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随军记者李普根据自己在解放战争时期,采访刘邓两位首长的经过,写了一本书叫《记刘帅》。
图|刘伯承李普的这本书写的很生动,不仅是在文学界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刘帅家人的认可:
“这是史记刘伯承最好的书稿之一,是一部刘伯承传记的信史。”
书中有个细节,就是刘帅谈淮海战役的时候,提到过“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说法。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吃的是黄百韬,夹的是黄维,看的是杜聿明集团;第二阶段,吃着黄维,夹着杜聿明,看着李延年。”
刘帅谈淮海战役的这句话,最早应该不是出自于李普,因为早在该书出版前,电影《大决战》就引用过这句话,可见其流传的广度。
应该说刘帅这句谈淮海战役的话本身还是很生动的,当时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加起来不过60万人,却要同80万敌人在战场作战,双方不可能是一拥而上,而是要讲究方法讲究策略。
从1948年初粟裕提出暂不以三个纵队渡江南下作战开始,淮海战役的历史车轮就已经缓缓推动。
一尽管刘帅以无比精准的形容,来讲述淮海战役的整个经过,但也有人曾表示出过不同意见。
他就是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王必成。
王必成主要不同意刘帅“看一个”的说法。
图|王必成按照李普的说法,“看一个”主要指的是淮海战役前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的“看住”杜聿明集团,第二阶段的“看住”刘汝明、李延年兵团。
王必成是亲自参加了“看住”刘汝明、李延年兵团的,他认为,“看一个”的提法,其实弱化了在南线阻击刘汝明、李延年兵团的作战。
1948年11月6日,华野按照预定计划发起淮海战役,各个部队都在向预定目标开进,至11日将黄百韬兵团围在双堆集。
也因为刘峙在战前指挥慌乱,蒋介石11月10日下令,调杜聿明出任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指挥邱清泉、李弥两兵团由徐州向东攻击,以挽救黄百韬兵团。
不过,因为宋时轮、刘培善率领三个纵队,在徐东顽强的顶住了敌人的攻击,直至黄百韬覆灭,邱清泉、李弥仍未能顺利的推进双堆集。
这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看住”杜聿明集团。
王必成那时正率领六纵参加双堆集战役,他的任务就是啃下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19日,粟裕正式下达总共命令,全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并下令:
“8纵从东南、9纵从南、6纵从西、4纵从北,同时四个方向上发起进攻,”
不过就在开战之前,王必成的6纵却没有参加最后的总攻。
图|淮海战役要图粟裕当时把王必成叫来,布置了一个新的任务,配合中野在南线阻击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
在华东野战军作战期间,中野并没有闲着。
1948年11月16日,中野攻克了国民党军重兵防守的宿县,切断了徐州守军向蚌埠撤退的通道。也正因为淮海战役的规模越大越大,同日根据中央指示,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
宿县的丢失让蒋介石异常惊慌,他下令第九绥靖区改为第六兵团,第四绥靖区改成第八兵团,配合从华中调来的黄维兵团全力北上,重占宿县。
那时,中野考虑到刘汝明、李延年害怕被我军包围,故意拖延北进,下定决心围歼气势汹汹而来的十二兵团。
至1948年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围在双堆集。
二王必成率六纵匆匆南下,主要是为了掩护中野打黄维兵团。
在以往的资料记载中,我们读到的记录就是,刘汝明、李延年两兵团始终惧怕被我军合围,因此支援黄维兵团并不积极,这无形中给中野围歼黄维兵团争取了很多时间。
可事实并非如此。
图|蒋介石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当时黄百韬兵团已经全军覆没(11月22日),徐州东线暴露,华野很快能扑过来。
蒋介石无奈之下,只能采纳杜聿明的意见,放弃徐州,命令杜聿明带着第二、第十三、第十六三个兵团从徐州撤出来,为了不让刘峙掣肘,蒋介石命令徐州剿总移至蚌埠,负责指挥第六、第八两个兵团继续北援。
刘汝明、李延年给中野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为了挽救即将覆灭的黄维兵团,蒋介石把他的儿子蒋纬国也派到了战场,蒋纬国不仅督促刘汝明、李延年,还亲自率领战车二团冲锋。
王必成受粟裕指示,一路风尘仆仆南下,在蚌埠以北的地区,将三个师主力摆在东北起徐逞,西南至古城,东起曹老集,北至张集,正面70公里、纵深50公里的宽大正面。
考虑到这是场硬仗,王必成布置了三道阻击线,尽可能的为中野争取时间。
1948年12月1日,战斗正式打响。
让王必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第一道防线仅4天就被敌人攻破,无奈之下只能退守第二道防线。
图|蚌西北阻击战示意图6纵战史后来如此形容12月5日那场阻击战:
“5日,敌3个军全面发动进攻。敌39军144师在两辆坦克和炮火支援下,展开5个营兵力同时攻我17师防守之石桥子、姜嘴子、安家桥、接驾桥阵地,几次进攻,均被击退……敌99军1个师在飞机掩护下,突破我52团曹老集铁桥阵地。我54团阵地也为敌突破.......当夜,纵队调整部署,全线退守第二线阵地”
可王必成更没有想到,六纵退守第二道防线以后,也仅仅只守了三天。
敌人的战法很诡谲,他们意识到中路很难突破我军阵地后,加重了侧翼的进攻,争取两翼率先突破,然后包围我中央部队,或是全歼或是迫使后撤,以期达到作战目的。
双方在阵地上反复争夺,以至陷入胶着。
至12月8日,我军前沿阵地被攻破,考虑到敌人战术,我军无奈只能退守第三道防线。
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为何没有援军?
