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蝴蝶”被偷走健康

昆琦评健康 2024-06-01 07:36:46

本文作者:

丁 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

樊友本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甲乳疝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为什么甲状腺癌爱盯上年轻人”的话题引发了大家广泛关注。而甲状腺癌有时也被称为“懒癌”“幸福癌”,有人戏称:“如果这辈子一定要得一个癌,希望是这个甲状腺懒癌。”那么,甲状腺癌到底懒不懒呢?

01发病率高,所为何故

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中,甲状腺癌男性发病率为17.32/10万,位列所有癌肿的第7位;而女性发病率为49.4/10万,位列第3位,且为女性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如上海、浙江)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已上升到首位。国际上很多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也在增高,美国近二十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近5倍,2019年韩国癌症统计报告甲状腺癌发病率也已上升到首位。

甲状腺癌发病率的快速增高,一方面可能与公众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和检出率增加有关,特别是高频彩超可以发现2毫米的甲状腺肿瘤,对超声引导下穿刺细胞学检查不明确者,还可以通过BRAF等基因检测协助诊断。另一方面,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发生与饮食中碘含量过多或过少也有关;还与遗传、辐射过多、肥胖、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有关,详细的发病机制一直在研究中。另外,甲状腺癌好发于年轻女性,可能与女性激素也有关。

02懒或不懒,要看分类

从临床病理方面来说,甲状腺癌可分为以下四类。

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占比90%以上,是一种分化型甲状腺癌,经积极手术等治疗后,预后最好(相对最“懒”)。

甲状腺滤泡状癌:占甲状腺癌的近5%,容易经血行转移至肺部,但经积极手术治疗和碘-131治疗后,预后良好,和甲状腺乳头状癌同属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髓样癌:占甲状腺癌的3%~5%,容易发生颈部甚至胸腔上纵隔的淋巴结转移,预后比分化型甲状腺癌差,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愈方法。

甲状腺未分化癌:约占甲状腺癌的1%,是进展最快和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有限。

通过上述分类可知,甲状腺癌并不全属于“懒癌”,因此,诊断甲状腺癌时,除最简单、方便、经济而有效的高频彩超检查外,还推荐借助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以明确甲状腺癌病理分类。但甲状腺滤泡状癌FNAC诊断价值有限,多数依靠术后石蜡病理诊断才明确;对于甲状腺髓样癌,除超声和CT检查外,血降钙素(Ctn)和癌胚抗原(CEA)水平更具有诊断价值(笔者15年前曾经会诊一例散发性髓样癌患者,体检仅CEA明显升高,6次胃肠镜和腹部增强CT均未见异常,甲状腺肿瘤切除后痊愈,至今无复发);而甲状腺未分化癌,临床上肉眼可见颈部肿瘤快速增长,早期即可出现声音嘶哑、呼吸或进食困难。

03分类不同,治疗各异

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癌,治疗方案也各异。

甲状腺乳头状癌:绝大多数需要经积极手术治疗,根据术前肿瘤病灶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远处转移,而进行甲状腺半边腺叶切除或甲状腺两侧腺叶全部切除术,加上颈部一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根据肿瘤复发风险或双风险(肿瘤复发风险、药物副作用风险)进行评估,再分层进行适度的内分泌抑制治疗以减少复发转移。对已经较晚期或怀疑/明确肺、骨转移的乳头状癌,术后还需要补充碘-131治疗,预后仍然较好。

密切随访观察或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建议仅用于肿瘤病灶小(<5毫米)、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为低危乳头状癌,且影像学检查上没有发现明显的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且肿瘤不靠近神经和气管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

甲状腺滤泡状癌:一般肿瘤病灶较大,以初次彻底、规范的全甲状腺切除手术治疗为主,同样辅以内分泌抑制治疗和碘-131治疗。

甲状腺髓样癌:手术是治愈的唯一有效方法。对于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手术时需要进行规范的广泛淋巴结清扫,不要缩小手术范围,以免术后降钙素水平下降不到正常范围。甲状腺髓样癌初次手术很容易遗漏转移的淋巴结,因此,建议患者最好到经验丰富的甲状腺疾病中心进行规范、彻底的手术。

甲状腺未分化癌:一经诊断明确就属于局部晚期甲状腺癌,因此,手术的目的多数只是姑息治疗,以解除局部气管或食管受压。近年来,一些靶向药物对延缓病情有所帮助。

部分晚期肿癌亦可手术:也有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髓样癌进展到局部晚期者,肿瘤性质特别“恶”,危及生命,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手术才能挽救患者性命。例如我院甲状腺外科,即联合咽喉外科、血管外科、胸/心外科、整形外科等多学科,挽救了大量局部晚期甲状腺肿瘤侵犯气管、食管、颈部大血管、胸腔上纵隔或广泛皮肤的危重晚期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再联合核医学科碘-131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甲状腺癌并不都属于“懒癌”,术前明确诊断和肿瘤类型、分期至关重要。

04知己知彼,术后不慌

术后并发症:甲状腺手术的并发症包括术后颈部出血引起的气管压迫,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喉返神经损伤引起的声音嘶哑(单侧损伤)或呼吸困难(双侧损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引起的低钙血症,导致手足麻木,甚至抽搐。患者的预后需要专科医生娴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术后管理作保障。

规律定期随访:甲状腺癌术后需要定期随访,门诊复查甲状腺功能、颈部B超和(或)颈部CT/磁共振(MRI),除用于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外,还用于动态观察有无术后肿瘤复发。

术后半年内:是调整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进行内分泌抑制治疗的关键时期,一般每1~2个月门诊复查一次。

术后半年至一年内:一般每2~3个月复查一次。

术后1~2年内: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

术后2~5年内:一般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术后5年后:一般每年复查一次。

治疗目标因人而异:术后TSH抑制治疗的目标需根据具体个人情况而定。

手术后一年内(初治期)的患者,术后TSH抑制治疗的目标需要根据肿瘤复发风险分层考虑。

复发风险高危:如肿瘤局部侵犯气管、食管、大血管,或发生肺、骨转移,或BRAF&TERT双突变。应把TSH控制在<0.1毫单位/升。

复发风险低危:如微小乳头状癌,无肿瘤向外浸润,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应把TSH控制在0.5~2毫单位/升。

复发风险中危:介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应把TSH控制在0.1~0.5毫单位/升。

手术一年后(随访期)的患者,需要根据动态风险和治疗副作用来进行双风险分层评估,划分TSH的目标范围。即使术前甲状腺癌分期较晚、病情较重,经过彻底、规范的手术治疗和碘-131治疗,手术后一年以后若评估为良好反应(抑制甲状腺球蛋白<0.2微克/升,超声/ CT检查均无复发征象),服药剂量也可适当减少,使TSH水平维持在0.5~2毫单位/升即可,尤其是对副作用评估高危(如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房颤等)的患者有益。

综上所述,甲状腺癌并不都是“懒癌”。甲状腺癌在肿瘤防治方面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需要早发现、早诊断,再加上早期规范的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复查,这是提高甲状腺癌预后的唯一有效方法。

|本文原创首发:家庭用药杂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