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战区无兵可用,川军无处可去,李宗仁:部队再烂也比草人强吧?

康安说历史 2023-02-25 04:51:06

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

蒋氏在武昌召开军事会议,研讨抗战方略。此时的战略态势是,日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平、津向南打,一路由南京向北打,意欲打通津浦线,使南北连城一线。在解除中间地带,也就是徐州一线的威胁后,然后挥兵西进拿下武汉。

因此,蒋氏下定决心,准备在津浦线南北两头堵住日军,在徐州地区形成坚固且顽强的阵地与日军决战。

如此一来,抗战的焦点就由淞沪战场转移到徐州战场,千斤重担压在了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肩上。

淞沪抗战后,5战区危机重重。

李宗仁很清楚,津浦线北段尚好,有一战区下辖的宋哲元集团军和5战区的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近20万人,虽然不能说能够击败日军,但总不至于无兵可守。

可津浦线南段却不同,自津浦线南段至浦口,竟然无兵可守,处于完全空虚状态。

想到这里,李宗仁就不由得在心里责怪起白崇禧来。

淞沪抗战时,廖磊的21集团军赶到淞沪战场,蒋氏的嫡系部队已经打得差不多了。补充进来的湘军19师、川军第20军和税警总团也几乎打光。尤其是大场、蕰藻浜一线,更是岌岌可危。如果日军突破大场、蕰藻浜一线,淞沪会战定将失败。

在危急时刻,桂军21集团军赶到了。

桂军一向骁勇善战,21集团军下辖的第7军和第48军是桂军的起家部队,在军阀混战期间的“战绩”让包括蒋氏在内的各路军阀都有目共睹。

白崇禧当时担任副总参谋长,他就想以21集团军为锋锐,从中线打一次突破战,击溃当面日军,解除日军对大场一线的威胁。

当时,桂军6个精锐旅都编入了21集团军。虽然当时各部队都已经扩编,以旅改师,但由于时间紧迫,桂军虽然挂着6个师的番号,但实际上仅有6个旅的兵力。

可白崇禧的反击计划被日军的侦察气球发现,21集团军发起的反击正好与日军的攻击部队打了个头碰头。

如果仅是单兵较量,桂军一点也不弱与日军。可日军的步兵炮、舰炮、飞机在侦察气球的指引下对桂军的攻击部队发起了狂轰滥炸,让21集团军损失惨重,兵力折损了一半,出战的6名旅长3死一伤。

遭此重创的白崇禧心疼得好几天水米不进。

桂军的主力分为两部,一部是由廖磊指挥的21集团军,另一部是由李品仙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

可主力都在廖磊集团军,李品仙手里仅有一个刚组建不久的第31军,以一个军的兵力来阻挡日军沿津浦线南段的进攻,难度太大了。

1937年12月中旬,日军兵分三路北犯。

东路:日军从镇江渡江,沿大运河北上进攻扬州、高邮、淮安。

西路:日军由南京溯江而上,进攻芜湖。

中路:日军从浦口沿着津浦线北进,直扑徐州。

李宗仁深知,李品仙所部无论从人数还是装备都无法与日军进行一场正面对决,因此命令李品仙,让开津浦线正面,在日军两翼实行广泛的游击战。

自1937年至1938年2月10日,李品仙以31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两个军的兵力牵制了日军第9、13两个师团两个多月。

图片来自网络

在战斗至为紧要的时候,李宗仁动用了张荩忱的第59军增援,才算是稳住了阵脚,为接下来的台儿庄会战赢得了时间。

据日本自己的战史记载,在这两个月的战事中,因为进攻失利而导致自尽的联队长以下军官就达到了7人之多。

淮河一线战局的稳定,破坏了日军“南北对进夹击徐州”的计划。

津浦线南段总算稳定了,李宗仁刚松了一口气,就接到了另一份报告。负责指挥津浦线北段战事的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竟然不战而逃了。

