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重要决定:全面停止中企赴欧建厂,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老张聊养护 2024-11-03 13:42:5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这些年中国企业在欧洲开厂越来越多,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块。

这给中欧两边都带来了不少好处:钱赚多了,工作机会也多了,环境也变得更好了。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欧方在关税问题上的无理要求,我方对此做出了决定:暂停中企赴欧建厂。

这一决定引来广泛瞩目。

那么,中方的这个决定对欧方的后果到底有多严重?

一、经济损失与就业影响

欧盟针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一系列关税事件尘埃落定,针对欧方的不合理行为,我方暂停中企赴欧建厂,这个决定让欧洲好几个国家都大吃一惊。

这直接给欧洲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德国、意大利、法国这样的汽车制造大国。

德国为这一决定所震,原计划在萨尔州和勃兰登堡州豪掷300亿人民币,兴建两家电池工厂的雄心遭受重挫。

要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笔巨大的投资,更是德国希望通过引进中国技术,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这些年来,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上很有影响力。

如果欧洲没有了中国这个重要的合作伙伴,那他们的汽车行业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说不定会闹出失业潮,整个产业链都有可能垮掉。

有人会质疑:德国作为汽车制造强国,怎么现在反而要依靠中国了呢?

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德国这个汽车制造大国,现在碰到了大难题。

像宝马、福特、兰博基尼、奔驰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牌子,以前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之车,代表着成功和面子。

但如今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传统燃油车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往日的光辉,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特别是汽车供应商和机械制造企业,因为无法适应电动化转型的浪潮而陷入困境。

去年德国企业破产数量激增,超过162家年营业额达到7800万元以上(相当于1000万欧元)的企业宣告破产,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41%以上,远远超出了先前的预测。

在汽车行业快速向电动和智能方向转变的过程中,那些做传统汽车零部件的公司日子不好过了。

比如挺有名的BBS轮毂制造商此前又申请了破产,都第五次了。

不只是小公司像BBS那样快撑不住了,连汽车零件行业里的大头企业也开始大量裁人。

采埃孚集团要在德国裁员一万到一万四人,占德国员工四分之一。

博世集团也要裁,两家变速器厂至少减1500岗。

不光如此,他们的软件和电子部门也要裁掉大约1200人,而且这些被裁的人大多都是在德国本地工作的。

大陆集团也启动了7150人的裁员计划,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完成,其中约40%的裁员将发生在德国。

德国原本指望跟中国企业联手,引进好技术和经验,好让自己的电动车发展快点。

但现在看来,这个愿望好像越来越难实现了。

这不只是钱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全球汽车以后怎么发展。

要是德国没了中国企业的帮忙,不仅仅会有一大堆人失业,欧洲整个供应链的稳定也将受到影响。

特别是电池产能可能会因此出现短缺,对欧洲电动汽车的生产和推广造成重大阻碍,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步伐。

如此看来中方的决定对欧洲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很直观的,但这件事也怪不得中方。

二、中欧贸易关系的紧张

说到底一切是欧方咎由自取,欧盟投票要给中国电动汽车加高税,这明显就是向中国挑战。

中国对此迅速反应,暂停了在欧洲建立电动汽车工厂的计划,并开始了与欧盟关于取消这些关税的谈判。

但要想欧盟与中国在此事上达成共识,绝非易事。

据悉欧盟在谈判时并不地道,设了好多出口难关,如让中国得把电动汽车分得特别细。

每个牌子、每个车型都得定价,还想着单独找中国车企谈,打破统一价格。

两边都不肯让步,就这么僵着了。

欧盟此举看似令人费解,实则源于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短板与传统汽车工业转型的压力。

