这些部队的需求。

因此,老蒋的方案是趁解放军未发动新的进攻之前把沈阳的主力撤退至锦州,减轻空运压力。沈阳主力一旦撤走,东北必然不保,放弃东北是从现实角度出发的无奈选择。

但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坚决不同意撤退。

首先,长春还有郑洞国的10万部队被围困,如果沈阳主力撤走了,长春部队必然瓦解。卫立煌认为不能丢下这10万人不管,这有损个人名誉。

其次,沈阳主力单独向锦州撤退,途中要背辽河、新开河、饶阳河三条大河侧敌而动,极有可能被解放军截成数段,分割歼灭。

最后,从个人利益来看。老蒋要把沈阳主力编成机动兵团由廖耀湘指挥,而锦州又有黄埔一期的范汉杰坐镇。卫立煌搬到锦州便成了光杆司令。

卫立煌与廖耀湘商量应该从关内多抽几个军到锦州,再从锦州北上打通沈锦公路,与沈阳部队会师后,再北上解围长春部队,随后一起退出东北。

因为从葫芦岛增援锦州,至少后方是安全的,距离更近,后勤有保障,侧翼也有依托,就算遭到攻击,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卫立煌还答应自己去找美军代表,请他们帮忙运输物资,以解决沈阳补给问题。老蒋这才答应,沈阳主力撤退的行动暂缓,但要先做好准备。

卫立煌

廖耀湘营口方案

老蒋答应抽兵增援锦州,但迟迟没有行动。廖耀湘感到形势越来越严峻,按照以往的经验,解放军很有可能在夏季发动大规模攻势。那时主力还在沈阳,无异于坐以待毙。

6月间,廖耀湘指挥新一军积极向辽南一带扩张,抢夺小麦,并安排人员到营口外围侦察。他发现辽南解放军兵力非常空虚,只有一个4纵。

廖耀湘产生一个新想法,将沈阳主力秘密集中到辽南,夺取营口。这样沈阳主力将来便可以通过航运补给,大大缓解航运压力,让长春得到更多的补给。

如果老蒋暂未打算放弃沈阳,仍可以抽部分兵力回沈阳防御,并把所有机构和学校都撤走,疏散市区人口,以免重蹈长春覆辙。

而且到营口后,沈阳主力向各个方向运动都很方便。既可从海路直接增援葫芦岛和锦州,也可从陆路北上攻击解放军侧背。

现在看来,廖耀湘的方案才是解决东北危局的最佳方案,可谓风险低、收益高,至少能保住沈阳主力。后来有人说,即便廖耀湘撤退到营口,由于水浅无法通大船,也无法从海上还安全撤离。

问题是此时离解放军进攻锦州还有4个月时间,完全足够部队撤离。而且廖耀湘兵团是国军最精锐的兵团,10几万人摆到营口跟52军一个军摆在营口的效果自然不同,足以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不过卫立煌却不同意廖耀湘的方案,原因与之前相似,在没得到老蒋许可之前,他并不愿意背上丢掉东北的罪名。

廖耀湘曾通过卫立煌身边的人旁敲侧击,为他做思想工作,却遭到不点名批评:“凡建议上级的方案,只是供上级选择,采纳与否,权在上级,不必到处活动,一定要迫使上级采纳自己个人的意见。”

这样,廖耀湘也就不敢再提。

廖耀湘

各持己见导致失败

一直等到9月份,老蒋不仅未能抽出兵力增援锦州,反而把锦州的第九军调走,第54军也被调到葫芦岛。

接着解放军便发动了锦州战役,这时老蒋的方案是在关内组建东进兵团从葫芦岛、锦西一带向锦州增援。还要廖耀湘组建西进兵团,从沈阳南下锦州,东西对进。同时还派遣军舰在海面进行火力掩护。

对此,卫立煌仍不同意,他认为沈阳主力南下太危险,应该由关内兵力解围锦州。但他不敢公然反抗老蒋的命令,只是含糊推脱说先回去商量,老蒋便派顾祝同到东北督战。

到了生死关头,卫立煌不得不找廖耀湘商量,廖乘机再提出营口方案。虽然这时撤往营口,结果还是长春瓦解,最终丢掉东北,但却要比直接去增援锦州安全得多。卫立煌终于同意了廖耀湘的方案。

但此时老蒋的想法已不是安全撤离沈阳主力,而是要在锦州与解放军决战。卫立煌与前来督战的顾祝同吵得面红耳赤,仍然没有结果。顾祝同气得飞回南京向老蒋告状,称卫立煌和廖耀湘不愿执行增援锦州的命令。