华野当时抽调不出兵力,因为要打黄百韬兵团,还要尾随追击从徐州撤出的杜聿明集团,中野7个纵队合围黄维兵团,本就以小博大,其实更难抽出足够的兵力。
刘邓首长在接到王必成战报后,也认为事态紧急,在牙缝里面挤出了中野二纵,火速驰援王必成。
王必成一开始听说调了一个纵队增援,心里还很高兴,可二纵到前线后,王必成心也凉了半截,因为二纵从大别山转出来时就没得到过补充,战损严重,全纵队加起来就只有一万多人,而且装备也很差。
陈老总也没办法,只好写信鼓励王必成:
“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再坚持几天,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就可以结束了。”
12月9日,粟裕了解王必成这里压力大,主力部队实在难于抽调的情况下,调了渤海军区11师、豫皖苏独立旅和六分区独立团。
不过,粟裕在调这些援兵的时候,对王必成也提出了要求:
“不允许再后退一步。”
从实际情况来看,也确实不能再退,否则必然危及整个战局。
王必成也保证:
““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确保总前委歼灭黄维兵团。”
图|淮海战役总前委一直到1948年12月12日,王必成前沿稍缓,这才松了口气,一看战报才知道,中野于同天下达了总攻命令,刘汝明、李延年担心被我军合围,速度慢了下来。
当时,华野也抽调了5个纵队,由参谋长陈士榘指挥,投入了双堆集战场。
12月14日,黄维兵团已基本全军覆没,剩余负隅顽抗,王必成趁敌人降低进攻规模,命令投入小股部队投入反击,予敌重大杀伤,16天阻击战,六纵共歼敌7000余人。
三蚌西北阻击战是淮海战役的一部分,在军史上是足以与徐东阻击战齐名的大仗。
可在时隔多年后,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提到淮海战役,对蚌西北阻击战都很少提到。
图|李普《记刘帅》华野渤海纵队11师是12月9日投入战斗的,可战况却同样很惨烈,当时11师师长傅继泽下达任务时,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有3个团,宁可每天拼掉一个团,也要阻击3天完成任务!”
为了守住阵地,11师几次打了反冲击,弹药打光了,就用刺刀、用石头顽强阻击。
同日,豫皖苏军区三个团也投入了阻击战,当时豫皖苏军区部队主要守包集——高皇集一线,这里主要是李延年兵团驰援黄维的必经之路。
根据军史对12月11日记载:
“敌人3个团在数十辆坦克和9架飞机的掩护下潮水般向防御阵地涌来,这场阻击战打得异常艰苦惨烈,豫皖苏军区71团2营在11日这天连续打退敌人9次进攻,一些年轻的战士,甚至抱着浇上汽油的干柴和炸药包冲向敌人坦克群……战后全营450人仅存83人,4连仅存8人。”
蚌西北阻击战和徐东阻击战,其实就是刘帅后来评述淮海战役时三个“一个”中的“看一个”。
可这里的这个“看”可并不是只是站着看一看就可以,那是要投入十数万兵力,将士们浴血拼搏才能够换来的。
烈士们所流的鲜血不应该被忘记。
图|蚌西北阻击战烈士陵园纪念碑当年蚌西北阻击战时,村民崔明海只有6岁,却很清楚的记得父亲当年与解放军一起挖战壕的情形,崔明海家往东就我军机枪阵地,后来村民在此地自发的种上了松鼠。
谈到当年解放军在此地浴血奋战,崔明海记忆仍然很深:
“当年的机枪阵地牺牲的战士太多了,村民们的行为也是一种纪念。没有前人的牺牲就没有后人的幸福。”
电影只是电影,也不看看是什么时候拍的。。。。。
为了吹粟裕,作者也是真拼了,断章取义的拼凑了一篇文章。。实际上,粟裕哪有这种战略眼光,是中野行动,陈毅元帅直接给粟裕下令,粟裕在给王必成下令!刘帅是前敌总指挥,但是刘帅为人谦虚低调,重来不直接给华野下达作战指令,都是由陈老总下达命令。。这反而成了现在粟吹说总前委是个摆设的理由。。作者既然都提到电影“大决战”了,为啥不详细说内容!看过电影的都知道,陈老总的电话基本没断过!还有,大决战“淮海战役”,刘陈邓是主角,刘伯承元帅是男一号!贯穿全剧!而粟裕,加起来也没有十分钟的镜头!
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电影七战七捷里就没有粟裕这个人,是谷盈指挥的[得瑟]
华野兵力太少,否则粟总也不会始终讲与中野协作打大仗!若有东野百万人以上的优势兵力,华野早就单独发动淮海大战,全部吞光敌徐州杜聿明集团、黄伯韬兵团、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了!!!
小编地理时间盲,小编贪污了碾庄,黄百韬啥时候歼灭的,跟王必成的狙击刘李是否同一个时间
王将军的军事素养照刘帅差一大截吧
阻击比主战场更残酷。
历史的全貌你永远搞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