尽管欧洲在传统汽车制造业拥有深厚根基和庞大市场,但在新能源领域却远不及亚洲国家。

加之自身产业链尚不完善,这使其在失去中国资金和技术支持后,面临诸多挑战。

就在今年8月,欧盟的纯电动汽车销售状况可以说非常糟,销量骤降43.9%,表现极为不佳。

德国作为欧盟里电动车卖得最好的国家,销量大跌68.8%。

这一数据无疑是在警示一些欧洲国家,如果不在新能源上快点赶上来,市场份额可能还得丢,连合作伙伴都可能被吓跑。

再加之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迅速崛起,欧洲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价格亲民且节能环保的中国电动车,而非高成本的欧洲传统汽车。

欧洲车企面临巨大压力,担忧中国低价电动车会冲击到本土产业,甚至可能致使其崩塌,这让他们惶惶不安。

欧盟此举实则是意欲减少对中国相关产品的使用,为其自身汽车产业增添一把保护之锁。

可他们没想到这一搞动静这么大,现在局面有点收不住了。

全面停止中国企业在欧洲建厂,无疑加剧了中欧贸易关系的紧张氛围。

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可能损害双方企业在各自市场的利益,更会影响数以万计工人的就业稳定,造成社会层面的震动。

要是中欧之间的贸易矛盾再闹大,那可就不只是买东西卖东西受影响了,投资、科技合作这些方面也得跟着遭殃,对两边的关系很不友好。

三、欧洲电动汽车产业的困境

若全面禁止中国企业在欧洲建厂,欧洲电动汽车产业也将遭受重创。

要知道中国在电动汽车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电池和电机等关键部分。

但是在这一领域上欧洲起步却较晚。

早在2022年,中国和韩国就在新能源邻域排在了前面。

特别是宁德时代和LG新能源排前两名,而欧洲企业还在追赶。

尽管欧洲在内燃机上是行家,但电动汽车电池对他们来说是新挑战,像瑞典的北方伏特公司还在努力量产。

据悉,欧洲等国家截止到2022年6月,已有13个国家计划建41家超级电池工厂。

且预计至2030年,其产能将大幅上扬,扩增约11倍,达至1100吉瓦时。

虽然有这些大计划,但欧洲在技术上还是比中国慢了不少。

要想电池供应跟得上,欧洲可能还得靠中国。但如今,欧盟的打算和实际情况差得越来越远了。

更严重的是,制造技术的差距还不是欧洲等国家唯一面临的问题。

对于欧盟来说,现在有34种新能源原材料特别重要,但其中11种就得靠从中国进口才能得到。

从刚开始的原材料,直至后续的加工,每一步皆无法脱离中国。

所以对于电池行业来说,关键不在于如何摆脱中国,而在于如何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若失去中国企业的投资和技术助力,欧洲电动汽车产业会遭遇供应链动荡和技术发展难题。

目前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已呈现下滑趋势,若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供应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其发展将受到极大限制。

2022年欧盟就立了个大志,从2035年开始新车不能是烧油的,得为减少碳排放使劲。

这一目标展现了欧洲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决心,作为汽车发源地,非常值得称赞。

但是欧洲要想推动电动车市场可谓是举步维艰,生产和销售都卡壳了,业内也是各有各的想法。

他们还琢磨着怎么在技术上脱离中国。

这让大家心里直犯嘀咕:2035年不再卖新燃油车的目标,到底能不能实现?难道说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梦?

结语

倘若全面禁止中国企业在欧洲设立工厂,中欧双方都将面临严重后果。

经济损失、贸易关系紧张自不必说,更会让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遭遇瓶颈,带来一连串麻烦。

不过中欧合作的空间依然广阔,机会众多。

双方应当心平气和地协商,寻找双赢之策,携手促进中欧经贸关系的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抗全球变暖、改善地球环境,单凭一国之力远远不够。

欧方需要摒弃私利和短视,以开放、包容、合作的心态,共同应对环境挑战,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客观叙述,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图片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中国发布重要决定:全面停止中企赴欧建厂,后果究竟有多严重?

——2024-10-31战略慧眼

欧盟提前宣布关税调查结果,中企停止赴欧建厂,朔尔茨呼吁德企转向印度——2024-10-30 万俊来了

中企暂停赴欧建厂,欧盟突然致电中国——2024-10-31 吴学兰

0 阅读: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