日军利用韩复榘闪出来的空当,渡过黄河,攻占了济南,又有惊无险地通过了泰山天险,兵锋直指徐州。

而韩复榘带着4个军10余万的兵力已经逃到了鲁西的单县、曹县一带,把津浦线扔掉了接近400里。

这一惊可非同小可。

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被军法严惩。第3集团军总司令由孙桐萱接任。

遭此一惊的孙桐萱率部拼死反击,连续攻克济宁、汶上,让鲁西地区转危为安。

可日军并没有停止进攻的脚步,仍由津浦线北段向南继续推进。

可李宗仁手里确实没兵了。

要论兵力,孙桐萱的第3集团军兵力雄厚,可这支部队在鲁西地区与日军抗衡,根本脱不了身。

第2集团军虽然也有两个军的番号,可第42军在娘子关一役后已经名存实亡,仅有一个第30军能派上用场。

第59军张荩忱部虽然骁勇善战,但已经被李宗仁当了“救火队长”用,第5战区偌大的防区,总得有一支机动部队吧?

庞炳勋第3军团看起来名头很大,但仅有一个第40军4个团的编制。按照蒋氏的原计划,只准备给庞炳勋3个团的番号,还是李宗仁看在庞炳勋可怜并苦苦哀求的份上,硬给多要了一个团。

只有汤恩伯的第20军团是第5战区能够拿得出手的部队,下辖13军、第52军和第85军,而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可这样一支部队,又岂能是李宗仁能够如指臂使的?

眼见日军第十师团已经攻占了邹县,兵锋直指滕县,可李宗仁手里竟然无兵可用。如果滕县有失,峄县就将成为一线,驻防在那里的第59军就将担负起防守的任务。

可如此一来,第5战区仅有的一支机动部队就将成为守备部队,一旦其他防线有失,让李宗仁从哪里再去找一支骁勇善战的机动部队?

突然,李宗仁眼前一亮,眼前不就有一支部队吗?

这支让李宗仁眼前一亮的部队就是川军第22集团军。

图片来自网络

川军为何在抗战初期会没人要?

抗战爆发后,川军统帅刘湘在蒋氏召开的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

“抗战,四川可出兵三十万;以两年为期限,四川可筹出兵员五百万,供给粮食一千万担以上。”

川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川军出川后,先行抗敌的是川军第43军和第20军。

淞沪战场上,过去在川中大战中恶名远扬的第20军杨森部爆发出了很强的战斗力,为川军扬了名。

紧接着,邓锡侯为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的第22集团军由陆路出川,走剑阁,经陕西开往前线。

可由于川军是深秋出兵,给养不足,一路之上因病、冻饿而死的川军将士不计其数。

而且,川军的装备也太差了点,除了川造的七九式之外,其他的装备一无所有。

为此,邓锡侯和孙震多次给将士发电要求补给,可均被蒋氏以到了西安后再予以补给为借口推搪。

等到川军到了西安之后,蒋氏一道命令下达:

“晋北忻口战况甚急,先头部队41军,应不待全军集结及换发装备,即向山西开拔。”

至于第22集团军的补给以及装备问题,蒋氏下令,由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负责。在蒋氏看来,第22集团军是到山西帮助阎锡山打仗的,难道给养问题不应该由阎锡山负责?

阎锡山是有名的“老抠”,叫他来负责川军的给养,蒋氏可真得找对人了。

阎锡山的应对办法和蒋氏如出一辙,既然川军第22集团军是蒋氏派来的,那给养及装备问题应由蒋氏负责。

第22集团军到了山西之后,既无装备、也无给养,连起码的一张山西地图阎锡山都不给。

就这样,第22集团军勉强在晋东南与日军打了40几天后,弹尽粮绝,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只得撤出阵地,向后方撤退。

说来也巧,在川军的撤退路线上恰好有一座阎锡山的军械库。

当时,第2战区的部队已经溃败,日军紧追不舍,这座军械库的结局要么自己炸毁,要么被日军抢去。可即使如此,负责看守军械库的晋军也不肯把物资交给川军补充。

终于,已经弹尽粮绝的川军急了,打开了军械库大门,把里面的东西抢了个一干二净。

得到消息的阎锡山大怒,立即向蒋氏告状:

“我请求将川军立即调出第2战区,我养活不了他们。”

言之凿凿,好像阎锡山还养活过川军似的。

自川军进入山西以来,阎锡山不发一枪一弹,后勤物资补给一点都没给,川军是靠着自筹物资在山西坚持了40多天。现如今,川军既弹尽粮绝,又害怕物资入日军之手才强行打开了军械库,竟然被阎锡山说成了“养活不了他们”,简直是颠倒黑白。

