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史上最孤独的男人,去世了

那些事儿去 2024-09-20 04:50:45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

“马班邮路无尽头,

脚印蹄声谱春秋,

谁知三九夜难熬,

烈酒山歌解忧愁,

……”

王顺友引吭高歌,牵着马,穿梭在山林间。

他是负责运送木里县信件的邮递员。

藏乡木里县,高原连绵百里。

这里的人们都习惯在特定日子,竖耳聆听。

如果有山歌传来,他们便知,山外亲人来信了。

1994年,木里就被定为国定贫困县,2017年仍未脱贫。

贫穷就像根木桩,将村民钉死在深山中。

没有马路,没有电话。

当地乡民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就是人力送信。

以马驼人,翻山越岭。

这段邮路也被称为“马班邮路”。

送信的邮递员,就是王顺友。

王顺友一人、一马、一路,走了32年。

可是,2021年5月30日,王顺友病逝,享年56岁。

索玛花开得亦真亦幻。

莽莽群山间,云雾依旧氤氲,山歌却再也不会响起。

歌停了,穿林打叶声也止了。

王顺友的死讯,迅速冲上热搜第一。

四川日报的微博留言区,许多网友留言:

“天堂也需要邮递员了。”

“您给大山的温柔,永远都在!”

“平凡而伟大。其实他也不平凡,真的很不容易。”

......

很多人不解,一个普通的快递员,怎么会那么多人念他的好?

他做了什么伟大的事?

一串数字,概述了王顺友的传奇人生。

28,3820,765,1570,360,26......

他一个月28天在送信路上。

每年投递报纸3820份,杂志765份,函件1570份,印刷品360件,总行走26万公里......

32年里,他一人一马,在这条“中国最孤独的邮路”上走出了传奇。

他未曾延误过一封邮件。

脚程相当于21趟长征路,足以绕赤道6圈。

在世界邮政史上,绝无仅有。

毫不夸张的说,在木里县消息闭塞的年代,王顺友就是深山百姓的WIFI。

王顺友从19岁开始送信。

那会的他,脸庞稚气未脱,绒毛未退。根本不知道,手中的缰绳,意味着什么。

当时邮递员算得上“铁饭碗”。

风里来雨里去,累是累点。

但那个艰苦年代,能有口饭吃已属不易。

但他没想到,送信艰难,非同小可。

他要面临的,绝不仅是风吹雨打这么简单。

他负责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县。

海拔2000米,“马班邮路”则更高。

平均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最高一条“邮路”更接近5000米。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这句话来形容王顺友工作之艰,尤为贴切。

他冲过察尔瓦山巅的暴风雪,就得踏入山下40°C高温的雅砻江河谷。

过河必须滑铁锁

凉山日报有个记者,叫石进,曾跟王顺友走过一段邮路。

一不小心,在4000多米的察尔瓦山掉队。

四下白茫茫一片,荒凉死寂,除了风声,就只能听见自己呼吸声、心跳声。

无力和渺小,吞没了石进。

她无法想象,王顺友如何独自熬过无数个这样的夜晚。

“他一个人睡觉,睡在火堆边,被黑夜包围......”

石进在日记本写下一段经历:

“站在山巅,

感觉就像是踩在刀口上。

风大得像是要把人掀翻了。

我缩着脖子,手脚并用,

爬翻过了那窄窄的、只有一个人宽的山崖路。

山的另一面,

风小了许多,

但山路一下子陡得让我的双腿直打哆嗦……

天哪!难道这就是马班邮路吗?”

字里行间,透露着万分凶险。

王顺友的好友蔡顺华,木里县人。

他告诉记者,木里的山都是蜿蜒曲折,路不像路。

有些地方,只能容得下一人一马,脚下打滑,就跌落悬崖。

沿途的毒蛇猛兽,让许多人永远长眠于此。

王顺友接受采访时,也坦言这份工作真的很苦。

“我走的路都是高山和峡谷,

人烟稀少,气候恶劣。

很多时候只能露天宿营,

在山岩底下、草地上、大树底下搭个简易的帐篷就睡。

最苦的是雨季,

几乎没有穿过一件干衣服、睡过一个安稳觉。”

对他来说,路途的艰辛不是最致命的。

孤独,才是这条“马帮邮路”上的梦魇。

丛山峻岭,没有信号,村庄之间相隔甚远。

海拔高,人迹罕至。

王顺友只能独自上路。

陪伴他的,只有一匹不会说话的马儿。

马儿见过王顺友的狼狈、辛酸。

雨雪天,它看着王顺友用一根树枝,一块绿色邮布搭成帐篷,熬过寒夜。

它看过王顺友胃病发作,疼痛难忍,靠一口口辣喉的白酒硬扛。

昔日种种,历历在目。

它静静陪在王顺友身边。

对王顺友而言,马儿是他的兄弟。

哪怕自己吃不上饭,也得给马儿喂饱。

朋友说,“他觉得马帮他驼了包,比自己的地位高。”

一人一马,走过陡峭悬崖,迈过波涛江水上的木板桥。寂静无声的岁月里,他们硬生生熬过了来。

王顺友没想过退缩吗?

在王顺友第一次送件时,他就想过不干了。

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

是需要他的人。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盼到了!”

早早守候在村口的乡亲们,见到王顺友,脸上笑开了花。

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

对外界的所有消息,都来自报纸。

那些留守在大山的妇女,丈夫在外务工。

几封书信,便是无尽相思。

他们都在等待第一次来送信的王顺友,生怕他出了意外。

“听着我的马铃声,

我去的时候,

他们就当作我是给他们送年货去的,

非常的高兴。”

一个身着绿色衣服的奶奶,拿着几个苹果,递给王顺友,让他带路上吃。

“他们经常热情地留我住宿,留我吃饭,

把我当成共产党的大干部。

这时,我心里真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

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

这是王顺友最初成为乡邮员的感受。

“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明白这句话,就懂得王顺友对木里县有多重要。

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太多困在山村的人。

他们是别人的父母。

别人的子女。

别人的妻子。

王顺友对他们而言,就是清苦日子里的唯一盼头。

我不能走!

