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最大的热点就是“化债”,国家推出10万亿化债政策,支持地方解决财政困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轻装上阵,发展经济。
然而,这10万亿是否会成为地方新的债务呢?
地方债是指地方政府为了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券。购买地方债的主要是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各类投资者。
1,各地方政府主导注册了一些投资公司,这些投资公司政府把它叫作:融资平台。其名称可以是某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包括现在一些数投公司。
2,地方政府立项,比如:建高速,建机场,盖政府大楼……等,用项目融资,银行借钱,民间投资,工程商垫资,形成庞大而漫长的债务链。
3,融资平台的这些公司拿着政府的项目去银行融资,因为是政府背景的公司,又是政府项目,所以融资是审批金额是多少给多少。
银行当然知道地方政府情况,此钱大半是有去无回,风险很大。银行为了规避风险,维护自己利益,就把此债权转卖给信托公司,比如10亿的融资银行说我留下2%的利息,剩下的你接手,签的是5%的利息,你还有3%可赚。
虽然信托公司也知道实际情况,但是这么大的生意总不能不要,怎么办?只要再转卖出去不就行了?利息写得高一点肯定好卖。反正只要卖出去,信托公司就既没风险也没责任了。于是,信托公司就把这些个债权做成一个一个项目投资产品,比如:城建公司修高速项目……等等。各种各样,总称“理财产品。
多年的发展和累积,就形成了庞大的地方债务体系。
为了保持地方财政支出,为了还债,单靠地方财政收入,很多地方显然不够,甚至很多地方连基本的政府人员工资支出都无法持平,政府只好创收:最大的创收就是卖地,从而形成房产财政。
房地产不行了,一些地方政府收入几乎全军覆没,连银行利息都无法维续。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才出手,把地方债,通过中央手段来解决,也就是网友说的,儿子债,父母还,地方债成为中央债。
良性的方式,是地方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地方税收等财政收入,但这次化债显然不是如此。
国家政策是好的,理想的,希望地方减负,恢复地方发展,增加民间投资信心,但是否真的如此呢?
要知道,国家每次大量货币财政投入,都是央企、央企背景、政府紧密合作的大型企业,甚至有关系的人员拿到了,实际到市场的钱有多少呢?