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藕簪吗

芒果君爷 2024-03-06 07:37:10

清炒藕簪

藕簪是莲藕的嫩茎。

对江汉平原土著而言,藕簪是泛大众化用语。农人春天挖藕,常常找准藕簪所在,尔后顺势挖掘泥层,将沉睡其间的地下茎轻巧完整地取出,拭去淤泥,白嫩的莲藕就暴露出来。可是,给挖藕人充当“带路党”的簪,不是我们清炒食之的藕簪。尽管它们同根而生,两者的终极目标却大相径庭。此藕簪从藕节根须萌芽,继而向上穿透河水,褐绿相间的嫩尖昂扬冲出水面,绽开后就是阔大碧绿的荷叶。宋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正是这类暴露母体方位的藕簪。需要赘述的是,冬季挖藕,无须藕簪引导,在枯败的荷梗下直接动锹即可。

炒食用藕簪,长大后就成了粗壮的藕而不是荷叶,所以它永不会挺立河岸湿地或水面,当然就无从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景象。炒食用的藕簪,若不是农人将它从根梢拽出水面,它会在黑暗的淤泥中径直向前直至终老,随着四季变化,再来复制周而复始的繁衍过程。

藕簪是不待成熟的藕,它在稚嫩的岁月即上市,是众多食客心中的疑问。倘若知道它的售价是莲藕的五倍,一切就昭然若揭了。至于长藕的簪与长荷叶的簪,先民为什么没有从名字上加以区分,导致后人表述时模棱两可,其中缘由尚不可知。

欢快的商贩

簪是古代汉族女子的发饰。它们或金或银或玉,无一不是贵重物件打造。发髻挽成,固定的器物就称之为“簪”。江汉平原以簪的形态比喻水生植物,显现出荆楚语言的秀美,饱含着先民的智慧,所谓的文化遗产不正是如此么。

“藕带”是藕簪的商业语言,它的出现没有几年。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下,藕簪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宠儿,它带着水乡细嫩的“天生丽质”,制造罐头向外拓展。外埠食客不知藕簪为何物,形象的“藕带”就会派上用场。有人偏偏特立独行,叫它为“藕肠子”,可能与它的纤纤细长有关。但粗俗的“藕肠子”实在是与水乡韵味十足的藕簪秀美相悖,故叫它“藕肠子”,有暴殄天物之嫌。

清晨,菜场人声鼎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货卖堆山的蔬果中,秀色可餐的藕簪伴随水珠盈盈的莲蓬、菱角呈现眼前,江汉平原的丰饶水生物产,挟着河塘的清香,顿时冲淡了笔者深夜“秉烛码字”的疲惫。

选择藕簪唯嫩为上。其中亦不乏眼观耳听的小技巧:极嫩的藕簪,尖端如同饱蘸浓墨的毛笔,完全没有开枝散叶的迹象,此为看。轻折藕簪的下端,随着清脆的声响,藕簪一分为二,如此,方是藕簪粗老的纤维尚未形成的极嫩尚品,此为听。若藕簪底部弯曲不折,商贩用指甲之武力生生掐断,即为粗老货色,虽然食之无妨,但严重影响口感。

有人常把藕簪切片后再行浸泡,这是长期警惕蔬菜农药残留而形成的“草木皆兵”。藕簪出污泥而不染,它的高洁品质因而得以体现。藕簪真的无须如此繁缛,它们生长于水塘泥巴之中,何来农药之虞呢?

清炒,是对清新水生植物的尊重。在热锅中快速滑动,断生后着少许食盐撒香葱出锅,极简之法,带来的是无尽的清香。

恣意加辣加酱,藕簪的天生丽质必遭毁损,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