他赶去下一个村庄送信。

身后的老人、孩子,都挥臂呼喊:“再见!”。

“再见!”

为这一声“再见”,他坚持了32年。

32年里,熬出了一身病痛,耗光了半生年华。

很多人都觉得他傻。

妻子对他,既心疼又气愤。

当时市场经济已成大流,王顺友同龄的朋友们,纷纷出山务工。

在城市里,他们赚了更多钱。

邮递员这份差事,也不再光鲜亮丽。

只有王顺友知道,自己坚持是为了什么。

同事都说王顺友性子像头牛,犟得很,朴实得又像块石头。

他因此吃了太多苦头。

甚至,差点命丧深山。

1995年,王顺友在送信路上,马被一只山鸡吓到,乱踢乱踹。

慌乱间,马蹄踢到了王顺友的肚子。

这一脚,把王顺友的大肠踢破了。

可他硬是忍着剧痛,坚持把信件送到。

一挺,便是9天。

直至送完那趟邮件,王顺友才回到县城。

因为耽搁过久,肠子破裂引发感染,他患上严重的肠粘连。

“再晚来一步,命就没了。”

命虽然保住,但王顺友大肠也被切除一截。

除此之外,他还遇过劫匪。

2007年,王顺友翻过察尔瓦山,路过树珠林场。

两名劫匪跑了出来,持着刀,逼迫王顺友交出财物。

他身上哪里有什么财物。

最贵重的无非是马儿,和乡亲们的信件。

王顺友没有退缩,反而对着劫匪大吼一声: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我就是个送信的!”

他抽出开路的柴刀,视死如归!

两名劫匪也愣了,眼前这个黑瘦子,似乎不好惹。

一番对峙后,劫匪退去。

王顺友泄了一口气,瘫坐在地上。

回到家中,他把这件事和妻子说,把妻子吓坏了。

“可不能和他们拼命,保命要紧!”

“每一封信件,也是乡亲们的命!”

乡亲们都打趣王顺友,说他比县书记还要出名。

是啊,书记一任接着一任换。

可这条“马班邮路”,一直都只有王顺友的身影。

2002年12月,NHK电视台得知王顺友的故事。

摄制组专门来木里县采访。

他们想着用4天时间,跟随王顺友全程拍摄。

可次日,只是走了80公里,一群人就被累垮。

王顺友和他们说,你们走不来的,还是坐车,我们目的地见。

摄制组的人听从了建议,出发前他们和王顺友打赌,看看谁先到达。

因为路不通,他们只能先启程返回木里。

再转道去西昌、冕宁,再路过甘孜州九龙县,才能抵达倮波乡。

而王顺友,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

这群记者无法相信,人的脚程怎么会快过汽车?

可当他们知道王顺友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时,一个个陷入沉默。

冬天迎风雪,夏日抗酷暑。

饿了便是几口馍馍。

渴了就喝山泉,或含几口雪,

甚至是洼里的积水都喝。

夜深时,他只能蜷缩在山洞、树干、草地上。

衣服常年都是湿漉漉。

数十年如一日,王顺友的身体早就疾病缠身。

关节炎、高血压、胸痛、脚痛、风湿病,还有癫痫......

被采访那年,他不过37岁。

可看起来像是步入暮年。

女记者闻言,忍不住感动落泪。

她不知道眼前这个男人,究竟在坚持什么,又为什么坚持?

王顺友只是憨厚一笑。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义。”

他的精神,折服了记者。

但美名远扬,他依然不改初心。

1998年。

泥石流把能进入白碉乡的路、桥全冲毁。

当时王顺友根本可以不跑这趟邮。

可他发现邮件里有两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没有犹豫,即刻启程。

路毁了,他就爬。

桥没了,他就翻。

等抵达学校时,15公斤的邮件完好无损。

而王顺友的身上,满是泥泞、鲜血。

已经风干的血迹,却那么刺眼,让人动容。

回望王顺友的一生,是光荣、神圣的。

他曾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员等殊荣。

又是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

甚至他打破了131年万国邮政联盟总部会议的惯例。

成为第一个被邀请的最基层、普通的邮政员。

王顺友获得的奖项,多得数不过来。

但在他心里,份量最重、最值钱的,莫过于乡亲们收到信时的安慰。

犹记得,王顺友生前说过:

“我愿一直走,但不愿后人再走这条马班邮路。”

他的梦想,就是木里县通马路,脱贫困。

如今,一切如您所愿。

历时建设7年的“派墨公路”全线开通。

起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派镇,终点在墨脱县背崩乡。

而中国也已全面脱贫。

他的夙愿,都一一实现。

只是,古道应犹在,不见故人来。

群山间,隐约像是传来一声声激昂的山歌,但转瞬即逝。

马蹄声、山歌声,穿林打叶声,渐行渐远,消失在岁月尽头。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王顺友:“马班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闪亮的名字《王顺友带你聆听普通人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值得被尊敬》

人民咨询《送别王顺友!小学教师:“我想再叫他一声大哥,我真的很想他”》

光明日报《党的信使为人民》

四川日报《王顺友,一路走好!》

新华日报《记者手记|忆王顺友:他牵着白马,在木里青山穿林打叶》

新华网《新华全媒+丨斯人已随马班去,只余邮路空悠悠——追忆王顺友》

红星新闻《那山,那人,那马!20年跋涉26万公里 “感动中国”邮递员王顺友的那些岁月……》

中工网《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