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时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的王扶之,收到中央的紧急通知:即刻前往山西,担任省军区司令。
从中央调到省军区,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满,但王扶之没有任何抱怨,立即收拾东西上任了。
一年后,他回到北京开会,遇到了自己的老首长王尚荣,对方神情复杂地看着他说:“真是委屈你了……”
王扶之却爽朗一笑道:“我现在的官也不小哟!”
王扶之的职位为何会出现调动?他又为何如此豁达?
不怕牺牲的“萝卜头”王扶之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家中世代都是农民。
在他五岁时,母亲便病饿而死,家中只剩下他和父亲,以及卧病在床的爷爷。
迫于生计,父亲不久后也背井离乡,只身前往延安的一个远房亲戚的地主家做苦工。
幼小的王扶之只好与爷爷相依为命。为了给爷爷治病,他早早便辍学,独自给地主家开荒种地,经常到山上野狼出没的地方干活。
有一次,他在干活时,不小心摔进了半山腰的一个狼窝里。里面有五六只小狼崽,洞里充满了血腥味。
他还没反应过来,母狼便从外面赶了回来。它见有陌生人闯入自己的地盘,随即亮出獠牙,下一秒就扑了上来,张开血盆大口朝他咬去。
王扶之害怕极了,他也不管胳膊被咬了两个血洞,奋力推开母狼,向外逃去。
然而,没跑几步,他的小腿就又被咬住,他当即摔在地上。
就在母狼要将他拖进洞穴时,两声枪响从远处响起,母狼受了惊吓,立即夹紧尾巴逃跑了。
王扶之抬头一看,只见两个穿着军装的士兵朝他跑来,他看着两人帽子上的红星,随即认出他们就是前不久驻扎在此地的红军。
王扶之上山干活时,经常能望到这支部队整训、拉练,甚至还见过他们帮老百姓挑水、扫院子。
他以前只见过各路军队来村中烧杀抢掠,从未见过这样可亲的部队,因此对他们颇有好感。
等两个战士将他带回营地,为他简单包扎后,他立即就提出要留下来当兵。
其中一个战士看着他稚嫩的脸庞,不禁发出疑问:“你多大了?”
王扶之当时12岁,但他却有一米六的个头,所以年纪也经常被人混淆,于是他随即回道:“十六岁了。”
战士点点头,随即将他的情况告知了部队。就这样,王扶之顺利成为一名军人。
然而,没过多久,他的年龄就被同村的一名战士揭露了,班长当即就要将他送回家。
王扶之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这时,刘志丹同志刚好回到营地,在弄清事情原委后,他问王扶之:“你为啥非要当兵?知不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
王扶之哽咽着说:“我要挣钱,给爷爷治病,但那些地主恶霸经常不给钱,我只能到山上种地,只要当了兵,把他们打跑,就能给爷爷治病了。”
刘志丹摸了摸他的头道:“那你就留下来吧,先去少共营学文化。”
他所说的“少共营”,就是由年纪较小的孩子组成的队伍,大部分都是刘志丹在打仗时“捡”的。
就这样,王扶之顺利进入部队,成为了一名小红军。
他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练靶,晚上学文化课,虽然很累,但他却非常满足。
很快,他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
赤手夺枪1935年,为了扩大陕西根据地,刘志丹与徐海东决定对敌主动出击。
在一番缜密的部署后,我军连夜包围了劳山,准备“围点打援”。不久后,东北军110师果然出动,往劳山赶来。
等敌人进入我军的包围圈后,刘志丹一声令下,众人随即杀了过去。
“少共营”也参加了战斗,他们负责攻打一个高地。这是王扶之第一次参加实战,他手中只有一柄梭镖。
队伍里大多都是和他一样半大的孩子,大家不仅没有像样的武器,而且也没有战斗经验。
而他们面对的敌人,则是身经百战且装备先进的东北军。
敌人用望远镜望了一眼山下的情况,随即用一口东北话喊道:“下面都是些‘小疙瘩’,不成气候!”
敌人瞬间鼓舞士气,朝着我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而小红军们面对危险的战场,丝毫没有退缩,一个个争先恐后冲上前去。
王扶之个子高,跑得快,他冲在了队伍的最前面,早在上战场之前,他便暗下决定,一定要给自己缴获一支枪。
战士们分三路进攻,一路从正面牵制,两路从侧面迂回攻上了山头。
就在敌人放松警惕时,小红军们的梭镖已经横在了他们的脖子前。王扶之端着梭镖直奔一个正在瞄准他的敌人。
“缴枪不杀!”他一边喊着,一边冲到敌人面前。或许是他不怕死的架势震慑住敌人,这个东北壮汉竟然真的跪下,并双手将枪举过头顶。
王扶之一把将枪夺了过来,从此,他便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枪。
由于这次战斗表现得特别出色,刘志丹将他从少共营调到75师223团,让他成为了一名正规作战士兵。
不久后,他又因能力出众被派到军团部测绘训练班学测绘。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叫马德良的东北战友。
王扶之见他眼熟,经过详谈后才发现,这人竟是自己在劳山缴了枪的东北军。
马德良被俘虏后,见红军内部作风良好,便要求留下当兵,如今已经是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了。
两人聊起那次战斗,马德良笑着说:“当时我往山下看时,见你们都是一群‘小疙瘩’,就觉得没大事。”
“没想到你们小小年纪,打起仗来都不要命,一下子就冲到我眼前了……”
“不过,还要谢谢你们提前解放了我。”
之后,两人便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马德良后来因为作战勇敢,还成为了团参谋长。
王扶之的仕途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开始步步高升,然而,他在晚年时却突然遇到了一次调职。
曲折的晋升路抗战开始后,王扶之担任了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率领部队英勇作战。
在平型关战斗中,他奋勇杀敌,成功守护住了主攻部队的大后方。之后,他又随部队解放了张店、盯店,歼灭了石友三部队。
在解放时期,他在四野担任三十九军三四三团团长,一路从东北打到华北,又从华北转战华中南,征程总共万余公里。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在三十九军担任团长,在五次战役中,他次次冲锋在前,面对敌人的飞机、坦克也毫不畏惧。
而在之后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以及西沙海战中,都有他奋战的身影。
后来,他因为优秀的工作能力受到中央领导的赏识,不久后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他深感责任重大,每天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岗位上。
但好景不长,1975年,中央的一纸调令将他调去了山西。从中央调到省级军区,换做大部分人都会感到不平,但王扶之却显得十分坦然。
他时常说:“我就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在上任的这段时期,他依旧将全部精力投入在工作岗位上,从未有过丝毫懈怠。
一年后,他回北京开会,老首长王尚荣见到他后,有些遗憾道:“委屈你了,不过谁叫你能力强呢,山西现在可离不开你呀!”
王扶之笑着说:“我一点都不委屈,我现在的官也不小哟,吃得苦比毛主席当时可差远了!”
他把这次调任当作组织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在他心中,无论职位大小,只要他还能为祖国发挥自己的价值,他便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