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回龙坝镇老地名兴隆场,史上属巴县,曾归北碚管现属沙坪坝

巧云聊旅游 2024-09-10 18:28:55

经常来回龙坝游玩,以前的印象是这里的纺织厂非常多,而且是近些年开发比较完善的一个镇。唯一感到不解的是回龙坝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乡镇,为何现在还是个镇,要知道以这样的经济规模升为街道也不为过。当然,回龙坝未能升格为街道,想来亦有诸多原因,其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当地村民不大愿意,本文就以游记的形式书写一下回龙坝镇。

回龙坝镇位于沙坪坝区的西北部,镇域面积为39.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为3.3万余人。3.3万余人只是几年前的数据,以沙坪坝区年轻人旺盛的身体来看,想来这几年的人口增长率应该会不低,增加的人口想来也不少。前文提到过回龙坝镇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乡镇,想来外来人口不少,所以常住人口应该多于户籍人口。

回龙坝镇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以“兴旺发达、生意昌隆”之意起名为兴隆场,场址至于回龙坝。民国19年兴隆场改为乡,民国24年(1935)改为兴隆联保,民国29年(1940)复兴隆乡,解放后保留乡建制。1951年巴县的第四区整体划归北碚市,兴隆乡属巴县第四区,亦跟着第四区整体划入北碚市。

不知是跟北碚市混没有发展前途,还是北碚市嫌弃巴县的第四区太穷,1953年把原巴县第四区整体还给巴县,兴隆乡则跟第四区划归巴县。同年6月份兴隆乡析出三桥、保农两乡,1958年中梁乡并入兴隆乡设兴隆公社。1959年兴隆公社改为兴隆管理区,同时析出中梁公社,中梁公社则更名为中梁管理区。

当时实行的是县管区,青木关是第四区,后来不以数字命名县管区,而是区公所所在地命名。巴县第四区区公所所在地为青木关,巴县第四区亦改为青木关区。兴隆管理区和青木关区,同样是区,想来两者应该是同级单位。青木关区当时相当于副处级,想来兴隆管理区亦是同样,跟青木关区平起平坐,区长更是平分秋色,谁都不比谁低。

兴隆管理区设没多久又改为兴隆公社,兴隆管理区的区长的位置还没坐稳,区长变成公社主任,想来当年的区长亦有太多的不服气,但上级的决定不得不服从,不过以当时领导的觉悟,只要是为人民服务,上级委派的任何人物都服从。想想现在的官场只许升不许降,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比不上老一辈的工作作风。

1961年兴隆公社析出三桥、保农两个公社,三桥也就是三座桥并在一起而得名的三桥公社,想来这样的解释难以服众,但说起来也不无道理。现在的回龙坝镇有大桥、西溪桥、梁滩桥三个村,没准三桥公社的主体就是这三个村。保农公社,起名的由来不得而知,连保农公社的办公所所在地在哪里都不知道。

1980年巴县统计公社一级的地方名,发现川渝境内的兴隆公社有很多个,为回避地方重名将兴隆公社改用公社所在地的回龙坝起名为回龙坝公社。回龙坝又是个有历史故事的地方,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此地的陈姓人家爷孙同为翰林学士,回乡后在平坝上修建庄园。翰林学士或许在朝中不算大官,但在乡间翰林学士是非常大的官,翰林学士又是周赋于皇帝身边。皇帝就是龙,在龙身边辅佐的翰林学士固然带有几分龙气,回乡都带有龙气的大官在平坝上修建庄园,此地亦称之为回龙坝。

1984年回龙坝公社改为回龙坝乡,隶属青木关区,1993年撤乡并镇,将三桥、保农两乡并入回龙坝乡后升格为镇。1995年初回龙坝镇从巴县回归新成立的沙坪坝区,中梁乡分离出去多年,撤乡并镇时中梁乡则独立运行,后来还升格为镇。很多人都调侃,若是中梁乡并到回龙坝镇,想来近十多年成为街道都有可能。但民间有不愿意回龙坝升格为街道,升为街道是明升暗降,毕竟真是有人民政府,街道只不过是办事处,办事处与镇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村民一直都愿意回龙坝改为街道。

回龙坝因翰林学士而得名,知道这两爷孙姓陈,但在回龙坝找不到翰林学士的故居,更不说翰林学士的阴宅。尽管没有找到翰林学士的任何踪迹,但在老街上看见一栋非常有历史气息的老房子。老房子没有历史记载,不过从大门旁的那片黑板,想来应该写的是文物保护单位,只可惜大开发,老街有可能被拆除,老房子就没有保护下去的意义,最后文物保护几个字都拆掉,现在看得就是一片无字黑板。

老街上看到一家废弃的餐厅,名叫富黎餐厅,为何叫富黎餐厅,据说是一家夫妻店。富是丈夫的名字,黎则是妻子的姓氏,夫妻两在老街经营餐厅多年,同时也积累不少的财富,餐厅关闭并不是不景气而是开发到老街,为了继续经营餐厅而搬迁到新街,老店就此废弃。照片是前几年拍摄的,因开发非常的快,想来现在的老街已经被拆除完了。

回龙坝镇的菜市场,当然这也是老菜市场,现在已经废弃,人们赶场都是到新菜市场去。为何喜欢拍老街,其实就是为了留下记忆,回龙坝开发这么大,想来往后老街将被夷为平地,比起新街上的高楼大厦,感觉老街更有历史意义。本文只是游记文稿,就当是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1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