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钩考】中医经脉(络)到底存不存在?
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撰集
金栋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知其所以然!
宋·窦材撰集《扁鹊心书·当明经络》说:“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夫经络为识病之要道。”
中医经络如此重要,那么,中医经络到底存不存在、其实质是什么?大型权威性工具书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解释说:
“【经络】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高校历版教材如《内经选读》《中医基础理论》《针灸学》《针灸治疗学》等,皆有相同说法。实际上,此等乃传统之误读!
那么,中医经络到底存不存在、其实质到底是什么?
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界汉墓出土的医竹简《脉书》、绵阳市永兴镇出土的针灸木人(涪水经脉木人)、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关山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十二脉》及针灸木人(髹漆经脉人像)与中医传世经典《素问》《灵枢》《难经》等记载,所谓“经络”,包括经脉系统与络脉系统。经脉系统是直行(竖行、纵行)路线之主干,包括十二经脉之主干、奇经八脉之主干和十二经别;络脉系统是经脉之分支,包括十二经脉之分支和奇经八脉之分支,二者构成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古代医家独创的体系,既不是血脉,也不是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三阴三阳’、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脏腑组织器官的位置和生理病理、气血运行规律、天体运行规律等各方面密切结合的复杂体系。”(许进京、胡彦欣《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换言之,中医的经络系统是据天人相应观、附会推演而创建的(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奇经八脉附会八肱八方等),并非人体的组织或结构。如
《灵枢·经别》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所谓‘阴阳诸经’,指十二经。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因此,就回答了‘经络’的来源和出处,能够说明,‘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成的,而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创建的。……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也就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因为,六律的核心是‘三阴三阳’。”(许进京、胡彦欣《经络学说的真面目》)
时贤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认为,《黄帝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为什么经络的实质,至今解剖没有找到、没有被证实?读《黄帝内经》则会发现,十二经脉,是由天人相应体系类比推演而来,而且《内经》多篇论述这个问题。所以赵洪钧先生说“十二经脉说不过是为了与十二月相应”而来,“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这样的体系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的证实”(《中西医结合二十讲》),是有道理的!
又,88岁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退休中医师陈业兴(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老先生说:
“两部《十一脉灸经》与出土木人的脉是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这才是指导针灸治疗与找到病所的拐杖。‘气至病所’就是找病所的拐杖,这才是中医学中传承的精华。……
“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有‘气至病所’现象,是医者寻找病所的拐杖,气停在哪里,那里就是病所。《医古文》中《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讲虢太子病案、分析虢太子病情时,用的就是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理论。扁鹊‘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不是切摸血脉,而是用树型气脉的‘气至病所’现象找到病所,后代谈扁鹊为切脉大师,是误解。”
实际上,经脉(络)是行气的路线、行气的气道,所谓“气脉”是也!
何谓气脉?
所谓气脉,即气的运行路线、运行之道,俗称气道,《素问》《灵枢》又称“隧”。实际上,“气脉”和“隧”皆是气的运行通道。如
(1)《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2)《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3)《灵枢·玉版》说:“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
许进京、胡彦欣《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说:“所谓经隧,是把比较大的‘隧’分别归属各‘经’的称谓,即把‘气脉’归‘经’。……‘气脉’和‘经隧’,都是‘气’的运行通路。所谓‘气血’或‘血气’,不是血液,而是‘气’,是血中之精气,即营气。所谓‘大络’,不是‘经络’的‘络’,是说五脏六腑的‘大络’是‘经隧’,实质是‘隧’,即‘气脉’。”
经脉(络)是行气的气脉,“所谓‘经’,根本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在‘气脉’的基础上创建的,虽有基础,但无形可见。根本原因是,‘气’是无形可见的,‘气脉’也是无形可见的”(《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经脉不是行血的血脉,所以才有《素问》之《气穴论》《气府论》篇、才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之说。所谓“气穴”“气府”者,即俞穴也。人身俞穴,皆气所居,脉气之所发也。如
(1)《素问·气穴论》说:“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游行也。”
杨上善《太素·卷十一·气穴》说:“三百六十五穴,十二经脉之气发会之处,故曰气穴也。”
(2)《素问·气府论》说:“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气府’者,各经脉气交会之府也。……前篇论穴,故名气穴,而此论脉气所发,故名曰气府也。”
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界汉墓出土的医竹简《脉书》、绵阳市永兴镇出土的针灸木人(涪水经脉木人)、成都金牛区天回镇老关山汉墓出土的《天回医简·十二脉》及针灸木人(髹漆经脉人像)等记载,十二经脉之循行路线,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出土的医简帛书及针灸木人是向心模式的树型(竖行)气脉体系;而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灵枢·经脉》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与《灵枢·五十营》二十八脉),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流注之环型经脉体系,实则仿天体运行规律(天有十二月,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天有二十八宿,人有二十八脉等之天人相应)“人之合于天道”等附会推演而创建的!