最后老蒋不得不亲自到东北督战,廖耀湘被当面训斥一通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西援锦州。但在行动时又拖拉迟缓,本可从沈阳走直线到锦州,但他始终担心遭到解放军侧击。故而向北迂回到彰武,佯装要切断解放军后勤线。

此举被解放军一眼识破,正好利用这段时间猛攻锦州。国军的东进兵团采用添油战术,始终未能突破解放军塔山阵地。而廖耀湘兵团则在彰武、新立屯一带止步不前,直至锦州解放。

这时老蒋仍在坚持东西对进方案,廖耀湘则认为再去锦州已无意义,坚持要去营口。国民党内部又争论了好几天,没想到解放军调头开始围攻廖耀湘兵团,最终廖耀湘兵团在辽西一带全军覆没。

后来新6军老兵回忆,这一仗不论是从一开始就坚持廖耀湘的方案还是坚持老蒋的方案,都不会败得这么惨。但国军内部争论不休,错过了行动的最佳时间,导致全军覆没。

缅军破局方案

缅军的情况其实要比1948年的东北国军要稍微好一些,至少被围困在木姐德缅军吃喝不愁。腊戍在停战期间做了充足的准备,短时间内不至于缺粮。

而掸东的景栋是缅军三角军区司令部驻地,此前该军区从未参加过战斗,兵力完整。缅军三角军区有21个营,一个营满编一般有500人左右,算下来将近有一万人的部队,人数并不比民地武少。

老缅之所以一直不动三角军区,是因为他太重要了。牵制着佤邦、北掸邦军、南掸邦军三支部队。尤其是佤邦,只要缅军一走,他们很可能乘机打通北佤和南佤的联系。

但如果一直不动,等民地武拿下腊戍及周边,再配合PDF夺取曼德勒等城镇后,三角军区也将陷入包围之中,迟早要被民地武吃掉。

所以,老缅想挽救缅北危局,必须做出取舍,是存地失人还是存人失地。否则处处防守,只会处处被动挨打。

如果从位置关系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木姐有点像当年的长春,深陷包围之中。腊戍像当年的沈阳,虽遭到包围但还能坚持一段时间。景栋则有点像锦州,比较安全且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如果按照廖耀湘的方案,应该抽调三角军区主力组成机动兵团,北上增援。

现在对于缅军有利的是,北掸邦军与德昂军发生了冲突,如果进一步恶化,完全有可能让缅军过境北上。事实上不久前北掸邦军就让缅军从自己地盘过境。而南掸邦军一直是政府军的小弟,掸东地区的地盘完全可以交给他们和当地民团把守,这样佤邦也不敢轻易出动。

腊戍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把同盟军主力吸引到周边。届时缅军机动兵团北上,既可攻击同盟军后方空虚的地方,切断腊戌周边兵力与果敢的联系。也可与腊戍守军里应外合跟同盟军主力决战,而在其他方向取守势,拖住德昂军。

缅军两个军区的兵力远超同盟军,取胜的概率很大。如果取得腊戍决战的胜利,可顺势北上解围木姐,到时候还可以视情况决定,是继续清剿民地武还是撤出掸邦。

当然这是一个风险非常高的方案,非常考验缅军的野战能力,一旦进攻受挫,掸邦将彻底不保,救援部队也会陷入死局。这将会对部队士气造成致命打击,使缅军内部发生动摇,影响敏昂莱大将的地位。

敏大将还在植树

但缅军现在兵力分散,无法集中,到处被动挨打,与当年的国军何其相似,最后的结局也肯定是一点一点被吃掉。

反正都是死局,不如设法化被动为主动。集中优势兵力,攻敌薄弱之处,将战火引向敌方地盘,消耗其资源,积小胜成大胜。这一战不论交给当年国共任何一方的将领来打,三角军区的部队早就出动了。

缅军建军后基本上没经历过什么大战,团级规模已经算大了,这也使军队高层缺乏战略远见和决断能力,不到最后关头,他们恐怕不敢轻易动三角军区。

当然,也有可能缅军在等佤邦表态,如果佤邦承诺在其主力抽走不干扰,不出来抢地盘,缅军才能吃颗定心丸。所以,腊戍最后的结局,跟佤邦的态度也有很大关系。

0 阅读:24
评论列表
  • 2024-07-21 08:24

    你的几篇关于缅甸果敢文章都看过了,感觉播主立场有问题,格局也有点小。以下探讨,缅甸当今乱局,是不是缅政府的民族政策引起的问题?电诈是不是在缅政府支持下残害国人的?缅内战前,我们对缅军政府影响有多大?内战后反而打击了电诈,签了99年港口协议。缅甸内部问题由其内因主导,我们应该利用机会,加强主导性,甚至派驻机构,朝向有利于我们自已的方向发展的建议,而不是带立场非议同盟军。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