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张医生关心到院内的一起医疗纠纷,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病人使用头孢类药物,明明已经做过了试敏,结果也提示是阴性的。可是在用了几天药之后,病人还是发生了过敏反应。
病人的家属就认为,医护人员肯定有责任,要么是试敏的时候不够认真,把阳性反应看成了阴性,要么就是静点药物的时候,没有按正规操作,掺入了杂质,引发了过敏反应。要求医院负全部责任,除了要免除医药费用外,还要给予巨额的赔偿。
相信看到这里,不同的朋友会有不同的判断,咱们先不说孰对孰错,咱们只谈其中的科学道理。很多朋友心中都会有疑惑,皮试之后明明都不过敏,为什么用了几天药之后,还是发生敏反应了?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朋友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过敏。
过敏反应本质上是因为一些会导致过敏的物质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特异性的抗体相结合后,会释放出异常的信号,身体内有两种细胞会接受到这种信号,分别是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这两种细胞接收到信号后,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会释放出大量的释放大量的过敏介质,朋友们不必了解这些物质到底是什么,只需要知道这些物质会导致皮肤红肿,瘙痒或疼痛等过敏反应。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会出现喉头水肿,危及生命。
聊到这里,朋友们需要知道一个知识点,同样是过敏反应,但过敏反应与过敏反应之间并不一样。所以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过敏病人,感觉症状千差万别。
这主要是因为过敏反应是分为4种类型的,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类型,是因为引发过敏反应的原理是不一样的:
Ⅰ型过敏反应叫做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数分钟到数小时之内发生。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荨麻疹(就是起红疙瘩)、血管神经性水肿(周身红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后两种症状是最为危险的,甚至会威胁到患病朋友的生命。
Ⅱ型过敏反应为抗体介导的溶靶细胞过程,例如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紫癜。这类朋友莫名其妙的就会出现血小板减少,通常,查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是过敏导致的。
Ⅲ型过敏反应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如血清病、药物相关性血管炎。
Ⅳ型过敏反应为细胞介导的,例如药物接触性皮炎、固定性药疹、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
除了Ⅰ型过敏反应外,其余的Ⅱ、Ⅲ、Ⅳ型都属于迟发性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几小时后直至数天才会发生。
而我们在作品开头所提到的那位病人发生的过敏反应,并不是Ⅰ型过敏反应,他是用药几天之后才出现。因此,我们考虑他是Ⅳ型过敏反应
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为何皮试结果是阴性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非常关键的知识点,那就是皮试的目的并不是预测所有的过敏反应,他仅能预测Ⅰ型过敏反应,对于Ⅱ、Ⅲ、Ⅳ型过敏反应,它是无效的。而且即使是Ⅰ型过敏反应,皮试也不能达到100%的预测。
想必看到这里,朋友们早就已经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作品开头提到的过敏反应,根本就不是医护人员的错误。
其实,国家卫健委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这类药物皮试的指导原则,上面明确规定,不是每一位需要使用头孢菌素的病人都需要做皮试的
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目前是临床应用最多,且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一类抗菌药物,一旦家属提供了过敏的历史,那么临床上将有一大半的药物无法使用。这势必会影响到病人的治疗,甚至在一些紧急情况下,会危及病人的生命。
而且,医务人员对这类药物诱发的过敏反应也存在担忧,毕竟这种皮试它并不靠谱,能够提供的临床价值十分有限。而朋友们对药物过敏反应机制和提示意义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
这就使得许多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过于依赖皮试。而过敏史甄别欠细致,皮试适应症偏宽泛,皮试操作不规范,结果判读不正确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国家早在2021年就已经不建议这类药物进行皮试了。当然,也不是一个都不做。
青霉素使用前还是需要做皮试的,但是头孢菌素不推荐使用前常规进行皮试,仅有2种情况,需要在使用前需要皮试。
1、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史的朋友,如果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并具有专业人员在场,急救条件充沛,在获得病人同意后,选用与过敏药物结构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
2、药品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了进行皮试的药物。在向药品提供者进一步了解药品引发过敏反应的机理,皮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期价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要求提供相应的皮试试剂。
这时候,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何国家已经有了规定,为何选择很多医院还在为这类病人做皮试呢?
这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令人感到难过的话题,大家之所以还在坚持做皮试,是因为如果不做皮试。由于患病的朋友对这方面用认知上的偏误,就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而医疗纠纷一旦发生,会给医务工作者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内的很多家医院,目前还在逐渐推广中,并没有一下子取消皮试。
正因为这样,张医生才利用科普平台,逐渐逐渐的为大家推广这些知识。希望能够消除医患之间的隔认识误区,相互理解,更好更快的去处理疾病问题。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