又,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说:“经脉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所独具的内容,其实质可以说是对人体神经系统以外的一种传导现象的描述。这个无法用形态解剖加以证实,但又被众多客观现象证明确实存在的传导系统——经脉学说。”
实际上,中医的经脉(络)是确实存在的,即确实存在于中国传统医学典籍、出土的医简帛书与针灸木人和历代民间中医郎中及官医、御医、太医等的临证经验中。但其并非人体的组织或结构,而是古代医家据天人相应观,以阴阳学说等为理论工具推演创建的。因其并非在人体解剖条件下发现的,故至今现代解剖未能证实。
殊不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古代医家在古代粗浅解剖知识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以取象比类的方法,结合天人相应观及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更多的是思辨推演而来,其推演的结果是或然性,即不确切,甚至不准确。然而若以现代解剖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去验证,则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或会南辕北辙。
据上简述,中医的经脉(络),是行气的“气脉”,不是行血的“血脉”。气是无形的,故中医的经脉(络)——气脉,其实质亦即无形之气道,故至今现代解剖学未能找到之、未能发现之、未能证实之。十二经脉之循行路线,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出土的医简帛书及针灸木人是向心模式的树型(竖行)气脉体系,而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传世典籍如《灵枢》《素问》《难经》等是据“天人相应”说,附会推演而创建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流注的环型经脉体系。
以现代而言传统中医经络的实质,它是现代医学除了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以外的一种特殊传导体系,即向心模式的“树型(竖行)气脉”体系,不是循环流注的“环型经脉”体系!如
88岁退休中医师陈业兴老先生说:
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有“气至病所”现象,是医者寻找病所的拐杖,气停在哪里,那里就是病所。《医古文》中《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讲虢太子病案、分析虢太子病情时,用的就是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理论。扁鹊“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不是切摸血脉,而是用树型气脉的“气至病所”现象找到病所,后代谈扁鹊为切脉大师,是误解。扁鹊既然“不待切脉……”,怎么会切摸血脉呢?……
《灵枢·经脉》中的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其络属的脏腑都是功能模型、不是实体结构,明目人都不会相信连结这些脏腑的环型经脉是行气血的实体管道。既然不是实体管道,就没有行气血功能。可见切寸口脉是切桡动脉,手太阴肺经脉无血行功能,不会有搏动的。这些客观事实,可是谁也不敢说明,怕戴上反中医帽子、遭打击谩骂!
树型气脉十二条都是向心走行,与环型经脉的循环模式不同,不应混淆。
我说的是树型气脉,不是环形行气血的经脉,我是气脉观,不是经脉观。请注意,经脉所络属的脏腑都是功能概念,联结这些脏腑的经脉不会是行气血的实体管道;桡动脉搏动是客观存在的,手太阴肺经脉不是实体行气血的管道,大家不会切摸到手太阴肺经脉搏动的,大家都不敢明说;怕戴上反中医帽子,受到人身攻击。
肺朝百脉是肺的动、静脉,不会有另外的行气血的手太阴肺经脉,可见我是否定环型经脉存在的。我是气脉支持者,环型经脉反对者。因为环型经脉不是实体管道,不能行气血;树型气脉有“气至病所现象”,是指向病所的拐杖,可以实证其存在。但无固定结构,故邓良月验收名为《经络的研究》时,只能说“经络是功能调控系统”,这就是说没有找到“气至病所现象”的实体结构。
早在三十多年前,针灸研究所原所长朱兵说过,循经感传这一概念违反生理学原则,感觉只能发生,传递的是神经冲动而不是感觉,可见感觉传导是错误的。气行是三阴三阳手足十二条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不是循环模式的行气血的环型经脉。
那么,针灸治病的原理到底是什么?
针灸的治疗原则是“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对经脉来说,是说不通的。经脉全线贯通穴位,针灸时能“宁失其穴”吗?不能。可见针灸坚守的是树型气脉。只要针灸刺激树型气脉,不要针灸穴位,也可治病。针灸是通过神经的调节治病!
要之,中医的经脉(络),是行气的“气脉”,不是行血的“血脉”。气是无形的,故中医的经脉(络)——气脉,其实质亦即无形之气道,故至今现代解剖学未能找到之、未能发现之、未能证实之。十二经脉之循行路线,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出土的医简帛书及针灸木人是向心模式的树型(竖行)气脉体系,而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中医传世典籍如《灵枢》《素问》《难经》等是据“天人相应”说,附会推演而创建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循环流注的环型经脉体系。
以现代而言传统中医经络的实质,它是现代医学除了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以外的一种特殊传导体系,即向心模式的“树型(竖行)气脉”体系,不是循环流注的“环型经脉”体系!
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了!
附:部分参考书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