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写“遭导师下马威”等经历竟顺利毕业!网友:学校挺包容

依白评教育 2023-09-29 23:32:12

如果你在硕士毕业论文里写到“遭遇导师下马威、师生情感淡漠”等吐槽经历,还能顺利毕业,是种什么体验?

9月25日,一篇硕士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论文火了,知网下载量达7700多次,不少网友觉得其研究内容大胆、有趣,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相关专业2014级学生,2017年完成了本篇硕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并毕业。

图源:知网

博主发文展示,并称其为“学术圈自己的小说”:

网友热评:导师和学校都很包容~

其实这篇硕士论文,作者是以采访某研究生换导师经历而展开的,论文完整地还原了该研究生被调剂分配至一名导师门下,数次与导师发生矛盾,期间通过辅导员调解,最终换导师毕业的整个过程。该导师未接受采访,该研究生和同门师兄都表示导师“控制欲强”,但对此师兄祖选择了沉默。

论文中体现出,该研究生和导师的矛盾包括但不限于:

1.对论文选题的分歧较大,研究生认为导师从各方面都否定了自己的选题,并带有情绪;

2.完成导师安排的实习,研究生想从事另一学科导师不悦;

3.在导师催论文时,研究生报名实习,导师认为这样完成不了论文无法毕业;

4.研究生认为如果无法获得学位,就会选择离开学校,因此换了导师......

以此真实采访作为案例,经过反思后作者认为,存在导师准入制度固化封闭、导生匹配制度僵化单一、教育性和学术性淡化、导师评价主体单一、导师评价过程和方法缺乏系统性、导生主体责任意识不足等情况。

论文中,作者还提炼梳理了五种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分别为师徒关系、雇佣关系、导学关系、指导与被指导、合作伙伴。

论文部分内容展示

这样的论文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热议,一方面是因为这等“骨骼清奇”的学位论文实属少见,不仅高校、科研机构师生很关注,很多已经毕业的“局外人”也很感兴趣。

另一方面也说明,论文中提到的那些问题今天依然一定程度存在。一些研究生的关注转发,更多的是一种见识过之后的“心有戚戚焉”,乃至曾经或正在遭遇中的“感同身受”。

“换导师”,意义不止于公众热议

换导师,是一些硕博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经Nature大调查显示 :全球1/4博士生想换导师!

《自然》杂志共调查了6300名博士,渴望重选导师的1/4人群,表达了自己的直观感受:

1.缺乏沟通:在调查中,49%的博士研究生表示,他们每周与导师一对一的时间不到一小时。平均下来一天不到9分钟。他们发现,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有充足时间指导学生的。

2.学生无法获得导师的支持:多数博士都谈到,自己通常无法从导师那里得到期望或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跟导师合作过,基本都是自己研究问题,导师袖手旁观。这种感觉大概就是,身边坐着一个从来不给你讲题的学霸。

然而,换导师这件事,决策权很难落在学生这里......

募格的一位作者写到:作为某985一名深受导师压迫的博士生,想要申请更换导师,但原导师始终不同意。我深入了解后,发现有大量硕士、博士想申请换导师而被原导师拒绝,有些人甚至坚持半年都无法获得解决,他们长期压抑、恐惧甚至对未来满是绝望,寄托希望于政策的改善。

教育部明确表示:博士生更换导师不再是“难事”!2020年9月27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十点举措,其中包括:

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培养单位要明确导师变更程序,建立动态灵活的调整办法。因博士生转学、转专业、更换研究方向,或导师健康原因、调离等情况,研究生和导师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对于师生出现矛盾或其他不利于保持良好导学关系的情况,培养单位应本着保护师生双方权益的原则及时给予调解,必要时可解除指导关系,重新确定导师。

完善岗位退出程序。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对师德失范者和违法违纪者,要严肃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追责问责。对于导师退出指导岗位所涉及的博士生,应妥善安排,做好后续培养工作。

图源:教育部

改善制度,可能只是“换导师”能走出的第一步,希望未来国内高校有更多支持性政策来保护不良师生关系中的学生,这一点国外一些高校的决策值得我们借鉴:

MIT将为换导师的学生撑腰:提供一学期资金支持,保障毕业不受前导师影响

2021年3月9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推出新政策,为需要更换导师的学生提供为期一学期的过渡资金支持,并保护他们毕业不受影响。这一项目由几个研究生倡议小组推动成立,目的是保护处于不良师生关系中的学生,防止他们遭受报复,或因为更换导师陷入经济困难。该项目未来还计划对更多因为其他原因需要转换实验室的学生提供帮助,包括那些身体健康不佳或研究兴趣发生转变的学生。

成功更换导师的博士生,后来怎么样了?

读博六年,两次换博士导师,并因此要面临读博学费中断、科研随时可能中断的风险,还能顺利毕业、成为所在领域的青年佼佼者之一!

俞舟,本科保送至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她是当年竺院(也可能是全国)计算机专业下唯一一位修读语言学的学生,也是语言学专业里唯一一位修读计算机的学生。大四申请卡内基梅隆大学语言技术研究所(简称“LTI”,NLP专业全美排名第一)的博士生时,俞舟凭借计算机+语言学的跨学科背景,在一众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浙江大学第一位成功拿到 LTI 博士offer的本科生。博士毕业后,如今是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担任助理教授。

图注:俞舟与第三任博士导师Alan Black(右)

俞舟的读博经历也告诫我们:

读博的一切困难,根本原因来自因为信息闭塞与不慎重而选错导师。一个老师的能力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导师的为人好不好。

如果你在读研读博身陷囹圄,是否也该勇敢地选择改变现状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