阎锡山 图片来自网络

白崇禧当时担任副总参谋长,管的就是各战区兵力调动的事情,收到阎锡山的电报后,也感觉到这件事很棘手。

既然第2战区不要,那看1战区程潜那里能不能要吧。毕竟,程潜和川军还是有一些香火之情的。在清朝末年,程潜在川军新军担任过教官,和川军将领大多熟识。

但白崇禧也没有瞒程潜,他把为何要调川军到1战区的缘由原原本本地讲给程潜听。

可没想到,和川军颇有渊源的程潜竟一口拒绝:

“连阎老西都不要的部队,你们为什么要塞给我?我不要这种烂部队。”

白崇禧见程潜是这种态度,也只得另想办法。而此时,李宗仁的第5战区兵力吃紧,屡屡向蒋氏提出增兵。

而此时淞沪战场刚战败,各部队正在补充,好不容易从云南调来的滇军第60军还未赶到徐州,实在是无兵可派。就在这时,白崇禧灵机一动,何不把这支川军派给李宗仁呢?

在征求了蒋氏的同意后,白崇禧就给李宗仁打电话征求意见。

没想到李宗仁一口答应:

“只要打日本,再烂的部队我也要。”

在李宗仁看来,只有不能打仗的官,就没有不能打仗的兵。川军之所以处处受到排挤,一是因为四川多年内战,在国人眼中名声很差;二来,川军的装备也确实太差了,各战区本来的装备就很缺乏,现在又来了这么一支部队,战斗力没有多少,还要进行补充。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干呢?

可李宗仁愿意干。

按照李宗仁的话来说,诸葛亮扎个草人都能吓跑敌军,川军再弱,还能比不上草人?

李宗仁对川军将领还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这些人并非没有血性,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川军不顾自身的实力弱小,毅然出川抗战,在淞沪战场打得慷慨壮烈,值得国人敬重。

因此,只要公平对待川军,就能获得川军的死力。

果然,李宗仁和第22集团军的两个总司令见面后,得知川军装备缺乏,立即下令补充,让邓锡侯和孙震非常受感动。这可是二人费劲了口舌也没能从蒋氏和阎锡山手里得到的东西。

可在李宗仁这里,仅用了不到10分钟的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见李宗仁如此雷厉风行,毫不拖延,又公平地对待川军,毫无蒋氏、阎锡山、程潜那几位长官的骄娇之气,这两位总司令认为,李宗仁可信,值得为之效死。

见川军愿意效死,李宗仁很满意,第2集团军虽然战斗力有限,但毕竟还有2万余人,只要是使用得当,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发挥出作用的。

果然,在日军矶谷师团占领邹县,准备南下攻打滕县的时候,李宗仁见实在无兵可用,只得把川军调上了战场。

可没想到,正是这支被几乎所有人都看不起的川军,在滕县一线给了日军矶谷师团迎头一击。

没有滕县死守,就没有台儿庄大捷。

自1938年3月14日到18日中午,镇守滕县的川军122师以几乎全军覆没为代价阻击矶谷师团4天半时间,让日军伤亡达到了7200余人,既为徐州一带中国部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也使日军矶谷师团受到较大损失,为日后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3月18日晚,李宗仁在得到滕县守军122师全军覆没的消息。许久之后,他拿起了专线电话:

“报告委座,我122师自王师长以下,全师殉城,无一投降,至为惨烈!”

蒋氏接到李宗仁的电话后,也久久不语,他也没想到,在他心中只知道内斗的川军竟然能够在抗战中爆发出如此的勇气和血性,令人刮目相看。

从此之后,蒋氏对待川军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在抗战初期,蒋氏对川军和西北军尤为看不上眼。可在两件事发生后,蒋氏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一是川军的滕县之战;二是西北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荩忱战死之后。

1938年4月15日,台儿庄战役结束,李宗仁上报战果,歼敌2万余人。这是自抗战爆发以来,中国部队在局部战场获得的重大胜利。

战后,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对记者们说道:

“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图片来自网络

2 阅读:489
评论列表
  • 2023-02-28 10:54

    川军该感谢李的

  • 2023-03-15 00:01

    台儿庄保卫战,之前川军到那都被人白眼也不肯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